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0年,转眼将成为过去,有几分眷恋、几许不舍。难舍的不仅是渐行渐远的朝朝暮暮,更多是发生在这一年的那些经历,那些细碎的或美好或沉重,或愉悦或潮湿的心情。
2
时光的流逝,从来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站在岁末的边缘,我很想对即将远去的2010进行仔细梳理、认真总结。可琐事缠绕,难以静心,唯一能做的是,写几段简洁的文字,粗浅地记下这一年的经历与感受。
3
2010年,我依旧热爱走在路上。一些经常光临我博客的朋友,常误解我从事的是旅游职业。其实,长期与各种任务性文字打交道的我,平时上下班皆严格打卡,只是充分利用年休假、法定假和周末,四处行摄而已。
2010年,元旦假,我去了西江苗寨,在苗王家,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有生以来第一次酩酊大醉;春节假,我拜谒了佛教圣地——梵净山;清明假,回老家,游览了桃花源和石泉古苗寨;五一假,行摄了重庆路孔古镇、偏岩古镇。最值得一提的是,8月利用年休假一个人去了向往已久的西藏。雪域高原特有的风采与魅力,让我流连忘返、魂牵梦萦。紧接着便是乘国庆长假,与重庆“一路烽行”摄友走进川西高原,感受高原秋韵的醇美,康巴人家的善良。
2010年,更多时候,我是利用周末外出行摄。飞西安,领略古都风情,飞广州,欣赏羊城风光;走进成都宽窄巷子,体验老成都的慢生活;漫步重庆中山古镇、成都黄龙溪古镇感受市井风情。还利用周末,到贵州安顺屯堡,体味屯堡人家600年来坚守的明代古风、江淮余韵;到贵州郎德苗寨、醉美偏坡、开阳禾风乡布依村庄、洛旺河,到花溪高坡、夜郎谷、十里河滩、青岩古镇、阳光水乡、黄金大道等地感受贵州美妙的自然风光与浓郁的人文风情。每一次行摄,都有新的收获,都化作记忆中美好的怀想。
4
2010年,我始终坚持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经历。我不是追名逐利之人,也非胸怀大志、执着追求之人,许多时候,我乐此不疲地记录并非承载着什么使命,只是面对大千世界,深感个体生命的渺小,于是想用外化的形式,留住自己在时光中穿梭的影子。
一直以来,无论写作还是摄影,于我,只是兴趣所为,我清楚以自己的个性和悟性,很难在哪一方面有多大造诣。如果实在要说收获,有两点勉强值得一提。一是,通过一年来的行摄,我记录了许多精彩的瞬间,审美水平和摄影技艺有所提高,且顺利加入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配图散文集《鸿影》终于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以记录自己成长、感悟和行摄经历为主的散文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纪念,是对一直关爱我的人们的一种报答。书出版后,贵州省作协、省散文学会联合主办,我所在单位承办了《鸿影》作品研讨会。会上,一些文学前辈给予我极大的鼓励,且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让一直信笔为文的我,有了动力,有了方向。
5
2010年,我依旧热爱海阔天空地遐想。在工作、行摄之余,在一些花香飘荡的夜晚,我总喜欢憧憬,穿上漂亮的衣裳,与所爱之人到处流浪;憧憬在远离尘嚣的地方建一间草堂,在茅草飘摇的屋子里安静地看书、弹琴。憧憬在海边造一幢飞檐翘角的木房,每天依在窗前看海鸥飞翔,听涛声回荡……
走过似水流年,周围的人和事都随季节的变换渐渐改变,而我,用朋友的话说,却始终故我:简单、马虎、任性、不谙世事、满脑子千奇百怪的梦想。
理性的时候,我曾反思自己的缺点,也知道自己惯常的我行我素,终将在社会上碰壁。然而,一些秉性仿佛与生俱来,难以改变,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执着,还是冥顽不化。好在,多年来,无论亲人还是朋友都对我极其迁就、宽容,就像对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给我一片完全自由的天空,任由我像园中那株蓬勃的蔷薇在阳光下尽情歌唱、恣意生长。
6
2010年,人前人后,我依旧内敛,不习惯表白,不喜欢张扬。然而,当我回顾走过的这一年时光,我很想不仅是用文字,而是能亲口对许多人说一声感谢。
感谢知道我的缺点,却一直迁就、宽容我的家人;感谢认真读我的文字,并真诚指正的文友;感谢在行摄路上,不断鼓励、帮助我的摄友;感谢经常走进我博客,品读图文,并写下评论的见过或从未谋面的博友……
现世苍凉。亲情与友情,于我,恰如火光,温暖着每一个朝朝暮暮;宛若花香,时而模糊,时而清晰,却始终在生命中飘荡。
7
