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全
大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069
  • 关注人气:2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2009-07-13 06:53:32)
标签:

知识点荟萃

学习宝典

五年下册要点

链接荟萃

重难点

分类: 转发*人才*教育*聚焦*盛典大餐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升学备考金典大全〖工具◆钥匙 <wbr><wbr>〗《知识查询链接》【中小学学习宝典】

 


小学生数学学习要诀!〖一〗《应用题易难归类》【解题奇招◆必备手册】

工程问题?!【例及答】(7)〖经典教案◆应用题◆答疑解惑〗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生各科学习宝典!【全】《万能公式◇万能作文》〖口诀◆金鈅匙◆秘笈〗

 

 

  

                世界链接大舞台

 

       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

       [ 链接:一(各科难点及口诀秘笈)]

 

            英语口诀 §  语文口诀 §   数学口诀 §  政治口诀

 
    物理口诀 §  化学口诀  §   历史口诀 §  地理口诀
 
    生物口诀  § 公式大全 §  各科难点 §  类型题解
 
    分数百% §  多解技巧 §  精选奥数 §  难点作文
 
    难点古诗  §   小英语一 §  小英语二 §  链接舞台
 

    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

 

[链接:二(shx随堂主题学习乐苑演练宝典)] 

主题口诀| 各科精粹| 小英口诀| 好词好句
 
小学作文| 近义辨析| 经典牢记| 反义字词
 
多音字解| 猜字谜语| 随堂数学| 儿童古诗
 
在线英语| 电子数学| 周周数学| 绘图工具
 
在线画画| 秀秀网页| 海鑫博客| 镜泊靓水
 

       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

 

 

【●奥数网 (例题、习题、解答)】

【小学生必备手册公式大全奥数网】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奥数网】

【小升初网 小升初奥数】

【小学四年级奥数培训试题及解析分类汇总】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教案奥数网】

【小学奥数专题串讲(例题习题解答)】

 

【小学奥数经典专题例题讲解】

【四年级奥数试题及答案1】

【四年级奥数试题及答案2】

【四年级奥数试题及答案3】

【四年级奥数书下册(例题习题讲解)】

【小学奥数经典题型巧解】

【小学四年级奥数题及答案汇总】

【应用题综合六年级奥数频道】/

【小学四年级小数的综合练习题奥数网】

【小学奥数经典火柴棒例题讲解常州奥数网】 

 

 ***********************************************************************************

  ·∶﹤<≤∞≈≠=≌∴∵‰%⊥{ [(±+-×÷±) ] }⊥%‰∵∴≌=≠≈∞≥>﹥∶·

 ***********************************************************************************

 

请您欣赏古筝曲:

 


....................................................................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五年级下册-电子课本五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扉页    版权页    编写人员    编者的话  

 

 ***********************************************************************************

  ·∶﹤<≤∞≈≠=≌∴∵‰%⊥{ [(±+-×÷±) ] }⊥%‰∵∴≌=≠≈∞≥>﹥∶·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编者按】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涉及到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等知识点。同学们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重点、难点

     1.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2.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4.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5.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6.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7.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如下图所示: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3.轴对称的性质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

     (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5.因数

     整数B能整除整数A,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在算式6÷2=3中,2、3就是6的因数。

     6.自然数的因数(举例)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25的因数有:1和25,5.

     7.因数的分类

     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8.倍数:对于整数m,能被n整除(n/m),那么m就是n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

     9.完全数

     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约数)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

     10.偶数:整数中,能够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11.奇数: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

     12.奇数偶数的性质

     关于奇数和偶数,有下面的性质:

     (1)奇数不会同时是偶数;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2)奇数跟奇数和是偶数;偶数跟奇数的和是奇数;任意多个偶数的和都是偶数;

     (3)两个奇(偶)数的差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差是奇数;

     (4)除2外所有的正偶数均为合数;

     (5)相邻偶数最大公约数为2,最小公倍数为它们乘积的一半。

     (6)奇数的积是奇数;偶数的积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偶数;

     (7)偶数的个位上一定是0、2、4、6、8;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

     13.质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14.合数: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合数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到的。

