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星星.诗歌原创》2015年1期副刊

(2015-02-01 21:01:50)
标签:

转载

一篇不能不转的博文,衷心感谢悉心指导我们学诗的黎阳老师,以及星星诗刊的其他编辑老师,深切怀念那段以诗的名义相聚成都的美好时光。
[转载]《星星.诗歌原创》2015年1期副刊

封面、封底
[转载]《星星.诗歌原创》2015年1期副刊
封二、封三

《星星.诗歌原创》2015年1期副刊

 

首席诗人

李茂鸣/李茂鸣诗选(六首)

 

2013-2014年度中国星星讲习所优秀学员作品选

    胡绍珍          孙俊良          肖华辉  郑朝阳

 

双子诗人

王德席/叫魂的原野(组诗)

  棚/ 大斗村

 

实力诗人

  风/宇风诗选(三首)

高荣堂/我带着草原出走(组诗)

宋顺弟/宋顺弟的诗(三首)

  平/躲闪不过的秋

 

青年诗人

           

 

《星星》视野

沪上敦腾           马录平  王晟岚        木制剑

    刘檀风  万有文  邱建明  徐业华  李尚锟

 

《星星》百家

   段方智  鸿       冯笃松         刘荣魁  蔡培国

    杨国琼  柳边河  何金兴  胡建新  曹新华  喇二车      於志祥 

    范光明          赵德龙  应倩倩  邱海文      钟春林 

尹巨龙    卞红进      戴国华  蒋艾历  田志梅  

   向延波  诗新风    包其华  姜敬东  唐全伯    宋真理

周尚华  杨永忠  尹怀国  肖开秀    人直刚    李字海  

张春志  姜维彬

 

《星星》散文诗

刘建华  李代全          李文学     何延根    

 

《星星》现场

鸿  儿/蓉城,一场诗歌的朝圣之旅

            ­­­——中国·星星诗歌讲习所部分学员成都行侧记




《墓地与村庄》

 李茂鸣


村庄的一些门永远地关上了

只留下锁

村庄的一些人不打招呼地走了

只留下名字

一些门白天黑夜总是关着

一些名字喊了半天

也无人应答

 

石磨静悄悄地卧在屋檐下

只张着一只聋子的耳朵

从一个院子的东边

数到一个院子的西边

只有数掉了的王婆婆还在

屋里咳嗽——

没有勇气再数下去了

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村里那些和蔼可亲的老人

一个一个都提着萤火虫似的灯笼走光了

只留下他们的名字

在房屋背后的竹林子里

 

村庄背后一排一排整齐的坟墓

组成另一座村庄

一座新坟才长出青草

那是我最近离去的二叔的家

我去给二叔燃纸钱

叫他顺便代话

向离去的村庄的亲人问候

 

一个村庄正在消失

一个坟墓的村庄正在形成

 

 《人间低处》

 杨立

 

我希望,我是人间最不起眼的

一株野草。把根紧紧扎在

尘世最低的土壤。不想长得更高

爬得更远,也不愿接近

人间最火热和欢娱之地。经历过一些

飘摇不定的时日,我知道,只有把根扎紧

扎牢,我才不会被风

轻易吹离故乡。不会被雨

随意打烂尘寰

 

我只会永远伏低身子,贴紧泥土

每天自由呼吸,铺洒一地的

晨霞与月光。品啜浸润一身的

滴露与芳香

 