2010年,转眼将成为过去。站在岁末的边缘,回顾过去的300多个日日夜夜,我难以说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但经过这一年的风风雨雨,我渐渐明白,现在的我,拥有的并不比别人少,我不仅要学会感恩,更要学会珍惜,学会付出,学会微笑着承受未知的风霜……
另,转几篇与自己有关的文章,其实,无论我本人还是文字,都没有作者形容的好,贴于此,一者,以表我对作者真诚的感谢,二者,以此为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沿着梦想前行的动力。
刘红娅散文的诗意元素
文/周雁翔(贵州瓮安县文联主席)
诗意造势,美化意境,是散文鲜活抢眼并存活未来的理由。也就是说,散文里渗透必要而精当的诗意营造,对于彰显作家的才华,提升散文的品位,让读者找到欣赏的敏感点等有百益而无一害。诗意营造也正是古人诗意学说“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的精妙印证。笔者初读刘红娅的散文集《鸿影》,在书眉上草批下这样的所悟所感。
刘红娅散文涉猎范围较大,她写“珍藏生命中永不褪色的爱恋和梦想”(《永恒的月光》);写“在眼前、在梦里、在远离尘嚣的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思(《我有一间草堂》);写“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追求一种健康、智慧、高贵的人生”(《感性的体味,理性的思考》)。正如作家在她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里说的那样:“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精彩”这些价值和精彩构成了作家散文里的多元的文化因子,在《母爱如佛》等篇章里,写了亲情文化;在《故乡的河》等篇章里,写了河流文化;在《乌镇:适合恋爱和抒情的地方》等篇章里,写了旅游文化;在《理发店里的小插曲》等篇章里,写了社会文化……这些文化因子一点一点地融会出一片天地,让作家找到了诗意营造的载体。
抒情入诗,随势出彩,是刘红娅散文的一个读点。宋代诗学大家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说造句行文要意新而语工,语言要工稳,但是不能陈腐;诗意要新鲜,但是不能说教。刘红娅散文的抒情文字,如诗似画,情满自溢,有如高山流水的磅礴,亦如梨花带雨的圆润。如《守望星空》中“静静地守望星空,在姹紫嫣红的庭院,在苍翠欲滴的草坪,在枫叶似火的山岚,在朔风凛冽的荒原……尘世的纷繁与喧嚣淡去,我的世界只有一片浩淼的星空。”的抒写,一路排比让笔者联想到T型台上走来的美模,作家在我们目不暇接甚至惊喜失措的同时完成了她精心的诗意描摹。又如在《品读月亮湾》中写月亮湾的静:“似一幅恬美的山水画,画中芦苇摇曳、碧波荡漾、群鸭戏水……;像一位美丽的绿衣仙子,停止了轻歌曼舞,悠然地静卧在青山绿野间……”作家笔墨生情,让静沉向深处,归于心灵,其间贯注给我们的诗意审美,无知无觉中完成了潜移默化。总之,刘红娅散文的抒情体现了拿捏精当,不露痕迹,势随情出,悄然入诗的特色。
叙述入诗,因势生动,是刘红娅散文的又一读点。叙述在散文中是主体是血肉,咏物记事写景都是离不开的。但是一种叙述万般文采,就好比同是几根火柴,有的人让它燎原成灿烂星月,有的人让它机巧如神秘魔术,有的人让它从阴晦里闪身出落而婷婷玉立……刘红娅属于把平常物事进行审美过心,从而诗化摹写一类。我们知道她是摄影票友,这就是她注重叙述时的画面感的由来。宋代绘画理论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指出:“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艳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也就是说,在叙述中我们要把握所写物事的文化内涵的转移变化,并从中体味、灵巧表现。如刘红娅在她的《丽江古城:浪漫的闲散时光》中写水:“水是古城的灵魂。西河、中河、东河三条主河穿城而过,每条小河又分成若干支流,穿街绕巷,入院过墙。河中,柔柔的水草轻轻地飘摇,大大小小的彩鱼儿自由地嬉戏……临水而居的二层小楼,有的粉成白色的墙壁,有的是不加涂抹的土坯、砖墙。小楼的柱、梁、门、窗,皆饰以雕刻,飞禽走兽、花鸟树木、人物故事,无不恰到好处、栩栩如生。”以“水”为主线,串联出与水缘及的地理、民俗,在作家流畅的叙述中,艺术再现了一座诗意十足的古城。作家在她的其它篇章里也有不少诗意或浓烈出彩、或淡静生巧的文字,这些文字让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只有诗意的心灵才能找到诗意的对应物。
