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与黄梅调
(2008-09-26 19:36:00)
标签:
黄梅戏京戏戏曲越剧邵氏香港杂谈 |
分类: 我的日记 |
黄梅戏原本就是由黄梅调发展而来的,在今天黄梅戏发展遭遇尴尬的时代里,黄梅调却以他朴素自然,琅琅上口的特点流传于大街小巷,以它独有的生命力顽强的生长和繁殖着.在港台地区,就曾有台湾的凌波,卓依婷,以及香港的邵氏黄梅调等.黄梅调以其活泼纯朴,清新自然的风格与易学易唱的特点打动了千千万万的港台听众,并普遍受到了中国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马兰就曾经指出:黄梅戏是唯一一个能够在异地变种的地方戏戏种,她指的就是在港台曾经风靡万千观众的黄梅调电影。马兰也曾即席演唱过脍炙人口的邵氏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远山含笑》一节,她指出虽然香港作曲家不太理解黄梅戏的音乐系统,甚至上下句不分,但是这些歌的共通点都是很好听,容易令一般人接受及喜爱。其实邵氏黄梅调电影是在充分保证电影呈现的条件下,把黄梅戏中“好看”、“好听”、“好玩”的统统拿过来为他所用。其音乐风格也是自‘黄梅调’抽象化、广义化,晋身为一种现代化、精致化、时代流行曲化的传统戏曲、江南小调的代称,所以,黄梅戏曲调本来所具有的民间性、亲情感和咏唱力,经过现代音乐理念的处理,使之更加适应了今天的审美需要,特别是切合了现代都市型的香港民众的娱乐要求——一种现代都市的民间性。
黄梅戏自民间的黄梅调,采茶调发展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独具魅力的地方戏曲艺术,自然有他的文化特色与艺术深度,而黄梅调则以其现代化,流行化,娱乐化的特点普遍获得了现代都市人的青睐,黄梅调虽然无论是从戏曲艺术还是从表现深度上都无法与黄梅戏媲美,但两者的戏剧性分化却向我们表明了大众的审美观在今天其实是越来越由艺术化而转向通俗化和娱乐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