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宗破案现场(二)

(2019-12-08 14:07:54)
标签:

子平凡思

禅宗公案

分类: 禅宗破案现场

七杀:淡然承受诽谤、迫害,就是“酬业”。《金刚经》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正官:应堕恶道者都有机会消灭罪业,若没达到那个程度的,就更加可能了,是吧?

七杀:是的,但前提是“受、持、读、诵”且“为人轻贱”,这里的轻贱,可不是轻视你骂你几句下贱就完事了,象慧可这种待遇,就属于“为人轻贱”,显然慧可身为禅宗祖师,深知应当怎么做,这就是智慧。

正官:慧可的时候还是《楞伽经》印心吧?到了五祖才以《金刚经》印心。

七杀:没错。

正官:为什么最初以《楞加经》印心?《阿含》、《法华》、《般若》经等等当时可不少。

七杀:这事儿,达摩祖师说了,“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正官:那他为什么这么说?

七杀:这就得考虑当时传法所处的环境了。达摩来中土弘化之时,佛教界不论南北,义学都相当发达,而禅修之风则比较薄弱。

正官:都知道耍笔杆、动嘴皮子方便。

七杀: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外来的和尚要传佛心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以佛语心为宗来教授弟子,又要面对质疑者显得“有据可依”,《楞伽经》就成为最能达到这两种要求的首选了,关键《楞伽经》的要旨与达摩义旨如出一辙,中心思想高度吻合,所以他就选了《楞伽经》,不然这东西再好,它不是自己的路子也不能要。

正官:用心良苦。

七杀:即便如此,依然被当时一些庸愚之辈强推为邪说加以抵制。

正官:那是他们害怕新生的又强大的事物。

七杀: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类情况,虽然有不少行者也在刻苦的用功修行,但跳不出四禅八定的内、外道之共法,并没有契入“一切法无我”的正确方向,光有禅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能做到的外道也能做到,那还有什么区别呢?当时很多禅师修的是外道之法而不自知,甚至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远,要知道有定功夫的行者均非常人,就象大力士一旦认准了一个方向,拉都不好拉回来。

正官:那还不如力气小点。

七杀:所以,有的流于义解,有的囿于禅定,都不是正确、合理的方法,既要有力气,还要有对的方向,这样才可以。

正官:如果只能有一个呢?力量和方向,哪个更重要?

七杀:你说呢?

正官:我觉得方向更重要,方向对了,到达是早晚的事,再集中精力增强力量,退一步,就是没力气,也不至于误入歧途;如果方向错了,加把劲那可能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就象车屁股对着悬崖时,你虽然加了油门但挂的是倒档,结果只会死得更快。

七杀:在理。“重子见地,不重子行履”即是此谓,方向比力量更重要,是决定性的,但值得指出的是这句话不能理解成不要行履,行履必须要,但要在见地正确的前提下它才更有用,这是二者相权取其重,突出的是见地更重要,而不是为了表达行履不重要,其时代背景是很多修行者不缺行履缺见地,不缺力气缺方向。

正官:嗯,一个更要紧,另一个也要紧,不是取一舍一。

七杀:在这个大环境下,达摩祖师选择《楞伽经》印心,弘扬无我之道,对空谈阔论的纠之以理,对只重实修的令发明心地,一直到五祖弘忍,方改为《金刚经》。

正官:为何由最初教理完备、体系严密的《楞伽经》变成了直述实相的《金刚经》?这里有什么说道吗?

七杀:这么说吧,《楞伽经》可谓是顿、渐相资,而《金刚经》则是“直指人心”,前者更系统、复杂,后者直接瞄准了最终方向,直接、了当。

正官:这么说,五祖弘忍大师是为了图省事儿?这不可能吧。

七杀:图省事儿是不可能,但《楞伽经》毕竟生涩难懂,一堆法相摆出来,前来求道的先吓走一大半,若是象达摩传慧可那样,倒问题不大,若想更广泛的度众,《楞伽经》这种就不好使了。

正官:这有可能是真的,即使在今天,学习法相、唯识的也寥寥无几,玄奘大师以后,唯识宗不过三代而没,很能说明问题了,这东西太不接地气。

七杀:然也。

正官:不过要说《楞伽经》不好使似乎也不合适,四祖道信的时候就有弟子四、五百人,已经是超级大的山头,不能说不好使吧?

七杀:你没弄清楚,这么多人那是冲着道信去的,不是冲着《楞伽经》,假如是慧可这种类型的求道者,本身精通经、教义,慕达摩之名而来,不管达摩以什么印心,哪怕以《禅与摩托车维修》印心都不是问题。

正官:嘿,这倒是。

七杀:但是你想过没有,如果六祖听到的是《楞伽经》,还会有六祖惠能吗?