达意入诗,蓄势亮句,是刘红娅散文的再一读点。我们常说,没有真情你就不要写,其实除了真情,还要达意,因此笔者想说,没有主张你也不要写。刘红娅散文总是有志要言、有情彰显,并且达意或存在于平常之中、或转化于高雅之上,作家从祖国的山水、生活的琐碎,以及个人的情痕梦影找到审美趣味,剥开粗陋捧出精美,剔除尘俗张扬品质……每个篇章要表达的意志总是贴近我们或者就直直地说出了我们。作家在《草海恋歌》写到:“走进草海,虽然所游之地,相对于草海3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来说,只是极小一部分,然而我的眼里已是风光无限,心中亦升腾起满满的感动。谁说天堂一定在远方?”在《品读月亮湾》写到:“冬日暖阳,在远离尘嚣的一隅,静静品读月亮湾,犹如品读一本汇集人生智慧的书,你那一度浮躁的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禅意。”在《拜谒佛教圣地——梵净山》写到:“好一座梵净山,不仅是植被良好的生态王国,景象万千的人间仙景,更是养心悦情的佛教圣地。”读过上录的三段文字,笔者想起了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一》“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的诗意主张。刘红娅散文中的主旨,不是闭门造车或者寻章摘句,而是来源于她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她对所要表现的事物作了直接的观察、深入的构想,然后在真情实感像流沙般洋溢的基础上,叙述铺垫、抒情随势,归于亮句。笔者认为,“谁说天堂一定在远方?”、“你那一度浮躁的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禅意。”、“更是养心悦情的佛教圣地。”三句正是阅读刘红娅散文的三个审美层次。
《鸿影》在笔者的书桌轻轻地打开,又静静地合上,像刘红娅文学心理历程的暗流,笔者竭力想把她诠释明白,以昭然天下,但是自知粗浅,从诗意的角度来说散文,最多可能成为她神奇妩媚的仰慕和见证。
鸿儿——一只展翼轻飞的鸿雁
文/润清云(贵州国防军校校长)
我与鸿儿(刘红娅)相识,是在省散文学会组织的几次采风活动上,我们年长者都喜欢叫她鸿儿,因她红润的脸庞,纯情的神色,开朗的性格,令人喜欢。再细读她的佳作《鸿影》更感鸿儿是一位乡土浓郁、情满青山、充满诗情画意的年轻女作家…
《鸿影》有三道风景线:乡土味浓郁;感情味真切;文学味丰美。
乡土味浓郁
反复读她的“乡情悠悠”五篇散文,给人留下浓郁的乡土情味。《故乡的河》犹如潺潺的情歌,一年四季从不停息地向前奔流,流着传说,流着欢乐,流着情意,流着梦想,流着一曲青春的难忘之歌。无论是清晨鸟雀在柳树上唱着欢歌;或是午后,乡间妇女们唱着歌谣、端着木盆到河边洗衣;无论是河边草坪上练功习武的乡民,或是河边静座披蓑衣钩鱼的渔人。历历在目,她时刻渴望的是“什么时候,我才能在故乡的河里,洗去经年的尘灰,像儿时那样自由地游弋!”
《故乡的山》虽“没有泰山的雄奇”,“它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我生命中难舍的情结”。多情的山,是鸿儿儿时与小伙伴逗趣、玩耍的“天然游乐场”;《故乡的夏夜》是她与母亲常常曲膝谈心、亮怀的时光;《乡里人家》热爱田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更时时铭记在她的梦里、她的心上……能有机会《回归村庄》,丰富而神秘的青山绿野,哪怕一畦菜地,一块石头,一棵大树,一株小草…对她对生活都会“不时散发出诱人的光芒……。”这种来自乡土的真情实感,是她成长的基石动力和闪光,她真不愧是一位乡土浓郁的年轻女作家。
感情味真切
读完她的“思絮飞扬”,“流年怀想”,“飞翔印迹”几辑文章,总觉鸿儿在生活的大海中,她想的、做的、说的、看的,一切都充满情味。当她静静地《守望星空》,顿时会感到星空给人带来的是“大美无言,大爱无声”;当她“透过紫色窗帘,依稀瞧见朦胧的月光”,面对静静的苍穹,倾吐她内心的一片真情“我虔诚地珍藏片片柔美的月光,一如珍藏生命中永不褪色的爱恋与怀想”。多么真切的情感,在这“皓月当空的静夜”,作者抬头看见的广褒星空是留在心灵深处的《永恒的月光》。
她热爱生活,生活点染她的真情。凡她到之处,无论是丽江古城,还是西江苗寨,无论是龙潭古镇,还是肇兴侗寨……。她总是走遍天涯,情系四海,眼帘装进自然美景。相机摄下生活情趣,彩笔描绘大千世界。无论她《游走敦煌》,或是《感悟西安》,无论她《游花溪十里河滩》,还是《情醉高峰》……《那山、那水、那村庄》都是她心中永不凋谢的一朵生活之花,都是她难以忘怀的一叶飘游在大海中的轻舟,都是她追随生活美的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足迹!鸿儿,你有多少真情要吐露?丰富的社会大境界在等着你!