     质数是合数的基础,没有质数就没有合数。

     15.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长方体.长方体的任意一个面的对面都与它完全相同。

     16.长、宽、高:长方体的每一个矩形都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7.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至少有两个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还可分为四组,每一组有3条棱。

     (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

     (4)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18.长方体的表面积

     因为相对的2个面相等,所以先算上下两个面,再算前后两个面,最后算左右两个面。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表面积S:

     S=2ab+2bc+2ca

     =2(ab+bc+ca)

     19.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体积V:

     V=abc=Sh

     20.长方体的棱长

     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宽+高)×4

     长方体棱长字母公式C=4(a+b+c)

     相对的棱长长度相等

     长方体棱长分为3组,每组4条棱。每一组的棱长度相等

     21.正方体:

     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2.正方体的特征

     (1)有6个面,每个面完全相同。

     (2)有8个顶点。

     (3)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4)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23.正方体的表面积

     因为6个面全部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一个面的面积×6=棱长×棱长×6

     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表面积S:

     S=6×a×a或等于S=6a2

     24.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体积为:

     V=a×a×a

     25.正方体的展开图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一共有11种。

     26.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7.分数分类:分数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百分数

     28.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一。如:1/2,3/5,8/9等等。真分数一般是在正数的范围内研究的。

     29.假分数: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假分数通常可以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如果分子和分母成倍数关系,就可化为整数,如不是倍数关系,则化为带分数。

     30.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31.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32.公因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因数,那么这些因数就叫做它们的公因数。任何两个自然数都有公因数1.(除零以外)而这些公因数中最大的那个称为这些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

     33.通分: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通分。

     34.通分方法

     (1)求出原来几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原来分数化成以这个最小公倍数为分母的分数

     35.公倍数: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倍数,这些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称为这些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36.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即分数单位不变,分子相加减,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改变其分数单位而大小不变,再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去计算,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37.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增减变化。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

  ·∶﹤<≤∞≈≠=≌∴∵‰%⊥{ [(±+-×÷±) ] }⊥%‰∵∴≌=≠≈∞≥>﹥∶·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6单元知识点归纳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file:///E:/新★暂存★ABCD/《经典小五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知识大全/0001 小学五年数学下册知识荟萃/0002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6单元知识点归纳.mht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6单元知识点归纳
二  因数和倍数
1、a×b=c(a、b、c是不为0的整数),c是a和b的倍数,a和b是c的因数。
找因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2、自然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来分:奇数  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
偶数:是2的倍数(0也是偶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 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4、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5、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6、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file:///E:/新★暂存★ABCD/《经典小五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知识大全/0001 小学五年数学下册知识荟萃/0002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6单元知识点归纳.mht

 

 ***********************************************************************************

  ·∶﹤<≤∞≈≠=≌∴∵‰%⊥{ [(±+-×÷±) ] }⊥%‰∵∴≌=≠≈∞≥>﹥∶·

 ***********************************************************************************

 

 

 

***********************************************************************************

  ·∶﹤<≤∞≈≠=≌∴∵‰%⊥{ [(±+-×÷±) ] }⊥%‰∵∴≌=≠≈∞≥>﹥∶·

 ***********************************************************************************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学习难点:

1.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2.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4.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5.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6.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7.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如下图所示:
小学数学知识点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3.轴对称的性质: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
(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5.因数:整数B能整除整数A,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在算式6÷2=3中,2、3就是6的因数。

 

6.自然数的因数(举例):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25的因数有:1和25,5.

