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2014-09-02 11:41:39)
标签:

2014年7月

俄罗斯

考察学习

柴可夫斯基

故居行摄

分类: 鸿儿出国、出境游

P1: 柴可夫斯基雕塑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2014年7月中、下旬,鸿儿与贵州十多位有俄罗斯情结的文友独立成团,赴向往已久的俄罗斯考察学习。此行主要参观了柴可夫斯基故居、革命胜地红场、原苏联的巡礼地列宁墓、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克里姆林宫、谢尔盖耶夫镇;游览了圣彼得堡的普希金城,夏宫花园、涅瓦大街,且在冬宫皇家剧院观看了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俄罗斯在建筑、音乐、文学、雕刻、绘画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俄罗斯人对宗教的信仰,令人叹为观止。相关图文抽时间再整理发博,先贴一组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的图文,与朋友们分享。

 

    彼得·伊里伊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生于俄罗斯沃特金斯克镇,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世界浪漫派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优美浪漫,极具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征,影响了之后俄罗斯很多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上百部音乐作品,包括6部交响曲、4部协奏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很多都已成为世界古典音乐的经典曲目。

 

    柴可夫斯基故居曾是俄罗斯国际法学家萨哈罗夫的宅邸,柴可夫斯基于1892年5月搬至这里居住。克林小镇的安静与舒适使柴科夫斯基得以摆脱城市生活的喧嚣,获得内心的慰藉与创作的灵感。在这里,柴科夫斯基完成了芭蕾剧《胡桃夹子》、歌剧《约兰达》等音乐作品的创作。

 

    柴可夫斯基于1893年11月6日去世后,他的弟弟把这座小楼买了下来,并在这里创建了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1916年他弟弟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被移交给俄国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卫国战争时期,馆内的珍贵藏品全部被安全转移,但德军把博物馆变成了兵营,使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战争结束后,国立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得到修复。

  

    现在,这里每年都要举行音乐节庆祝活动,一年到头都有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慕名前来参观。克林市在国立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旁,建立了音乐厅。现在,音乐厅的正门,同时也是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的大门。

 

P2:克林市音乐厅,其正门也是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的大门。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P3:以黑白为主色的建筑,宛如琴键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克林是俄罗斯莫斯科州的一个小镇,人口不足10万,距莫斯科西北约65公里,但却以柴可夫斯基的故居而闻名于世。据说,柴可夫斯基十分喜欢这个地方,他写道:“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如此眷恋克林,我很难想象自己会住到其他地方。”但他又为自己喜欢住在此地做了注释:“住在幽静的乡村,能够工作,散步和呼吸洁净的空气,这就是我的幸福生活的必须条件。”

 


P4: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柴可夫斯基的故居博物馆与俄罗斯的其他文化名人的故居博物馆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硬件设备”上显得比较简朴,甚至有点寒酸。然而故居的藏书、档案资料、每件物品,每幅画作和人物肖像都拥有文化艺术内涵,散发着文化气息。显示出柴可夫斯基本人的文化素养和底蕴,表明俄罗斯作曲家丰富的精神境界,也许,这是他创作音乐精品的保证。

 

  

P5: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二层小楼,这里芳草如茵,繁花似锦,浓荫蔽日,鸟声啁啾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在这里生活的9年,是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创作旺盛、硕果累累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他创作了《第五交响乐》、《第六交响乐》,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许多不朽的作品。

 

P6:客厅及工作室,中间的钢琴是柴可夫斯基用过的原物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P7:这架钢琴,现在只有每四年一次的柴科夫斯基音乐大赛冠军获得者才有弹奏的机会。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  (墙右)和诗坛巨匠普希金(墙左),再也不会从墙上走下来,其作品却恒久流传。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乐音穿透温热的血脉

 

                       /鸿儿

 

                          持续抚摸,用比蓝天更柔软的目光

                          他衣服上细细的皱褶,书页里

                          淡淡的指纹,手稿中浅浅的气息……

                          直到他从墙上走下来,打开记忆的琴盖

                          黑白键之间,十指起落、跳跃、滑翔

                          来自天堂的乐音,穿透时空,穿透五脏六腑

                          穿透一道道温热的血脉。在莫斯科郊外

                          在柴可夫斯基故居,麻木的灵魂,倏然醒来

                          踏着花朵的旋律,轻舞,飞扬

 

 

 

P8:柴可夫斯基卧室的书桌上还存留着他的手稿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P9:柴可夫斯基睡的床,比寻常的床窄小。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P10:很难想象,音乐大师日常穿的是一双绿色绸面、绣着彩色小鸟的绣花鞋,有很浓的中国色彩。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P11:柴可夫斯基的弟弟伊波利特的工作室,伊波利特曾是柴可夫斯基的秘书。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每天清晨,柴可夫斯基在楼上的小餐室里吃早点,看报纸;小餐室虽然只有三平米见方,但三面有窗,窗外一片翠绿,窗框的影子,斑斑驳驳,投射在地板和蓝白相间的桌布上,显得格外雅致。午餐他在楼下餐厅吃。晚餐还在楼上小餐室,但只吃些小点心。

 