文学味丰美
细读鸿儿《鸿影》作品,不但令人从字里行间跟随她的思绪飞扬,而且从散文描写的情海中,给人无限的文学味丰美的享受。此说两点浅见
①情感炽热,绚烂尽美
鸿儿的文章其文采最突出的是情美的品味。
《鸿影》发表的73篇散文饱含作者激情、充满以情感人的文采。每篇文章都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无论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还是《穿过岁月的琴声》,总是对生活无比热爱,热情洋溢,洞察生活,寻求生活的点滴芬芳,又用多情的摄影与文字来反映生活……所以,每篇文章读后,跟随作者充满情思的优美文辞,诗情话意的笔峰,情情向前,耐人寻味……!
②善用妙法,表情达意
鸿儿的散文,善用各种文学手法,来表达作者多变的情思。比如情感排比句,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应用。在《守望星空》一文中:“静静的守望星空”出现4次,四段文章加深了“守望星空”的思绪情感……在《生命是一条河》一文中,连用“生命是一条河”,情思似流水层层追淌,暗示生命 “是一支美妙的歌”。在《暗夜里的飞翔》一文中,连用“暗夜里的飞翔”,暗示人们无悔选择如“夜鹰暗夜飞翔”一样,展示最美的姿态……。在《乡里人家》一文中,连用
“乡里人家”引出乡里人的生活情趣,把人引向“在此起彼伏的虫呤中进入甜美的梦乡”。
在《偏岩古镇,醉人的光影乐章》一文中,用排比句“偏岩的光影是奇特的,“偏岩的光影是美妙的”,“偏岩的光影是浪漫的”,抒发了作者对所有看到的,听到了,想到的偏岩风情,吐露自我的赞美之情。
鸿儿运用“排迭通情法”来抒情言志,咏物描景是成功的,托出的梦幻意境,奇光异彩,展示的动情心境更是淋漓尽致。她的笔耕还善用波澜、细描、动情、拟人等手法来描模事物,触景生情……
总之,鸿儿,你是一只展翼轻飞的鸿雁。
你的《鸿影》佳作——
是一部时代闪光的倩影
是一串文学珍珠的亮点
是一首人间真情的赞歌……
相识 相交
读《鸿影》
文/雷隆燕(多彩贵州博友会会长)
博客真是交友的平台,我和鸿儿相识于博客,当鸿儿飞进我的窗口时,我开始没留意,直到去年有一天,记不清我的博客里什么拙文被她阅读留言,我才在意她的到来。后来源于我在贞丰组织的“汇聚天下精英博客,唱响时代博客文化”活动,临行前,好友邓春源先生说,我把鸿儿也请来一起去,我当然期盼着。但鸿儿给邓老师说事务太多,不好请假,我得知后追逐着说,今天周末,最好能够参加活动呀!就这样,博客中的鸿儿真实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车到北盘江大桥,我发现她独自背个学生包,静悄悄地到处拍照,是那样清纯。就在聚会的晚上,大家各自自我介绍,她也简单介绍了自己,当下我就吸收她为博友会会员。
她曾经感动地表达出:“与你接触,我真切地感受到你的能干、热情、豁达、乐观,你不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在我什么作品出现的,已忘了,但这句话可以渗入我的骨髓,令我至今难忘。当我们交流时,她为我拯救癌症患者杨秀春而感动,我叹服她长期资助贫困孩子读书,她的到来,使我看到了精英团队的希望,也让我认识,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爱心的鸿儿,我想两个人的爱心加起来可以聚成爱的海洋,于是我们相交成为博客搭档,并一起组织不少活动。
鸿儿出书,是我意料中的事,她热爱摄影,行走天涯,更热爱贵州的山水文化和民风民俗,她2005年从中学教师的职业转行到金阳建设集团从事企业文化工作,并任《金阳建设》执行主编。工作之余,她把写作和摄影完美地结合起来,经常背着相机去旅行,因此她在《我想要的生活》里企盼和感悟“我想要的生活是一种精彩的旅行生活”,“一张存折卡,一台好相机,一辆越野车”是她必备的设施,她希望去穿越“恬美的水乡、苍凉的戈壁、茫茫的大漠,无边的草原”,去领略古老的民风民俗,异域风土人情”。把生命的时光定格在美的追求和无穷的乐趣上,以此换回生命中一次次遇到感动的人和事。