我伏得越低,越觉得安心和踏实

渴望像泥土一样

本质和纯粹。有时候,越到低无可低

越觉得人间低处,是最真切和实在的

福地。这样,我才好——

以终生仰望的姿势

敬拜红尘,安守岁月


 《我要向池塘里挖出身体里那一节藕》

王德席


有一种词语在黑暗里发出水藻味

一截干净的骨头伫立广袤的宁静

让吃饱彩虹的鸟儿飞进心中

就像一个人回到自我

怀抱的黑暗长出光的乳房

因我有一颗与天空不为人知的默契

百般忍耐是灵魂的播种者

用我沉睡的手医治你远方的伤口

或如肖邦的夜,黑黑沉沉的

他的琴声铺开一页空白的纸

梵高用生命的色彩画上疯狂的向日葵

然后把琴砸碎画笔折断没有羞愧没有自卑

然后或歌或哭或踏月归于山林

虎啸的巨石掉头而去穿过一场迟迟的大雪

那回旋的苍穹,任树梢归于一片寂静

他将用多少只眼睛重造一颗晴朗的心脏

用舌尖的梦境,还污泥一个清白

泥是菩提,莲是如来。所以感恩泥土、水和夜

我要向池塘里挖出身体里那一节藕


《出版协议》

 宇风


当父母发表我出来之前

我就与上帝签定了出版协议

我是来自父母两条河流碰碎的浪花

当两条河流汇入大海

我只是藏在大海里的一滴水

我出生的版权归属上帝

 

我来到这个世界

只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个呼吸

吸进来的是生命,呼出去的是死亡

我是躲在一呼一吸的间隙中的空白

那一片空白就是我的全部世界

我把自己放在那一片空白中等待轮回


 

 

 渔火》

童心

 

镜子。落满槐花,蝴蝶飞过波纹

停栖绿封面的诗集,做着想做的事情

 

身旁是被三月栽种的水草,接受渔歌的余晖

是在香气踱步的白鸟,啄乱了夜

 

用月光,盖住我很有节律的唏嘘

是呼啸山川的鱼,从浩瀚的江湖退隐

 

在甲板,与我长久对视。对此,我守口如瓶

放弃在墨迹未干的夜 再思考与灵魂有关的问题

 


困守》

 沪上敦腾


 

每一日都将绝望擦洗三遍

令湖水见底。玻璃器皿在自然光下,蓬荜增辉

 

抽取的流水用于制冰。煮沸,续杯

热敷肩胛骨内的冰川

 

不忍看盛夏的荷花,踩水的少年

在暗夜,伸出粉红色的舌头

 

虚火是危险的,在木炭一样的词语间蔓延

在镜中呈燎原之势。而绝望者从未做好撤离的准备

 

 《雪:破碎或断翅》(外二章)

心亦


    这只寒鸦,在灰色蒙蒙的天底下飞。比灵魂的欲望轻,比上帝的旨意低,比一朵雪花高了将近一毫米。

    这是一块浓缩的黑夜,用重重的铁锤都敲不碎。但它却不敢与雪原茫茫的白,对视一回。只是一头扎进空空的饥饿,靠收集雪:破碎或断翅的响声,充饥。

   这是一枚活生生的铁钉帽,黑色的身体,早已钉进了君王白发皑皑的头顶。,居然在那么白,那么冷的空气中,谋逆篡位,等待复辟。

   虽然这样黑,这样孤寂地凝视:一只瓷质的梅瓶,碎骨粉身。却比看雪色的碎白,更轻;比看闪亮的灯火,更明;比用一把快刀,夺人性命,更残忍。


《寡居》

墙角斜靠孤竿。

蟋蟀锋利的弹唱,悄悄啃食冷冷的夜晚。

石上的苔藓,苍苍地长,幽幽地绿,静静地满……

谁在望月?一扇朽坏的窗户半开半关……

锁,锈扣门环。

子夜滑落,扁圆扁圆,在脑后磐压。

簪,紧别零乱。

枯叶穿秋,无言……

岁月剜心,无斑……

 

《白马》

翻蹄。亮掌。鬃毛怒放。活脱脱的一位威风凛凛的王。雪白的长衫,压过膝盖。

你的前世,是一位落难的秀才。长途跋涉,赴京赶考。苦读圣贤书,挣得了一世的英名。翻书的声音,随即演变成了临风的萧萧嘶鸣。

清晨:你离我那么近,一首唐诗中的绝句,优雅地走出了线装的宫廷。

你看我的时候:神色,多么悠闲、淡定。王的御驾:停靠在古老的王城。

我终于看清:你的前世和今生,小心翼翼地夹进了一册厚厚的书本。一绺雪亮的鬃毛,从页间飘出,抹亮了千年后的一个黄昏。

 


 蓉城,一场诗歌的朝圣之旅

                                          ——中国·星星诗歌讲习所部分学员成都行侧记

 

                                                                                    /鸿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会,也不是一次寻常的旅行,我们更愿意称之为一场诗歌的朝圣之旅 