正官:应当没有了,至少不会是惠能,六祖大字不识几个,听金刚经不是问题,听楞伽经估计跟爪哇语没区别,只能大眼瞪小眼。

七杀:这不就是了,《金刚经》显然可以接引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如六祖这样不知道弘忍大名的志在求法者。

正官:懂了,更有利于扩大招生规模,所以五祖的时候山头更大,上千人,教学规模扩大一倍以上,但这么一来,生员的质量是不是就下降了?

七杀:下降就下降呗,多五百个草包没啥大不了,但多出了一个六祖那就是多了一枚核弹,划不划算?

正官:划算大了,还是弘忍大师高明。

七杀:高明归高明,换个角度,也可以讲众生的智慧下降了,弘忍大师定然晓得《金刚经》在社会上的传播和《楞伽经》相比优势明显,也算是一种方便手段,真发现有大根器者时,讲什么经都不是问题。

正官:《金刚经》为什么就这么接地气,易于在各类人群中流传呢?
七杀:首先《金刚经》只有五千余字,易于读、诵,字面的意思解释出来不那么“难懂”,相对白话些。

正官:没错,《楞伽经》比较“麻烦”,什么缘起自性、妄想自性、名相计着相、事相计着相的,普通群众听这个头大。

七杀:《金刚经》最大的好处就是内行不会以为自己真正的懂了,外行却以为自己懂了。这样一来,不管内行、外行都热衷于谈论它。内行谈论它是为了深入,外行谈论它则可以附庸风雅。

正官:这和今之学禅现象如出一辙。

七杀:甭管禅宗是什么现状,现在最“火”的一定是禅宗,这都是《金刚经》印心的贡献。玄奘大师厉害吧?法相唯识体系够严密吧?唯识宗反而死得最快,没“群众基础”就是这个结果。

正官:弘忍大师的这盘大棋下得实在是高,如果一直坚持以《楞伽经》印心,或许禅宗早就消失了,而且不会出现六祖之后的高峰期。

七杀:历史没有如果,事实就是禅宗的兴起,让我们在佛法领域有了自己的符号。

正官:可是有一些学者甚至法师认为禅宗实质是中国化的佛法,游离在佛法整个体系的边缘。

七杀:这样讲也没什么毛病,禅宗的手段本身就不是针对“广大群众”的,它针对的是上上根,走的不是寻常路,但禅宗义旨的终极指向与佛法本意无二,这一点不能含糊。今之学佛者中,特别是热衷于法相者,有的人把禅宗列为外道的范畴,只能说故作清高、眼界太浅,这一类人可以多参考临济义玄的著作,人家是过来人,虽然是禅宗祖师,教法中的唯识痕迹实则非常明显,无处不直指三自性、二无我,可以说义玄禅师是通过学经、教达到了充实,学禅宗实现了升华,最适合作为今之学佛者的榜样,若是中、下根,踏实的学,若是上根,磨刀更不误砍柴工,遗憾的是现在学禅宗的人,基本上除了“禅”什么也不会了,要知六祖虽然识字不多,但学习能力可是天下第一流,不然也不会成为禅宗的巅峰之祖师。

正官:六祖是上上上上根,这个一般人没办法比。

七杀:学禅宗的人还喜欢“自认为是利根”,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正官:我同意,虽然不能一棍子打死,但多数人确实是这个心态。

七杀:这就比较麻烦,佛佗尚且自定中根,结果我们都把自己当成了上上根,如果真是上上根还好,怕就怕明明是中、下根却把自己定位成上上根,于是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股脑儿的全往自己身上招呼,《金刚经》还没背下来,就已经“与佛无二”了。

正官:他们会说“《金刚经》也没必要背,背了就是拘泥文字”,有违“不立文字”之旨。

七杀:这样更麻烦,依这个观点那还不如不学,当个傻子、痴呆最好,最有机会开悟、见性。

正官:那得立一个呆宗。

七杀:对于学禅宗的人来说,如果只学“禅”,只学“宗”,不学教,是不太可能得“祖师意”的。禅宗的著名大德有哪一个不是精通经、教、深入三藏的呢?即使是六祖这种特例,也不能排斥教义,因为来请教的人可是“三教九流”,人家问什么你要能解什么,不然你学的就是假功夫。

正官:这倒是,六祖有无师智,这个太了不得,拜五祖之前就体现出来了,受五祖点拨之后更不在话下,普通人学不来,那些认为自己是上上根的人,可以挑一本从未读过的经讲解一下试试。

七杀:不用试,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禅宗教外别传的霹雳手法针对即将成熟的修行人最有效,首先你自己肚子里要装满了真材实料,祖师见机点拨则智慧一触即发,如果囊中羞涩,还是老老实实的先积累些资本再说,不然祖师再有本领也难为无米之炊,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六祖,六祖几千年就出一个。即便如此人家也是不断的自我充电,如果真学六祖,就要象他一样精进,不然要学好禅宗无异于痴人说梦。

正官:六祖不是与佛无二吗?怎么还需要“进步”?

