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丰泽区田庵洪氏肇基洪敦爱

田庵洪氏宗祠
田庵洪氏宗祠,位于丰泽区田安路东涂社区田庵村(古晋江县涂门外三十六都福田)。
肇基福田(田庵)
田庵洪氏祖籍安徽徽州婺源(现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称“敦煌衍派”。福建省《泉州的木版镌刻与书坊》亦载:“泉州府涂门外田奄这村落,为洪姓聚族而居,祖先自宋代即从安徽省(徽州婺源)迁来,全族从事于刻版技术,至今田奄村仍有‘福田古地’庙和‘洪氏宗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泉版印刷》)
【按:婺源地处皖、赣、浙三省交界处,有“吴头楚尾”之称。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安徽歙州改为徽州,婺源隶徽州管辖。1934年划归江西省,1947年复归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又划隶江西省。】
但洪氏肇基田庵有:
1.据明·洪熙《泉晋福田敦煌洪氏家谱》等载:北宋,有江南徽歙任坑洪姓官宦,携家带眷赴官闽温陵(泉州别称),仕途迂阻,终未能归里,遂携弱冠子敦爱1世祖【号仕庵】相依为命,没籍温陵东关城郊,垦田造里,以农为生,子孙世代繁衍生息;甘肃省敦煌郡佛经有教义“福田”,因以名里,示不忘祖德。至五房5世孙洪荣山,名应第,字尔钦,乳名成舍,举家迁移郡城,磨墨刀耕印章,为田庵人刻书始祖。因水稻田地的周围有尼姑庵,“福田”近代改称“田庵”。
2.田奄洪氏尊洪荣山为五房5世祖。《泉州刻版印刷》据周海宇《泉州风物传说》(泉州海交研究会编)称,南宋时,洪荣山与朱熹的祖籍同为婺源,因朱熹少年时回婺源扫墓,俩人自小友好,洪荣山即随朱熹学习金石镌刻手艺。后来朱熹官宦泉南,遂将洪荣山带出来,定居福田(今田庵),刻书为业,世代相承。此说在泉州广为流传。近代田庵洪氏宗祠“迁建碑”亦承此说:“南宋初年,洪公荣山……授业于朱子门,刻书为业,世代相承。明中叶晋江奕仙公携眷徙居于此。子孙俱承其业,又善治印章, 刀工书法皆妙,名扬四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洪敦爱生5子,分别成家立业,为一、二、三、四、五房谱,分住村落诸处,称北埕、西头、土埕、宫口、五房房谱,亦称东头、西头、南头、北头、中头房谱。后分枝散叶,分布各地。
族谱
《泉晋福田敦煌洪氏家谱》,约明·洪熙元年(1425年)初修,其中有包括一至五房(北埕、西头、土埕、宫口、五房)房谱。现存清·乾隆卅三年(1768年)长房8世洪秉三手抄本和光绪廿五年(1899年)五房13世洪绵书腾录手抄本。《谱》中订有昭穆:“文章绵世泽,诗礼大家声;贤哲子孙起,簮缨振立名。”
1993年,田奄(新庵)洪氏重修《洪氏族谱》,有洪顺正手抄本。修订辈份:“,茂启天日示;文章绵世泽,诗礼传家声;贤哲子孙起,簮缨振立名。”
沿革与规制
旧宗祠
旧“洪氏宗祠”原在今泉州市区丰泽区田安路上,始建不详。
清·咸丰十年(1860年),洪曜离出任总办董事,倡建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同治元年(1862年)动工,同治七年(1868年)竣工。其间,洪曜离派其兄洪能畴带谱牒赴台湾,请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按察使衔洪毓琛撰写祠序,洪欣然命笔并捐银叁佰圆。宗祠落成时,宗人勒黑页岩碑刻5方镶嵌于正祠左侧壁间,其中《劝捐序》独占1方,题捐芳名碑刻3方。在碑刻捐资名录中,有“晋福田章辉捐银捌拾圆”,即指福田(田奄)洪氏宗祠田奄洪氏西头二房谱洪章辉(洪德辉,考明经)捐80银元。则可见“洪氏宗祠”在清代就已存在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草埔尾洪氏大宗祠》)
旧宗祠坐北朝南,与同作为田庵洪氏宗族重要标志的“福田古地”、“洪氏宗祠”、“洪氏祖厝”,从西到东一字排开。
旧宗祠镌有柱联:“派别衍敦煌,宗支百世;地灵钟衮绣,庙貌千秋。”
廿世纪90 年代,“洪氏宗祠”濒临倾颓,旅台宗亲洪建德独资重建。
2003 年旧城改造,该地重新规划开发为市区街道、住宅时,洪氏祖厝和宗祠均拆毁。
新宗祠
新宗祠在今泉州市区丰泽区丰田街泰和酒店后面,2003 年旧城改造时迁建于此,立有“迁建碑”。旧宗祠的原物仅存1对石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