    序曲:蓉城初会

        81日,建军节。蓉城,傍晚的阳光,像一朵纯美的微笑,亲切而芬芳。一群年龄、长相各异的诗歌爱好者,踏着朝圣的步履,从黔山秀水走来,从茫茫草原走来,从烟雨江南走来,从林海东北走来,集结诗歌的圣地,《星星》的家乡。

是夜,华灯初上,在灯笼高挂的宽巷子,在莽汉派诗歌代表人物李亚伟的香积厨1999里,指导老师黎阳与前来朝圣的学员热情握手、拥抱。既而,大家围成一桌,品茗、喝酒、吃饭、聊天,其乐融融。宴席中,著名学者、作家、杂文家冉云飞老师与几位诗人从香积厨另一包房前来跟大家打招呼,敬酒。过了一阵,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老师漫步而来。久闻梁平老师大名,此次初识,他给我们的印象是谦和、低调、从容,微微皱起的眉头里蕴藏着无尽的智慧,深邃的眼眸里流淌着浓郁的诗意。

席间,纵然多数人皆初见,可一番介绍、问候之后,俨如故交。大家一边品茗,一边神侃:春之轶事,夏之激情,秋之丰硕,记忆里闪亮的点点滴滴。聊到兴起,一次次为了难得的欢聚举起酒杯。酒喝干,再斟满。

酒至半酣,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学员冰风率先唱起了草原歌曲《鸿雁》。他的声音浑厚、悠扬,富有穿透性,让人不由沉醉其中。紧接着,学员田文春唱起仓央嘉措的情歌,鸿儿唱起土家情歌,吉言朗诵起即兴创作的诗作……

在歌声和诵读的“撞击”中,梁平老师畅谈了《星星诗刊》的定位、格局、品质与气场,且鼓励学员们要有追求、有担当,要认真学诗,争取写出大境界、大气象,在中国的新诗发展史上留下一点痕迹。

    蓉城初会,黎阳老师的热情接待,冉云飞老师及其他几位诗人的问候,梁平老师的鼓励,让我们深感大家庭的温暖。同时,也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重新拥有一份生命和历史的重量。

 

                 二、相约:特别的七夕

       82日,七夕节。

       上午,一行人相约来到蓉城著名的佛教胜地——文殊院。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

       香客不多,四周环境分外清幽。从东北来的学员赵德龙平素信佛,不但在香炉里虔诚地上香,且求了一盏佛灯,呈到文殊菩萨的坐骑下。在点亮佛灯前,他慎重地写下了我们所有学员的心声:愿星星诗歌讲习所同学名满天下!

       中午,黎阳老师首先针对在座学员的诗歌作品,进行了细致地分析点评。不仅肯定了学员作品的优点,也明确地指出了诗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之后,他向大家详细地阐述了一些有关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他说,好的诗歌,必须要有节奏、有逻辑、有思想、有张力。诗歌的语言是太阳的语言,既要有向外辐射的光芒,更要有内心引力,二者缺一不可。诗歌的写作到了一定的程度,“慢”是必须的。快的诗歌,是瞬间的爆炸,是消耗性的掏空,使核心力量急速外化。而慢的诗歌,是内凝的,它有一种与生命结合逐渐催生的持续的包融扩大的向心力。

      下午四时,《星星》诗刊编辑、诗歌讲习所教务处主任李斌老师应邀前来。他一坐下来,茶水还未续上,就开始谈诗了。从如何爱上诗歌到一路坚持的艰辛;从诗歌欣赏到诗歌创作;从诗歌的懂与不懂到诗歌的大众与小众;从诗歌给人生活的困惑到诗歌对人精神的影响。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消逝了,但诗歌的话题仍在延续。接着,学员们向李斌老师轮番的提起了关于诗歌的问题,他一一耐心地回答,可以说是把他在《星星》工作十年来对诗歌有关的总结都与学员们做了交流。

下午六时,《星星》诗刊执行主编龚学敏老师也应邀前来,晚宴亦宣告开始。大家一边喝酒,一边交流。龚学敏老师说,学员们自发组织的这次活动,是星星讲习所办班多年以来的第一次。学员们对诗的这份虔诚,让他深受感动。他既看到了希望,也感到一种巨大的责任。那就是,要更加努力地办好《星星》诗刊,要更加用心地发掘、培养新人,让星星的光芒永远闪耀。