7.因数的分类: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8.倍数:对于整数m,能被n整除(n/m),那么m就是n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

9.完全数: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约数)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

10.偶数:整数中,能够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11.奇数: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

12.奇数偶数的性质:
关于奇数和偶数,有下面的性质:
(1)奇数不会同时是偶数;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2)奇数跟奇数和是偶数;偶数跟奇数的和是奇数;任意多个偶数的和都是偶数;
(3)两个奇(偶)数的差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差是奇数;
(4)除2外所有的正偶数均为合数;
(5)相邻偶数最大公约数为2,最小公倍数为它们乘积的一半。
(6)奇数的积是奇数;偶数的积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偶数;
(7)偶数的个位上一定是0、2、4、6、8;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

13.质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14.合数: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合数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到的。
质数是合数的基础,没有质数就没有合数。

15.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长方体.长方体的任意一个面的对面都与它完全相同。

16.长、宽、高:长方体的每一个矩形都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7.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至少有两个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3)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还可分为四组,每一组有3条棱。
(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
(4)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18.长方体的表面积:因为相对的2个面相等,所以先算上下两个面,再算前后两个面,最后算左右两个面。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表面积S:
S=2ab+2bc+2ca
=2(ab+bc+ca)

19.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体积V:
V=abc=Sh

20.长方体的棱长:
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宽+高)×4
长方体棱长字母公式C=4(a+b+c)
相对的棱长长度相等
长方体棱长分为3组,每组4条棱。每一组的棱长度相等

21.正方体: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2.正方体的特征:
(1)有6个面,每个面完全相同。
(2)有8个顶点。
(3)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4)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23.正方体的表面积:
因为6个面全部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一个面的面积×6=棱长×棱长×6
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表面积S:
S=6×a×a或等于S=6a2

24.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体积为:
V=a×a×a

25.正方体的展开图: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一共有11种。
http://i1.w.hjfile.cn/doc/201205/db037568b53d4439bebe86ec3cf22e3e.png

26.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7.分数分类:分数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百分数

28.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一。如:1/2,3/5,8/9等等。真分数一般是在正数的范围内研究的。

29.假分数: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假分数通常可以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如果分子和分母成倍数关系,就可化为整数,如不是倍数关系,则化为带分数。

30.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31.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32.公因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因数,那么这些因数就叫做它们的公因数。任何两个自然数都有公因数1.(除零以外)而这些公因数中最大的那个称为这些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

33.通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通分。

34.通分方法:
(1)求出原来几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原来分数化成以这个最小公倍数为分母的分数

35.公倍数: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倍数,这些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称为这些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36.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即分数单位不变,分子相加减,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改变其分数单位而大小不变,再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去计算,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37.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增减变化。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

扩展资料:

1.约数与因数区别:
(1)数域不同。约数只能是自然数,而因数可以是任何数。
(2)关系不同。约数是对两个自然数的整除关系而言,只要两个数是自然数,就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约数关系,如:40÷5=8,40能被5整除,5就是40的约数,12÷10=1.2,12不能被10整除,10不是12的约数。因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对它们的乘积关系而言的。如:8×2=16,8和2都是积16的因数,离开乘积算式就没有因数了。
(3)大小关系不同.当数a是数b的约数时,a不能大于b,当a是b的因数时,a可以大于b,也可以小于b。
一般情况下,约数等于因数。

2.公因数:两个或多个非零自然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两个数共有的因数里最大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零除外)
其它: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
两个成倍数关系的自然数之间,小的那一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完全数的由来:
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是最早研究完全数的人,他已经知道6和28是完全数。毕达哥拉斯曾说:“6象征着完满的婚姻以及健康和美丽,因为它的部分是完整的,并且其和等于自身。”不过,或许印度人和希伯来人早就知道它们的存在了。有些《圣经》注释家认为6和28是上帝创造世界时所用的基本数字,他们指出,创造世界花了六天,二十八天则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日数。圣·奥古斯丁说:6这个数本身就是完全的,并不因为上帝造物用了六天;事实恰恰相反,因为这个数是一个完全数,所以上帝在六天之内把一切事物都造好了。

4.完全数的性质:
(1)它们都能写成连续自然数之和
例如:
6=1+2+3
28=1+2+3+4+5+6+7
496=1+2+3+……+30+31
(2)每个都是调和数
它们的全部因数的倒数之和都是2,因此每个完全数都是调和数。
(3)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
除6以外的完全数,还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例如:
28=13+33
496=13+33+53+73
8128=13+33+53+……+153
33550336=13+33+53+……+1253+1273
(4)都可以表达为2的一些连续正整数次幂之和

