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孔庙又称石羊文庙,位于象岭山脚,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万历37年(公元1609)年重建。孔庙占地6584平方米,其建筑风格是按中国古代宫殿衙署的庭院形式布局,讲究纵横轴线、突出主体建筑,即中轴线上布置主体建筑,附属建筑置于两则,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孔庙与大成殿(供奉孔子铜像)为主体,与大成殿同一横线上,左有朱子阁(供奉朱熹塑像),右为仓圣宫(供奉仓颉塑像);大成殿正南面为大成门,两者之间有纵横平行相交的东、西两庑(供奉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人塑像),形成古式四合院;大成门正前方为棂星门,它是整个孔庙的正大门,大成门与棂星门之间两侧是名宦祠和乡贤祠,也形成了一个玲珑精密的四合院。整个建筑群古朴典雅,纵横交错,金碧辉煌。
孔庙主体建筑大成殿内供奉一尊高2.3米,重2500千克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铜铸座像,像始铸于清康熙38年,成像于清康熙47年(公元1907年),是由时任白盐井提举郑山倡导,继任提举、孔子第68代后裔孔尚琨主持铸造,的盐井人广福、广禄等捐资,昆明铸工杨维伦临铸,历经9年,铸技高超,形像生动,置于大成殿中。铜像头戴琉璃王冠,手捧朝笏,广袖薄带,纹理细致、熠熠生辉,庄严端坐大成殿殿台上,充分显示了儒学先圣礼仪至上的治学典范,使人注目后肃然而崇敬之情。据1996年6月4日香港《新民晚报》题为《石羊诗风、孔圣仪容》的报道,该铜像被誉为“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大的孔子铜像”。殿内悬挂着的康熙等历代帝王的御匾,原有八块,即:“万世师表”(康熙二十五年颁)、“生民未有”(雍正三年颁)、“与天地参”(乾隆元年颁)、“圣集大成”(嘉庆元年颁)、“圣协时中”(道光元年颁)、“德文恃载”(咸丰元年颁)、“圣神天纵”(同治元年颁)、“期文在兹”(光绪元年颂);现存三块,即:“万世师表”、“天地与参”、“圣集大成”,从而显示了孔子铜像的历史价值。自从孔子铜像铸成后文风盛行,书院、义学、学宫数量增多,清康熙年间,白盐井区先后建成绿萝书院、张公书院、龙呤书院、灵源书院;清雍正三年(1725)年,盐井区始创义学,后来发展起来的主要有文昌宫义学、桂香馆义学、南关义学、西北关义学、乔井义学。盐区教育发展深远,人才辈出,科甲联翩,仅明清两代曾入翰林2人、进士7人、举人60人、贡生200多人。孔子文化是石羊文化的精髓,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万世师表与天地参,圣集大成命自我立”。(本文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
孔庙门票票价:平时20元/人,节日30元/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