宴席中,活动主持人鸿儿提议,为了让这个特殊的七夕,充满欢声笑语,在场的老师和学员每人表演一个节目。于是乎,龚学敏老师唱起了《康定情歌》黎阳老师唱起了《草原之夜》,悠扬的歌声,让人恍惚来到川西高原,来到美丽的大草原。紧接着,西雅老师朗诵了她原创的诗歌作品,李斌老师即兴朗诵了他喜欢的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诵,如同在诵读者与听众之间驾起一座桥梁,诗歌所呈现的美好意韵,直抵灵魂深处

       老师们的精彩表演,让学员们也跃跃欲试。木棉古丽唱起甜美的《小城故事》;念鱼唱起柔情的《牵手》;鸿儿唱起具有民族特色的《花楼恋歌》;朱克乾唱起即兴编创的土家情歌;热爱草原的冰风则邀鸿儿合唱一曲《陪你一起看草原》;吉言、赵德龙、戴国华先后进行了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

尽管此次表演,没有固定的台词,没有充分的准备,亦没有话筒、音响,可大家精彩的即兴发挥,一次次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直到子夜时分,主持人鸿儿宣告活动结束,大家仍意犹未尽。

 

                 三、延续:游平乐古镇

         84日,有“茶马古道第一镇,南丝绸之路第一驿站”之称的平乐古镇。

       沿白沫江漫步,古镇的光影令人着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光影;同一地方,其光影之形、色也各有千秋。那一道道奇特的光影,不带任何的尘埃与纷扰,完完全全地洒满古镇,使古镇许多内敛的美丽,点点滴滴展现出来:潺潺流淌的江水,静静伫立的古城墙,苍翠挺拔的古榕树,横跨江岸的古石桥,飞檐翘角的古戏台,灯笼高挂的吊角楼,自由戏耍的孩子,江边闲坐、喝茶的居民……因了光影的渲染,这些原本普通的场景,充满了无限神韵。唤醒了我们关于前世的记忆,勾起我们追寻诗意生活的美好遐想。

      闲逛古镇,有学员捕捉石板市井间司马文君的浪漫爱情,聆听幽深的李家大院里“天下第一圃”的进贡佳话;也有学员找江边一个雅致茶楼坐下,一边品茗,一边透过雕花窗欣赏古朴的街区和原滋原味的市井风情。

    还有学员乘一叶橡皮艇,飘荡于白沫江。尽管水有些浑浊,水流也较平缓,少了几分水中嬉戏和急流跌宕的乐趣,可并未影响回归自然的愉悦心情。沿岸青山起伏、林木蓊郁。江面上,一群群鸭子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气息和各种野花的香;四周很静,听得见枝叶间夏蝉时高时低的吟唱,以及潺潺的流水声,风吹草木的沙沙声……这样的场景,让人忘却红尘的喧嚣、俗事的纠缠,心回归最初的纯净,那份悠然与恬淡恍若隔世。

        四、尾声:走进《星星》诗刊杂志社

      《星星》诗刊是中国当代诗坛创刊最早的专业诗歌刊物,自1957年创刊以来,发表了一批又一批不同艺术风格的优秀诗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不同创作流派的优秀诗人。作为星星诗歌讲习所的学员,实地看看《星星》诗刊杂志社,看看编辑部的老师,是大家此行共同的心愿。

84日清晨,一行人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成都市红星路二段的《星星》诗刊杂志社。杂志社的素朴,编辑部老师的谦和,以及办公室里堆成山的书籍,无不让我们心生敬意。 

为了不打扰老师们的工作,我们在杂志社稍作停留,便依依离开。为期四日的诗歌朝圣活动到此结束。学员们一一握别,在道不尽的声声珍重里,拖着行囊渐行渐远。

我相信,此去经年,无论风吹雨打,道阻且长,我们都将义无反顾地走在路上。不为名利,不为超度,只为《星星》的光芒,早已穿透暗夜,照亮诗的殿堂。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