5.完全数都是以6或8结尾:
如果以8结尾,那么就肯定是以28结尾。
6.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则一定是1.
除6以外的完全数,把它的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那么这个个位数一定是1.(亦即:除6以外的完全数,被9除都余1)

7.与质数有关的猜想:
(1)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巴赫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2)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一个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最早由德国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提出,迄今为止仍未有人给出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合理证明。即如何证明“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
此条质数之规律内的质数月经过整形,“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化为球体素数分布。
(3)孪生素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素数猜想,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
猜想中的“孪生素数”是指一对素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

8.分数由来:
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9.分数乘除法:
(1)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乘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用分母乘分母,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3)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是整数的倍数,则用分子除以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4)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不是整数的倍数,则用这个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5)分数除以分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最后不是最简分数要化成最简分数

 

  2  3  4  下一页 >

 

***********************************************************************************

  ·∶﹤<≤∞≈≠=≌∴∵‰%⊥{ [(±+-×÷±) ] }⊥%‰∵∴≌=≠≈∞≥>﹥∶·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6单元知识点归纳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旋转: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旋转的性质: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
画出对称图形
按旋转的角度画出旋转图形
三  长方体和正方体
【概念】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5、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每条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 -高   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 -高   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 -宽   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6、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 
6、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长=体积÷宽÷高     a=V÷b÷h 
宽=体积÷长÷高     b=V÷a÷h            
高=体积÷长÷宽     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7、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进率
8、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体积单位换算】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进率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进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6单元知识点归纳来自费尔教育。 点这里回到顶部

 

 

 ***********************************************************************************

  ·∶﹤<≤∞≈≠=≌∴∵‰%⊥{ [(±+-×÷±) ] }⊥%‰∵∴≌=≠≈∞≥>﹥∶·

 ***********************************************************************************

 

 

 

 ***********************************************************************************

  ·∶﹤<≤∞≈≠=≌∴∵‰%⊥{ [(±+-×÷±) ] }⊥%‰∵∴≌=≠≈∞≥>﹥∶·

 ***********************************************************************************

 

 

 五年级下册数学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视频  初三数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数学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  五年级上册应用题   五年级应用题
五年级下册应用题  五年级应用题及答案

 

 ***********************************************************************************

  ·∶﹤<≤∞≈≠=≌∴∵‰%⊥{ [(±+-×÷±) ] }⊥%‰∵∴≌=≠≈∞≥>﹥∶·

 ***********************************************************************************

 

 

[转载]新版实用万年历?!

百度搜索:精选奥数  

 

相关搜索 奥数网 奥数题 小学奥数 奥数一对一 奥数题及答案
小学一年级奥数辅导 小学六年级奥数辅导 学而思奥数网 杭州奥数 济南奥数网


Google谷歌搜索:精选奥数  

 

相关搜索: 中小学奥数

小学奥数

小学奥数网

小学奥数题库

小学奥数题

小学奥数题及答案

小学奥数教程下载

小学奥数视频

小学奥数题目

小学奥数试题

小学奥数教材

 

 

 ***********************************************************************************

  ·∶﹤<≤∞≈≠=≌∴∵‰%⊥{ [(±+-×÷±) ] }⊥%‰∵∴≌=≠≈∞≥>﹥∶·

 ***********************************************************************************

 

中学各科学习记忆口诀大全

 