她的每一次旅游,我都会或从电话上知道信息,或从博客中看到她飞翔的影子。即便是“思絮飞扬”还是“流年怀想”,无论是“乡情悠悠”还是“花香飘荡”抑或是“古韵流芳”或许“飞翔印记”都对生活充满了敬畏和向往。
鸿儿的文字,感性与理性交融,相得益彰,又富有哲理。对于她所居住的城市,她如此动情地描述:“不久前,当我走在一些繁华的城市,看到上空全是灰蒙蒙一片,感觉无比压抑,才突然意识到,在许多城市上空再也找不到蓝天白云的影子时,我所居住的地方还能拥有如此澄澈的蓝天白云,是多么美好,多么难能可贵啊!不管岁月怎样流逝,但愿筑城的上空永远是没有污染的蓝天白云,但愿所有人都能保持一份蓝天白云的心情。”
她的文字妙在清丽、妙在优美、妙在传神,妙在咫尺见天涯,情与景交融,具有涵养,又是一种修炼。她说“今生最大的心愿是做一只无畏的鸿,海角天涯地飞,让身影在风中,牵成一道明媚的风景”。因此,未来的鸿儿仍然会一路芬芳,演绎更多精彩。愿鸿儿书出当勉励,慰籍好年华,在未来的写作路上,扩大写作视野,写出更多、更深、更美的文章!
一串飘逸而美丽的诗行
文/邓春源(贵州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在这个寒风凛冽的日子里,欣闻年轻女作家刘红娅的散文集《鸿影》出版发行,喜讯传来,犹如一股暖流,流进了我的心田!
虽然,我还未收到红娅新出版的散文集《鸿影》,但我近年来却读过她不少散文,如《象棋旧事》、《品读月亮湾》、《走进湾子村》、《情醉高峰》以及《走过江南》系列,《寻梦西藏》系列,等等,这些作品读后给我的感觉可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说,那就是清清亮亮。而在这个清清亮亮的内涵中,折射出这么一个道理——那就是真实自然,易读可人,富有哲理而无矫揉造作之感。特别是那篇仅几百字的小散文《守望星空》,如一串飘逸而美丽的诗行,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开篇她这样写道:“城市的纷繁与喧嚣已然淡去,我的世界只有一片浩淼的星空。春去秋来,我执着而虔诚地守望着它,一如种子守望温暖的阳光。”在我看来,这篇散文本不是红娅的代表之作,但我认为这样的句子,代表了她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理性认知和对于学问、知识执着寻求的坚定信念。在这么一种信念的支配下,她便具备了这样的一种心态:“静静地守望星空,任凭花开花谢,潮涨潮落;任凭时光的利刃,缓慢而不停歇地剥去我为数不多的青春。”……
诚然,红娅笔下的星空是具象也是抽象的。我的理解为作者笔下的星空或许象征文学或许象征艺术,也或者象征一种美好的境界。所以,她才会如此执着地守望。是的,世间之事,正是因为有一种执著不懈的守望,才使那些坚忍不拔者在短暂的人生中,成为了星空中一颗颗灿烂的星星。
谁都知道,守望的路是漫长的,是艰辛、曲折而难熬的。但红娅认为:“纵然,漫长的守望并不代表能圆经年的梦想,但我会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那广袤而遥远的星空,是我今生今世永不坠落的精神向往。”在平凡的人生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平常人的理想与追求中,我看到了红娅这么一位坚守岗位,热爱生活的守望者。从热读她的作品到认识她的品貌,再到了解到她的个性,似乎让我看到了红娅本身——也是一片清丽、无瑕而广袤的星空。这星空是那么宁静,那么清亮、那么爽朗。在这片星空中,我看到她默默无语,只是静静地闪烁着,不那么炫目,不那么耀眼。但那是一直保持了清静、明洁而闪耀星光的星空。是呀!我想这样的“星空”怎么不令人景仰呢?
然而,红娅作为这么一位在贵州文坛女作家中的星秀,有作家、记者、主编、摄影师等诸多头衔的她,在我的眼前却是一位朴素、清淡的年轻女子。无论她的文章还是摄影作品亦如她的外表和个性——不夸张、不显摆,不故作深沉,绝无浮华和高高在上之感。
古往今来,文坛佳人不泛众星璀璨、争奇斗艳,女诗人、女作家如李清照、秋瑾、张爱玲、冰心、席慕容、周慧君等才女灿若星辰,令人追捧而无可非议。但如今不少追随者却是东施效颦故作媚态,或者徒有虚名甚则唯我独尊。而实质上,一个平凡人欲要真正成为一颗星,让人看得见,“摸得着”,那是要看你,是否能发多少光的!