                  P12:楼上的小餐室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P13:在柴可夫斯基故居邂逅的俄罗斯小朋友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P14:这些俄罗斯小朋友,如同柴可夫斯基乐曲里的小小音符,天真活泼,十分可爱。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P15:鸿儿和同行文友争着与俄罗斯小朋友合影留念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P16:与俄罗斯小朋友合影留念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P16:鸿儿和同行文友于柴可夫斯基故居门口合影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P16:鸿儿于柴可夫斯基故居客厅留影,想沾沾墙上两位大师的光。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P16:鸿儿留影于柴可夫斯基故居小花园。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P17:与大师对话!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P19:与大师亲密接触
       拜谒柴可夫斯基故居(俄罗斯行摄之一)


 


  附:           

                            柴可夫斯基生平介绍

               

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首次记录柴可夫斯基涉足音乐的是1844年的一封信,其中提到他帮助母亲创作了一首歌《妈妈在彼得堡》。小时候,他就有机会一直在家里听他母亲唱民歌、流行咏叹调和浪漫曲,还能听到管风琴演奏的乐曲,其中就有莫扎特的《唐.爵凡尼》(莫扎特是柴可夫斯基毕生最爱戴的作曲家),这一切在柴可夫斯基幼小的心灵中早早的播下了音乐的种子。

 

   柴可夫斯基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50年—1859年,他就读于法律学校,在校期间,他在由盖利.罗玛科执导的合唱团帮忙,师从鲁道尔夫.肯蒂居学钢琴,并向肯蒂居的哥哥学习和声。毕业后,柴可夫斯基被分配到司法部,但他仍然忘不了音乐。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在安东.鲁宾斯坦和赞瑞巴的指导下,柴可夫斯基废寝忘食的钻研学习,1865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

 

  应尼古拉.鲁宾斯坦之邀,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芭蕾剧《天鹅湖》(1876)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他还与民族主义作曲家的“强力五人集团”(尤其是跟其中的巴拉基列夫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建立了密切联系。批评家弗拉基米尔.斯塔索夫称柴可夫斯基为“强力集团里的第六号成员”。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危机期间,他大病一场,幸亏梅克夫人每年向柴可夫斯基提供6000卢布(直至1890),使他在1878年辞去教职后得以生活无虞。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却是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14年之久。梅克夫人的丈夫给她留下了一大笔遗产,她本人酷爱音乐,喜欢弹钢琴。在一次听了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乐曲之后,她不禁心醉神迷,对作曲家本人也心驰神往。但他俩却约定“永不见面”,而且确实从未违反。不过,梅克夫人每年提供的那笔钱对柴可夫斯基意义重大,使可以不必为生活担心操劳而专心至志地从事音乐创作。

 

  1878年到1885年,柴可夫斯基时而在俄国,时而在西欧,居无定所。作品《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庄严序曲》,以及两部歌剧《圣餐》和《晚祷》,使柴可夫斯基声名鹤起。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莫斯科或莫斯科附近度过的。

 

  1888年,沙皇亚力山大三世授予他年俸。柴可夫斯基多次出访外国,使他名闻遐迩,圈内外人士都知道他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家和作曲家。1891年他出访美国。同时,柴可夫斯基创作不辍,写下了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五交响曲》,以及最后3部歌剧。当时的青年作曲家们争相仿效,其中塔内耶夫、阿斯基、易珀列道夫,以及后起的拉赫玛尼诺夫。1893年,《第六交响曲》首演,柴可夫斯基担任指挥。几天后,他感染了霍乱,于116日在圣彼得堡逝世。

 

  现在人们常把柴可夫斯基的3部芭蕾舞剧《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视为经典之作,至今盛演不衰。俄国民歌和19世纪俄国沙龙歌曲是柴可夫斯基抒情天赋的源泉,他在他的作品中或引用《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或摹仿《第一交响曲》、《第二弦乐四重奏》这些内容。它们的影响贯穿于柴可夫斯基的声乐作品之中,甚至影响到他的器乐作品主题。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的主体往往富于感染力,动人而又哀怨。

 

  柴可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交响曲中的每个音符,都是出自我的内心深处。”他的创作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他的音乐的基调是以民歌和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柴可夫斯基还采用了不少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名著作为创作的题材,而且能够把原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梅克夫人在写给柴可夫斯基的一封信中写道“在你的音乐里,人们能够受到至善至美,并感受到他们最深切的愿望,还能获得现实生活不能提供的幸福。

 

 

                                ·柴可夫斯基的主要作品·

 

 管弦乐作品:

《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Winter Daydreams,Op.13,1866年)

《f小调第四交响曲》(Op.36,1877-78年)

《曼弗雷德交响曲》(Mandred Symphony Op.58,1885年)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Pathetic,1893年)

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1869年)

《1812年庄严序曲》(1812,Ceremonial Overture,Op.49 1880年)

《意大利随想曲》(Italian Caprice,Op.45,1880年)

《斯拉夫进行曲》(Slavonic March,Op.31,1876年)

《C大调弦乐小夜曲》(Serenade,Op.48,1880年)

 

 歌  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Eevgeny Onyegin,Op.24,1877-78年)

《黑桃皇后》(Queen of Spades,Op.68,1890年)

 

 舞  剧:

《天鹅湖》(Swan lake Op.20,1875-76年)

《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Op.66,1888-89年)

《胡桃夹子》(Nutcracker,Op.71,1891-92年)

 

 协奏曲: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1874-75年)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1878年)

 

 室内乐及其他: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Op.11,1871年)

《a小调钢琴三重奏》(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Op.50,1881-82年)

    《四季》(钢琴套曲)(The seasons,1875-76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