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看不见山;在黄沙飞舞的大漠中,看不见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看不见山;而在故乡,举目四望皆是山。
故乡的山,没有泰山之雄奇,华山之险峻,庐山之秀丽,可在我心中,它却是一道最美的风景,是我生命中难舍的情结。
童年时,天性顽劣的我,经常邀约一些小伙伴到山中游玩。故乡的山,就像一个天然的游乐场,我和伙伴们常常在山中爬树、钻洞、演戏、打仗、捉迷藏、丢手绢、抓蜻蜓、追蝴蝶、采野花、摘山果……玩得不亦乐乎。
犹记得,有一次,我和伙伴们在山中竹林里举行爬竹子比赛,大伙议定:每人依次连爬十棵竹子,谁用的时间最短,谁就是冠军。就在那次比赛中,从小喜欢舞刀弄棒,猴子般敏捷的我,轻易获得了冠军,且被伙伴们推举为“孩子王”。
当了“孩子王”后,我用卖家中空酒瓶得来的钱,买了个大大的口哨。每当放学回家做完作业之后,我便跑到院子里起劲地吹口哨,不一会,大大小小的孩子便从各自家里一窝蜂似的拥了出来,且很快在我面前排好队。那时,在众多的玩乐项目中,我们最喜欢玩的是打仗。通常我会把队伍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一组为“红军”举红布做的红旗,一组为“国军”举黄布做的黄旗。记得刚开始分组那次,伙伴们因为谁都想当“红军”,不愿当“国军”而争吵不休,我好容易才以“红军轮流当“的建议平息了争吵。分组之后,我便率领队伍真奔“游乐场”。在山中,两队人马各占据一个小山包作为阵地,在一阵用嘴模拟的冲锋号中,战斗打响了。经过激烈的角逐,哪一方先夺取对方的旗子,就算胜利。真正的战争是残酷的,而我们的“战争”却充满着欢声笑语。
在那缺少玩具,缺少零花钱,家人无暇照管的童年时代,故乡的山,就像慈爱的母亲,给了我太多金钱买不到的欢乐,给了我城里孩子难以想象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少年时,学习任务日趋加重的我,对山的依恋丝毫未减,只是受古典诗词的浸染,我变得有些多愁善感,不再像童年那般野性、贪玩。每逢周末,我常独自带上一两本书走进故乡的山。在山中,吸着清新的空气,闻着草木的幽香,品读一首首我喜欢的诗词。虽然我也喜欢豪放派的诗词,可更多的时候我喜欢读的是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读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她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偶尔也读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读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也有些周末,我到山中,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采摘野花。故乡的山上,有一种我最喜欢的名为刺玫瑰的野花。每当刺玫瑰开花的季节,我常会采摘一些花枝,编织成花环,戴着头上。很多时候,我还会躺在山中草地上,枕着花香,望着蓝天上飘荡的云彩,哼唱琼瑶写的歌,通常我最喜欢唱的是“我是一片云,天空是我家,朝迎旭日升,暮宿夕阳下……”;抑或是“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有时唱着唱着,我便会揣着浪漫的梦想在飘荡着花香的山林里沉沉睡去。
在那不知情为何物,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时光,故乡的山,就像我的闺中密友,忠实地分享着我那些鲜为人知的淡淡的喜悦与忧伤,浪漫的憧憬与梦想。
青年时,不再沉溺于梦想,而学着用理性思考问题的我,对山的热爱一如既往。在节假日,我常邀约三两好友去攀越、去感悟故乡那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正是在不断的攀越、感悟中,我对山的认识,渐渐由表象进入到本质。
故乡的山,平凡而美丽。故乡到处都是山,且大多没什么名气,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可是只要走进它,你就会发现,每一座山都有其独特的美丽:有的险峻,有的秀美,有的怪石嶙峋,有的苍翠逼人,有的孤峰突起,有的重峦叠嶂;同一座山,在不同的季节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美丽:春来,山花烂漫,夏至,林木葱郁;金秋,瓜果遍地,寒冬,梅雪辉映。故乡的山,就像一幅神奇的画卷,让人永远看不够,看不厌。
故乡的山,沉稳而无私。故乡的山,从来都默默无闻,不似名山那样张扬,但它蕴藏着铁、煤、锡、铜等丰富的矿产,各种木材、鸟类,更是不计其数。一座山就是一座宝库,数不清的山啊,用无私的奉献,成就着故乡的富饶,推动着故乡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
故乡的山,坚强而开朗。任凭时光流逝、世事变幻,它昂首挺胸傲然矗立;不管风霜欺压、雨雪侵染,它坦然接受岁月的打磨。
在那思维活跃的青年时期,故乡的山,就像我的良师益友,它那宽广的胸怀,沉稳的品质,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使我懂得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如今,远离故乡,在城里为工作和生活忙碌的我,已很少有机会走进故乡的山,可在我记忆深处,在我怀乡的梦里,它始终散发着醉人的美丽与芬芳。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后记:2009年7月中旬,我请年休假回故乡酉阳。休假期间,我捕捉、拍摄了不少反映故乡风土人情的图片,回贵阳后,我分类挑选了部分发在博客上。前两天翻看在故乡所拍之图,意外发现有几张山的图片,不由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故作文《故乡的山》,且将图文发于此,是为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