那么红娅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她不是席慕容、不是舒婷、三毛,更不是秋瑾、冰心等那些大家风范的效颦者。她就是她——一个年轻的、对艺术执着追求、有着独特个性的女子。我常常看见她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在摄影技艺的研讨上,都是以一个小学生、小妹妹那么清纯而带一丝笑意的脸庞出现在大哥哥、大姐姐们的面前,同时也让大哥哥、大姐姐们眼前的这颗新星,在逐渐地豁开出光亮!这便只得让我用《守望星空》中“星空是博大的,汇宇宙之珍奇,融万物之灵气;星空是慈爱的,给跋涉者以光明,给苦难者予希望……”等佳句,作最好的诠释了。
原来可以这样遇你
文/海月(贵州散文学会会员)
在参加鸿儿的作品《鸿影》研讨会之前,我并不认识她本人,就连她的作品我也从未读过。我想,我是没有资格去参加这样的会议的。但作为文学爱好者,我又特别想去见见这位才女。于是,不去理会别人看我是否够格,决定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态去面对她的作品研讨会。
见到鸿儿的那一瞬,心里为之一震。我没想到,眼前这位年轻的女子竟然就是《鸿影》研讨会的主角。她年龄和我相仿。也许是同龄的缘故,让我多少产生几丝惭愧。再看她作品的篇什,自己不由得自卑起来。对她的感觉,从仰慕到钦佩,感叹自己不虚此行。
了解鸿儿准确地说是在那晚的夜市上,很多文友围在一块,听鸿儿纵情演唱《小河淌水》、《山歌好比春江水》、《小城故事》,她把节奏放慢,放慢,连同她的肢体语言,竟然把一些老掉牙的歌曲打造得独具魅力。如果她没唱,我不会发现原来这些歌竟如此动听,牵人情思。当时我想,如此纯情善感的女子,如此多才多艺的女子,出书,不是一个奇迹。
从夜市回来,已经接近凌晨两点。躺在床上,睡意全无。我想,那是因为鸿儿的那些诗意文字在诱惑着我。怎么办?一旁的雷姐睡熟了,我不能开灯惊扰她。可我知道,这样的静夜,我就是一个饥饿多日的流浪者,根本无法拒绝她文字里的食粮。也罢,凑合床前那缕微弱的光,重新拿起《鸿影》,蜗在被子里独自享受她带来的精神大餐。
她的“思絮飞扬”中的《生命是一条河》、《蓝天白云》、《暗夜里的飞翔》等,读之,如饮红茶,入口清淡,进入五脏六腑后却越发浓郁,倍感温暖。而我则像一个贪杯的唐人,舍不得错过任何一滴芬芳。她的“古韵流芳”,看着看着,仿佛古镇的小巷里,就飘来了“丁香一样的姑娘”,走在青石板上,时而沉思,时而写写记记。如此这般,不但找到了《乌镇:适宜恋爱和抒情的地方》,还发现了《镇山村:古老的石头会唱歌》。读鸿儿的文字,思绪也跟着她踏上了一段闲暇、浪漫之旅。从《我有一间草堂》到《守望星空》,最后醉在她《永恒的月光》里,才肯安然睡去。
“我有一间草堂,在眼前,在梦里,在远离尘嚣的地方。”这样的女子,她应该是我的知己。多年以后,让“这千年不变的月光,依旧在我孤寂的时候衣我华裳,慰我情殇”。
鸿儿·《鸿影》
文/靳森(博友)
见《鸿影》,如见鸿儿。
贵阳我去过,只因那里的战友。见《鸿影》,亦如见故友。
手里捧着鸿儿签名馈赠的《鸿影》一书,心情激动,爱不释手。淡淡的书香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南国边陲,我努力想像着鸿儿的童年少年时,相比之下,我们是否有着同样的经历。
我与鸿儿末见过面,却是实实在在的好友。我甚至知道,她是在故乡田园牧歌熏陶下,一个由顽劣的野丫头渐渐长成娴熟而又聪颖的丁香姑娘,一个从童年出发,从故乡出发,在雾都一个偏远小城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
鸿儿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歌颂、感悟、想像、思考,在《鸿影》里体现得真切自然。这是一本感性和理性交融的作品,是从丹田里发出来的声情并茂的文字。我想,任何一个作品,真正得到人们的喜爱,那一定是要有真情实感的,否则,不可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勉,启迪阅读者的心扉,也绝对不可能成为典藏。