七杀:与佛无二,不代表六祖就是佛,下一位佛是弥勒佛,谁也抢不走,典籍中说的肉身佛之类的,都是从因性的角度说“无异”,非真是佛,若真是佛,处于圆满之地,自然不需要再“进步”,还可能大字不识一萝筐吗?

正官:原来都是客套的说法,要把六祖当目标,先得学习六祖的学习精神。

七杀:没错,不然六祖说的话你都弄不清楚,谈什么学其精华?在《坛经》中为法达解法华经义,为智通解楞伽经义,说三身四智,你得知道四智是什么吧?
正官:嗯。

七杀:又说“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这里就提到了八识体系,如果五六七八识是个什么东西你都不知道就说“但用名言无实性”还有半点意义吗?

正官:没意义。

七杀:更何况,最初印心的《楞伽经》是法相的老祖宗级别的,学禅宗者若只知道参啊、悟啊、看话头啊,对这些立足之本却一无了知,那只能是口头禅、口水禅、鸡汤禅。

正官:现在学禅宗的人,能对三性、四智、八识了解的真不多,估计多数人学到最后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七杀:所以他们只是“学着玩”,学禅宗是为了当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娱乐而不是“修学”。

正官:真正学习禅宗的人,不可不研究《楞伽经》,不可不学习法相,先有知有见,再谈不立知见,再以禅宗与他宗不共的犀利手法参、修,方契正道。

七杀:是哦,先赚到钱再谈视金钱如粪土,如果连钱都没本事赚到,哪里有资格视其如粪土,最多是过过嘴瘾。

正官:当然更要研究《金刚经》,《金刚经》是对实相的高度概括,是绝对真理的深刻诠释。

七杀:再好的诠释也只是指月之指。

正官:没错,依指望月,见月前只见指,见月时不见指,见月后再见指,只现指相而心中无指。

七杀:《楞伽经》、《金刚经》都是禅宗的指月之指,前者是相对细致的指,而且告诉你为什么这样指,后者则指向大方向,甚至可以说只指出最后一段路的方向,在此之前你得依靠自身资粮先到这个路口。

正官:如果不到呢?

七杀:进了长安街直走就可达天安门,在你们家门口那条街直走试试?

正官:现在好多学禅宗的人,是不是就相当于把家门口的街当长安街了?

七杀:你说呢?

正官:那可不成了“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天安门”?

七杀:哈姆雷特表示您随便。

正官:哈姆雷特有一千个、一万个都没问题,求道之人如果也是这样,那就有999个人铁定走错了。

七杀:也可能一千个都走错了。

正官:哈哈。

七杀:所以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学好法相基础,学六祖但不要把自己当成六祖,把自己定位成中、下根冤枉、委屈不了多少,假如有一天发现自己真的是上上根再转型也不迟。

正官:如果学了很久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上上根,首先就反应迟顿,还怎么可能是上上根呢?搞不好是下下根的人产生了幻觉,还不如意识不到。

七杀:有道理。所以不管是哪种根器,“精进”都是必须的,只不过对于上上根的人来说,精进根本不是问题,都用不着别人提醒,对于中根来说,要时时提醒自己精进,对于下根来说,最好有人看着、守着、提点着、督促着,因为一不小心他就把自己当成上上根。

正官:我看成。

七杀:还要注意一点,所谓根器之别,说的是过程,不管何种根器,达到了临界点时则无有高下之分,不管是龟是兔冲刺终点的时候都是平等的,冲过之后所证无二,无有优劣。

正官:非常同意。

七杀:同样,不管是以禅宗的手法解释禅宗,还是以法相的角度解释禅宗,只是角度不同,义旨无二,如果真是上上根的人,可能它不是那么必要,对于自认为非上根的学人,多一个更具体、更细微、逻辑更严密的诠释,或不失为良好的选择。

正官:那你自认为是哪一种根器的学人呢?

七杀:非得说吗?

正官:说呗,看看够不够客观。

七杀:首先,我没蠢到认为我是有无师智的人,智商肯定不在六祖那一档。

正官:还算有自知之明。

七杀:我也不认为我是有多笨,不能算下下根。

正官:挺正常,没几个人自认为是下下根。再说下下根的也不太会主动的研究繁杂的名相、法理,所以可以基本判定你也不是下下根人,那你只能是中根了。

七杀:是啊,我是中根之人,没那么聪明,也没那么蠢。

正官:中肯,没想到你居然谦虚一回。

七杀:没有傲骄的资本嘛,毕竟只比你聪明一点点。

正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