中学各科学习记忆口诀大全(值得珍藏)
初中口诀: (32)、高中立体几何学习记忆口诀
(01)、中学语文:文言文断句口诀 (33)、高中数学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02)、中学语文:高频易错成语记忆口诀 (34)、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理解记忆口诀
(03)、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记忆口诀 (35)、高中物理:电学知识记忆口诀
(04)、初中地理记忆口诀大全 (36)、高一物理:知识点理解记忆口诀
(05)、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记忆歌诀 (37)、高二物理:知识点理解记忆口诀
(06)、中国历史八年级记忆歌诀 (38)、高中化学:实验操作记忆口诀
(07)、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记忆歌诀 (39)、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记忆口诀
(08)、中考政治学习及应考口诀 (40)、高中生物:知识要点理解记忆口诀
(09)、初中化学学习记忆口诀01 (41)、高中政治:哲学要点学习记忆口诀
(10)、初中化学学习记忆口诀02 (42)、高中政治:哲学常识速记口诀
(11)、初中物理学习记忆口诀01 高考口诀:
(12)、初中物理学习记忆口诀02 (43)、高考备考应试口诀
(13)、初中物理学习记忆口诀03 (44)、高中学生考场应试口诀
(14)、初中英语语法口诀 (45)、中国历史:科技文化主要成就歌诀
(15)、初中英语:能力及知识要点口诀 (46)、高考备考: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
(16)、中考英语:句型转换口诀教学法 (47)、高考备考:物理复习记忆口诀
(17)、中学语文应试解题速记口诀(1) (48)、高考备考:化学复习记忆口诀
(18)、中学语文应试解题速记口诀(2) (49)、高考备考:英语语法实用口诀
(19)、中学语文应试解题速记口诀(3) (50)、高考备考:生物记忆口诀大全
(20)、中学英语:单词记忆口诀 (51)、高考资讯:语言运用解题歌诀
(21)、初中化学:基础知识记忆口诀 (52)、高考资讯:语文基础知识考点歌诀
(22)、初中数学:知识要点口诀总汇 (53)、高考英语短文改错口诀
(23)、初中几何:常见辅助线作法歌诀 (54)、高考英语阅读题解题口诀
(24)、初中语文:阅读系列知识要点歌诀 (55)、高考英语:介词运用记忆口诀
(25)、中学生作文:系列知识要点歌诀 (56)、高考英语:语法学习记忆口诀
(26)、初中语文:语法词类歌诀 (57)、高考历史:古代文化记忆口诀
(27)、初中语文:汉语知识要点歌诀 (58)、高考地理:系列知识要点记忆口诀
(28)、一网打尽:初中历史记忆学习歌诀 (59)、高考地理:基础知识记忆歌诀
(29)、初中地理:系列知识点巧记忆歌诀 (60)、中国美术史:学习记忆口诀
高中口诀: (61)、高考备考资讯:历史朝代歌诀
(30)、中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口诀 (62)、高考资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31)、高中各科学法记忆口诀 返回首页>>>
 
 
 

 ***********************************************************************************

  ·∶﹤<≤∞≈≠=≌∴∵‰%⊥{ [(±+-×÷±) ] }⊥%‰∵∴≌=≠≈∞≥>﹥∶·

 ***********************************************************************************

 
 
 
直升飞机飞起来 <wbr><wbr><wbr><wbr><wbr>(用代码制作)

 

 

中国正在改造一艘旧航母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军事新闻转帖★赞贺★中国第一艘航母问世】

 

 

 

图片移动效果的代码及实例


千姿百态的草莓

 

温馨提示:【题外话:绝非相关插图及文章

     我之博客宗旨是:图个天马行空,自娱自乐,老有所事,老有所乐,吾之博文多为百度所获,借花献佛而已,吾认为此博文与其交流价值不大,望贵客好友海涵为谢。

 

          1、本文插图多为与本博文无关,视为间隔线吧!?

         2、下面的内容,只是历史上今日发生的事,更是与本文无关,只做历史上的记忆,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请谅解!不必大惊小怪!!

  下面部分↓《与本博文主题无关之内容》

 

 

 

 ***********************************************************************************

  ·∶﹤<≤∞≈≠=≌∴∵‰%⊥{ [(±+-×÷±) ] }⊥%‰∵∴≌=≠≈∞≥>﹥∶·

 ***********************************************************************************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 图片:八国联军向天津发起总攻。面对手持大刀长矛的
 
** 以铜为鉴 ** 以人为鉴 ** 以史为鉴 **

        美国影星哈里森-福特

  1942年7月13日美国影星哈里森-福特出生...

哈里森-福特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知识点?!《六》〖要点·总结〗【数:第10篇】
   

 

 

 

 

 

 

 

 

 

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1942年7月13日生于美国芝加哥,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电影明星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