在鸿儿看来,亦如人们常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可对于很多人,真正做到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满希望,执着守望,并不容易做到,而鸿儿做到了。你看,她在《守望星空》中写道:静静地守望星空/在姹紫嫣红的庭院/在苍翠欲滴的草坪/在枫叶似火的山岚/在朔风凛冽的草原……尘世的纷繁与喧嚣已经淡去/我的世界只有一片浩淼的星空/春去秋来/我执着而虔诚地守望着它/一如种子守望温暖的阳光。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孜孜不倦的追求,足以给我们这些在生活中打拼的人,给那些失意彷徨的人心灵极大的震撼。面对生活,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更是指导我们生活的,否则,文学作品也就无力生存,同时也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对好的文学作品的解读,于我们每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作家王蒙说:“读书不明理,等于一头雾水。”《鸿影》里,鸿儿有几篇读书随笔,比如,《夜读〈葬花吟〉》、《感性的体味理性的思考--读周国平散文〈迷者的悟〉》、《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都有精道的解读。比如,她在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她说:“有人说,海子是农业文明的殉葬者,也有人说,海子是一位介于天才与疯子之间的诗人,而我觉得,他是一位有着赤子之心的歌者。”是的,疯子怎么可以成为诗人;诗人去死,一定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呼啸、呐喊、在诠释着什么。他是有至高至尚情怀的,是有死不足惜的勇气的,这样的人是疯子吗?那么,为了民族的解放,浴血疆场的那些勇士是不是全都是疯子了。她还说:“如此年轻的生命就算选择归去也是‘春暖花开’而不是‘秋寒花谢’。”鸿儿用哲人的思想给予海子肯定。鸿儿除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领悟之外,有自己的感言,这对于我们每个读书的人来说,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拓展思维的作用。鸿儿就是在诗意的行走和广泛的阅读中,思想日渐丰富,她的文章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鸿影》里,鸿儿还记述了她的成长经历,对故乡的怀念,对母爱的赞美。字里行间无不是真情流露,读之,思之,品之,心醉神往,物我两忘。我与作者一起展开了飞翔的翅膀,飞到了故乡的怀抱,母亲的怀抱……
《鸿影》里“古韵流芳”、“飞翔印迹”两辑,是作者走江南、行四川、游新疆等地的足迹。正如作家冉仲景所说,实质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是目的,而是心灵的一个驿站。在游历中她不止欣赏到如画的风光,还享受到丰富的精神宴餐;她用轻快的步履,丈量大地的尺寸;她用真情的文字,诠释生命的礼赞;她用独特的视觉,谱写光影的乐章。
我喜欢鸿儿的文字。流畅明快,平淡中见其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苏东波就说过“寄至味于淡泊”一类的话。周国平则说:“平淡不但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心怀,一种人生的境界。”是鸿儿深知这些道理吧,《鸿影》没有娇情之作,没有晦涩之作,没有卖弄之作。有女性的柔情,但绝不妖媚。就象路边盛开的一朵再平常不过的小花儿,那么经看又让人恋恋不舍,不象现在的某些女性作者,一味堆砌华丽的词语,无感而发,无病呻吟,读起来生涩无比。
其实,我更敬佩鸿儿其人。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离开《鸿影》说,鸿儿的摄影作品也很棒,无论是取材、构图、表现手法上都达到一定的艺术的高度。对于摄影我是门外汉,无从更多的评说,鸿儿会一步一步走下去,用她那颗善良的心,用她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给人们留下最美丽的景色,精彩的瞬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春来时,南国的那个女子鸿儿,一定会用她的文字,编织出鲜花朵朵!
