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遗忘的名将传奇(五)陈庆之(下)

(2010-02-10 11:15:49)
标签:

白袍将军

陈庆之

元颢

萧衍

尔朱荣

分类: 文史

传奇还是神话?重新被记起的白袍名将(下)

文/书生意气3000年

 

    书接上回。陈庆之以微弱的兵力纵横千里,攻陷洛阳,完全超出了敌我双方的预料。然而此时的梁武帝萧衍垂垂老矣,贪图安乐;元颢更是狗屎运当头,荒于酒色,日夜宴乐,还与刚投降的元延明元彧谋划着怎么摆脱南梁的束缚,对陈庆之颇有猜忌,翅膀还没有长硬,就想单飞了。

    对此,陈庆之心里虽然明白,仍然向元颢献计说:“我们远道而来,兵力不足,很多地方尚未臣服。如果被敌人知道了我们的虚实,反扑过来就危险了。应当启奏皇上(指梁武帝)增派援军。”元颢没有主见,准备听从他的计策,没想到元延明却进言说:“陈庆之只有几千兵马,我们就难以控制他了。如果再给他更多人马,我们就只能受制于他,我大魏的社稷就要覆灭了。”耳根子软的元颢又听信了这番话,更加疏远、怀疑陈庆之,并抢在前面给梁武帝写信,说河南河北我已经搞定,尔朱荣等人我能够摆平,您就不必再派兵过来增援了,免得老百姓恐慌。梁武帝听信了他的鬼话,命令军队停留在北魏、南梁边界不动。元颢亲手断送了自己的生路。陈庆之见状无奈,请求前往镇守徐州,元颢对他很忌惮,又没有批准。

 

    元颢一步步地把脖子伸到了敌人的刀下,北魏方面当然不会客气。魏将尔朱荣、元天穆等人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杀气腾腾而来,元颢在洛阳呆了65天无所作为,控制的城池又都投降了北魏。在此危急时刻,《梁书·陈庆之传》和现在的网友又开始为陈庆之抒写神话了,说陈庆之北渡黄河,镇守北中郎城,三天打了十一场仗,杀伤大批敌军,甚至“七千人的陈庆之部队把上百万的尔朱荣部队打得死伤惨重,尔朱荣简直都绝望了。”!?额滴神啊!常识何在?天理何在?

    接着《梁书·陈庆之传》记载说,尔朱荣缚木为筏,渡过黄河,绕开陈庆之,直接攻击洛阳的元颢。元颢不堪一击,败逃时被擒。陈庆之只好率数千兵马撤退,没想到点背到了极点,他的部队没死在敌人手里,却被突然爆发的山洪冲得或死或散,全军覆没。陈庆之落发装扮成僧侣,逃回了南梁。换句话说,陈庆之在人间仍然是无敌的,只是逃不过天数。披上僧袍的逃亡路上,他有怎样的感慨和心境,我们不得而知。

 

    其实,关于此次洛阳之战,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魏书·尔朱荣传》载曰:“舆驾于是南辕,(尔朱)荣为前驱,旬日之间,兵马大集,资粮器仗,继踵而至。(元)天穆既平邢杲,亦渡河以会车驾。......帝幸河内城。荣与(元)颢相持于河上,颢令都督安丰王(元)延明缘河据守。荣既未有舟船,不得即渡,议欲还北,更图后举。黄门郎杨侃、高道穆等并谓大军若还,失天下之望,固执以为不可。属马渚诸杨云有小船数艘,求为乡导,荣乃令都督尔朱兆等率精骑夜济,登岸奋击。颢子领军将军(元)冠受率马步五千拒战,兆大破之,临阵擒冠受。延明闻冠受见擒,遂自逃散,颢便率麾下南奔。”而《魏书·岛夷萧衍传》则记载说:“初,尔朱荣入洛,北海王(元)颢奔于(萧)衍,衍以颢为魏主,资颢士马,令其大将陈庆之部率送颢。永安二年夏,遂入洛阳。车驾还讨,破走之,唯庆之一身走免,自余部众皆见俘执。”

    在《魏书》记述的洛阳之战中,基本看不到陈庆之的身影,只是说他一个人逃走了,他的部队都被俘虏了。虽然《魏书》的记载也不一定全然准确,但相比较于《梁书》的不可思议,恐怕还是要更可靠一些。毕竟陈庆之当时孤军深入,四面楚歌,领导元颢又是个蠢货。特别是再考虑到元颢对陈庆之的猜忌,他这时恐怕已经被架空了,无权无兵,所以《魏书》才没怎么提到他。

 

    南归的陈庆之因功受封,继续得到重用,多年镇守边疆。在《梁书·陈庆之传》中,他不仅让百姓休养生息,开田垦土,充实仓廪,赈济灾荒;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将军,他继续内平叛乱,外御敌寇。直到大同五年(539年)十月,56岁的陈庆之去世,他的不败金身仍然没有被打破,全然是武曲星或战神下凡。例如从洛阳南归的第二年,陈庆之“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这些败军之将的名字之所以能被记录下来,完全是为了衬托陈将军的战无不胜。这似乎也印证了部分网友的观点:“他一生身经数百战,没有一场败绩,而且没有一场不是在绝对的劣势中大胜敌军。”

    然而陈庆之的敌人觉得很不公平。《北齐书·尧雄传》这样写道:“梁司州刺史陈庆之复率众逼州城,(尧)雄出与战,所向披靡,身被二创,壮气益厉。庆之败,弃辎重走。后庆之复围南荆州,雄曰:‘白苟堆,梁之北面重镇。因其空虚,攻之必克,彼若闻难,荆围自解,此所谓机不可失也。’遂率众攻之,庆之果弃荆州来。未至,雄陷其城,擒梁镇将苟元广,兵二千人。”

    综合两书所述,结论是陈庆之击败尧雄一次,尧雄击败陈庆之两次。只不过你说你的得意史,我讲我的获胜事;至于兵败,咱哥俩就都忘了吧。

 

    讲到这里,陈庆之的故事画上了句号。尽管战绩存在被夸大的成分,他仍然不失为不世出的一代将才。然而光阴荏苒,他的传奇逐渐湮没在了南北朝的纷繁和混乱中。到了现代,毛泽东在解放后曾经对《陈庆之传》一读再读,并批注曰:“再读此传,为之神往。”显示了一代伟人对1400多年前那位名将的景仰。陈庆之毕竟没有被他的后世子孙忘记。

    翻开尘封的历史,拨开浓重的迷雾,一千四百多年前,烽烟缭绕的河洛大地上,我仿佛远远看见那个白袍飘飘的身影,屹立在金色的夕阳下,如同一道朦胧而永恒的风景......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