吉林城历史沿革
(2011-10-19 13:51:25)
标签:
杂谈 |
吉林城历史沿革
神奇的白山松水,祥瑞的龙兴之地,孕育出人居宝地吉林市。
关东大地历久蛮荒,而在这片土地上,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早在十万年前,原始人就穴居此地,吉林市西南方向的寿山仙人洞既是远古先民生息之所。及至7000年前,原始人走出洞穴,在今吉林市区这片依山傍水的丰饶之地繁衍生息,建立了母系氏族社会。三千年前,就已演进到青铜器时代。因证明这段社会形态的首次发掘地在今吉林市区的西团山,中国考古学界将其命名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文化“西团山文化”。
吉林市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2200年前,当时关东第一个奴隶制政权扶余王国在此(今龙潭山南麓江岸高地南城子)建立都城。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王公贵族居住的王城周长千米,臣民生活的区域方圆15公里。据《后汉书》记载,其国“方两千里,户八万”,农耕为主,国力殷富,加之作为中原政权的进贡国,与中原修好,以物易物,货畅其流,都城繁盛,可想而知。
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悄然做大的高句丽政权发兵北上攻占扶余都城,这一带从此江山易主。惯于据险而居的高句丽人,舍弃扶余都城,在龙潭山上扶余国原有的龙潭山城(扶余古都卫城)大兴土木,构筑起镇守高句丽东北方门户的军事要塞,名曰“扶余城”。
在高句丽统治的170多年里,吉林市虽不再贵为都城,但因其系高句丽王国与东北方部族货物交往的要津,依然保持了物资集散商旅不绝的繁荣。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王朝发兵东征,唐朝大将薛仁贵率军攻打易守难攻的扶余城(龙潭山城),几番激战,克敌制胜,从此结束了高句丽统治吉林的历史,
嗣后,渤海王国在牡丹江流域兴起,攻城略地,吉林市遂成为渤海国的领地,名曰“涑州”。松花江当时称粟末水,“粟”与“涑”音同字异,“涑州”意为设在松花江边的治所。渤海郡王大祚荣念及吉林市曾是他早年发迹的福地,更看重吉林市生产先进,物产丰饶,于是特批吉林市为“独奏州”,即此州与其他州治所不同,不受府辖,一切奏事,均与国都直接往来,类似于当今的直辖市。早已圮废的扶余国都城南城子被设为治所,历史轮回,再度复兴。
公元925年,辽政权发兵灭渤海,吉林市遂进入辽、金、元时代。这一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分地而居,分族而居”的堡寨政策,仅今吉林市区范围内,就建了5座城池(原扶余国都南城子、原高句丽城堡龙潭山城以及后续新建的官地城、荣光城、土城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的迁徙,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辽国系北方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帝国,契丹人与女真人素来友好,所以,辽国统治时期契丹人没有派人管理今吉林市区的政务,而是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委派当地女真头领区域自治。但却因为一种鸟,激发了所有女真人部落特别是今吉林市一带女真人对契丹人的仇恨。
原来,辽国天祚帝穷奢极欲,特爱狩猎,出猎时喜欢让海东青(一种被驯服的凶猛的鹰)和猎犬紧紧相随。由于海东青是捕猎能手,上捕各类飞禽,下捕各类走兽,天祚帝便强行让女真人捕捉海东青进贡,直至把女真人驯养的所有海东青搜刮殆尽。当时被害的最惨的是今吉林市一带的女真人,因为他们最善于捕鹰、驯鹰,并以此为生,所以鹰被搜走,等于砸了他们的饭碗。公元1114年,女真人首领完颜阿骨打发动起义,今吉林市一带的青年女真男子系数从军,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完颜阿骨打率领军队向辽国发起进攻,不久就占领了辽的国都上京。至此,雄踞中国北方200多年的辽国灰飞烟灭,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大金国。如今,在吉林市乌拉街还依然保留着驯养海东青的习俗,可在中国社会学者的眼中,它已经是“中国最后一个鹰屯”了。
元末明初,关内改朝换代烽火连天,无人东顾“白山黑水”,生活在松花江下游、黑龙江流域的元籍女真部族为寻求更优渥的栖息之地,趁机大举西迁。滚滚人流中,有两大部族引人注目,一支是迁到今辽宁新宾县的建州女真,另一支就是迁到今吉林市的海西女真(后称乌拉部)。来吉林的这一部族沿着松花江逐水而上,在今吉林市这片地肥水美的地方停下了脚步,先是鸠占鹊巢,占领了今吉林北郊当地土著女真人的土城子城堡,而后又垂涎江对岸有山有水有沃野的风水宝地,挥师过江,将对岸乌拉街大片土地据为己有,建立部族小王朝。