感动的,岂只是一道鸿影
——读刘红娅(鸿儿)散文集《鸿影》
文/唐伟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平素有些喜欢习文弄墨的我,竟然没有一次能安安静静坐下来,完完整整读过一本书。究其原因,有与日俱增的疏懒、细碎缠身的杂务,还有就是现在的书架上,能吸引我眼球的书籍确实太少。有些书兴致勃勃地买来,但翻不了几页便味同嚼蜡,于是就干脆束之高搁,将其打入“冷宫”。刘红娅的散文集《鸿影》则不然,它让人耳目一新,有不读不快之感。我几乎是在极度兴奋中一口气把它读完的,它让我再次找回了读书的愉悦。
我之所以为刘红娅的文章叫好,是因为它清新自然的文风,真实细腻的情感,优美动人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
所谓“清新自然的文风”,是指在她的文章里,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言情状物,都是作者生活和感悟的真实记录。言之灼灼,情之切切,没有半点的矫揉造作。在书中,作者以她特有的直觉和表达方式表现了许多我们生活中随时能感受到却又经常忽略的真情实感,故常能唤起读者的深思与共鸣。如《母爱如佛》,作者这样写道:母亲“每月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总是节省下来,给我买一些连环画、糖果、玩具”;“中学时代,我离开母亲到城里最好的中学读书。母亲常借到县城开会的机会到学校看望我。每次,母亲都舍不得坐车,一个人翻越30多公里山路,只为把车费节约下来,给我买一些营养品和生活用品……”正因为作者有过这些难忘的经历,所以她笔下的情感才如此真切动人:“母爱如佛。在季节的变换中,我难以尽述母亲对我付出的丝丝缕缕的爱,也难以测算母亲对我的爱究竟有多深,有多浓。我只知道,母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
又如在《阳台上,那盆枯萎的花》里,因“我”工作忙碌,忘记给一盆花浇水、施肥,导致它“彻底枯萎”,“过早地失去了生命”。作者于是心生感慨,引出这样的自责:“我的心情变得异样的沉重。在为生活、为名利奔忙的过程中,被我忽视的又何止是一盆钟爱的花呢?有多少日子,没有为身边的爱人添置一件新衣:又有多少日子,没有和远方的朋友通上一个电话……”这些看似普通的话语,却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内似的经历、遗憾又何止作者一人?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漫谈散文》中曾这样说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叙事文,也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为我所不取。”纵观刘红娅的每篇散文,应该说都是紧密围绕“情”这条主线来展开的,托物言志、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审美取向。
语言优美灵动而又富有韵律感,是刘红娅散文的又一个特点。读刘红娅的文章,犹如在读一首首无韵的诗,在欣赏一曲曲无声的歌,给人以愉悦的享受。请看下面几组句子:
“暗夜里的飞翔,是一种绝美的憧憬。一只生之来就热爱飞翔的鸿,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乘着夜色飞得更高、更远,飞向神秘的远方,飞向梦中的天堂。”(《暗夜里的飞翔》)
“故乡到处都是山,且大多没什么名气,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可是只要走进它,你就会发现,每一座山都有其独特的美丽:有的险峻,有的秀美、有的怪石嶙峋,有的苍翠逼人,有的孤峰突起,有的重峦叠嶂;同一座山,在不同的季节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美丽:春天,山花烂漫;夏天,林木葱郁;金秋,瓜果遍地;寒冬,梅雪辉映。故乡的山,就像一幅神奇的画卷,让人永远看不够,看不厌。”(《故乡的山》)
“伴随着花香与歌声,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幕幕远去的青春岁月的影像:轻轻的风,轻轻的云,轻轻的暮暮与朝朝;悠悠的歌,悠悠的梦,悠悠的欢笑与惆怅……”(《栀子花开》)
…………
如果不是因为篇幅关系,我还能摘录很多。因此读刘红娅的散文,常常是如饮琼浆,如品香茗,余香满口,回味无穷。这虽然也来自那思想的精粹、意境的隽永,但同时也来自作品的语言美。
刘红娅的文章不仅语言生动,而且还善用各种修辞手法。这就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富有情趣,主题更加突出鲜明,再请看以下几段文字:
“生命是一条河。拥有一张进入大海的门票是它最真的梦想。纵然穿越千山万水,梦想仍在远方,但它从不彷徨、从不绝望。”——《生命是一条河》(比喻、拟人)
“静静地守望星空,在姹紫嫣红的庭院,在苍翠欲滴的草坪,在枫叶如火的山岚,在朔风凛冽的荒原……尘世的纷繁与喧嚣已然淡去,我的世界只有一片浩淼的星空。春去秋来,我执行着而虔诚地守望着它,一如种子守望温暖的眼光。”——《守望星空》(排比、比喻、夸张)
“小桥、碧水、扁舟、亭榭……述不尽苏州的风姿绰绰;古井、古巷、古宅、古园……道述不尽苏州的古韵悠悠。”——《能不忆江南》(对偶)
“人们常说,时光会冲淡一切,如东坡词中所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春节,那些永不褪色的美好回忆》(引用)
…………
细品刘红娅的每篇散文,发现她不仅非常重视文章的形式美,而且也高度重视它内在的思想美,从而使形式与内涵达到高度的统一,这对一个年轻的女性作家而言,是难能可贵的。《鸿影》一书共收录文章74篇(含《文学,今生永远的追求》——代跋),题材涉及旅游、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读完此书,我们不仅看到作者于天地之间轻盈飞舞的“鸿影”,而且还被她对文学的深深挚爱和不懈的追求所深深感动。台湾散文作家简贞曾这样说过:“创作,实在像长途探险,每本书只是一个驿站。”刘红娅在她的第一个“驿站”里,已向我们展现了她非凡的文学才华和独有的人格魅力,相信在她的下一个“驿站”,一定会给我们展现更为精彩的别样风景,我们期待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