从明朝开始,由于朝廷对吉林一代的管理鞭长莫及,所以当时的吉林市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尽管后来受辖制于奴儿干都司,也不过是形同虚设的松散管理。但是,女真部族之间的争斗却是时有发生,为防范侵袭,明朝嘉靖年间,乌拉部落沿江构筑起吉林市历史上第三代标志性城池(第一代扶余都城、第二代高句丽山城)——乌拉部落都城。乌拉城由外、中、内三道城墙组成,中城周长3600米,外城周长6000多米,足见其规模之恢弘。虽经将近五百年风雨洗礼,部分城墙依旧巍然耸立。
乌拉部凭借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积极吸纳内地稼穑文化,高筑墙,广积粮,日子过得丰衣足食。在海西女真四部(辉发、哈达、叶赫、乌拉)中,乌拉疆域最广、兵马最众、部民最多,其北临朝鲜,南接哈达,西为叶赫,东达牡丹江口。离建州也远,初期与建州联系和矛盾较少。岂料,公元1613年,努尔哈赤率领建州大军兵伐乌拉,乌拉溃败,俯首归顺。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公元1420年——1432年),明王朝为经略东北,三次派辽东都指挥使刘清带领官兵及关内甚至南方工匠来吉林(今温德河口至阿什哈达一带)设厂造船,不仅有效地巩固了朝廷对下游黑龙江出海口一带的统治,而且通过他们带来的内地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影响和推动了吉林市当地的民族融合、社会进步
建州女真征服海西女真四部,赢得关东一统天下,随后入关建立满清王朝。清政府有两件重大决策强有力地助推了吉林市的大发展。一是公元1657年在乌拉街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负责将大半个东北的方物特产朝贡京城。开始只面向皇室,后来延至京城旗人甚或汉人中的各界名流显贵,很快,作为当时中国的四大贡品基地(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和江宁、苏州、杭州三个织造贡品衙门)之一的吉林市,一跃成为关东大地车马辐辏、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二是1661年在今吉林市临江门一带建立船厂,驻扎规模庞大的水师营,从而带动了吉林市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水上运输业的繁荣,同时也连带了城市人口的急剧扩张。
上述两件大事的确立,又促使吉林市的城市地位、城市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此前,吉林市受设在黑龙江省宁安县的宁古塔将军的辖制,公元1671年(康熙十年),朝廷命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移驻吉林乌喇,从此吉林正式设置副都统衙门(不久即称之为将军衙门),管辖范围不仅包括今天的吉林省,还包括黑龙江省和后来被俄国占领的东西伯利亚地区。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吉林开始建城墙,吉林市的城市重心随后从乌拉街转到了今天的吉林市船营区。所以坊间谈起吉林市的城市发展,都说“先有乌拉街,后有吉林市”。新吉林城的大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大繁荣。仅以当年吉林城首富“船厂牛家”来说,买卖遍及大江南北,日进斗金,富可敌国。
扼三省之要冲,辖两京之屏障。吉林市作为东北大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长达280年之久。公元1954年,吉林省省会从吉林市迁至长春。
清代吉林城的建设,共进行过四次。初为木城,由松木筑就。南面临江,没有城墙;东、西、北三面各设一门;城高8尺,周长合今4300多米。城外有护城河,城内主要是副都统衙门和八旗兵营。公元1742年(乾隆七年)木城改土城,城高一丈,城围扩大。这之后,为防范土匪攻打吉林,还进行过一次加固。公元1883年(光绪九年)吉林将军希元主政,对吉林城墙进行大规模改建,将土城改砖城,迎恩门、德胜门等九大门楼巍然高耸,气势不凡。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来到吉林,见这里无论城池建筑还是城内鳞次栉比的四合院都与京城形制酷似,脱口赞叹“吉林俨然小北京”。随着城市发展,时代变迁,及至解放初年,矗立将近三百年的吉林城墙完全走进了历史。
从扶余都城,到高句丽山城,再到乌喇古城,再到吉林老城。吉林城几番迁徙,几度兴废,历尽风雨,饱经沧桑,然而,无论多少磨难,多少坎坷,都不能阻挡这座刚强的城市迈着坚实的脚步从远古向今天走来。两千二百年的历史积淀孕育着新的青春力量,如今,她正挥动着改天换地的如椽巨笔,南展、北拓、东延、西连,描绘着更新更美的城市未来!
(夏小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