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年:愿世界幸福温暖

(2008-12-26 14:13:45)
标签:

海子

诗人

大海

春暖花开

文化

分类: 鸿儿散文随笔

     在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满世界飞舞的祝福使得寒冷的冬天变得温暖。于是,我想到了海子——那个为整个世界祝福之后离开了我们的年轻的诗人;于是,好久不曾读诗的我从书架上找出那本发黄的《海子的诗》,再一次认真品读了其中我最喜欢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10年前,那时单纯的我从诗中读出的仅仅是诗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重读这首诗是在5年前,因为它出现在新编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上。记得当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这首诗的主题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和我曾经的理解相似,而那时我的理解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诗人在卧轨自杀前两个月写的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歌唱世俗幸福,实质上是在暗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诗中看似快乐的语言与心态不过是忧伤之情的另类表达罢了。

 

    如今,当我再一次品读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对海子的思想、海子的死又有着与5年前迥然不同的理解。

 

    有人说,海子是农业文明的殉葬者,也有人说,海子是一位介于天才与疯子之间的诗人,而我更觉得,他是一位有着赤子之心的歌者。

 

    纵然,海子的现实生活是贫穷而单调、压抑而寂寞的,可他从未放弃过对理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在他内心深处始终燃烧着不息的火焰。在这日渐金钱化、日渐冷漠的世界,他的诗是一种温暖而光辉的存在,他让我们回到赤子之心的时代,他替我们拭去尘土,让我们重新拥有被我们忽略的最珍贵的东西。

 

    纵然,海子最后选择了卧轨自杀,但我想临行前他的心是祥和而平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便是他交付给外面世界的临终遗言。

 

    在自觉地熄灭生命的烛光之际,他对幸福的理解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间面朝大海的房子”。那是一颗自由灵魂对尘世生活的肯定。他在临行前饱含深情歌咏与描绘的,其实并非是世界个别具体的幸福生活,而是人类所向往的理想境界。

 

    海子是父母所生的凡人。临行,他想到了自己的亲人,于是他说要与每一个亲人通信,诉说他的幸福,而他所指的幸福,寓意着他已心有归属,将回到生命本源的自然,获取比生命更长的安祥。

 

    海子是胸怀博爱的诗人。临行,他不曾让别人为他祈祷,相反,他把一切美好的祝愿留在了人间。他不仅“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还真诚地说:“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海子是参透生死的智者。诗的结束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与第一节诗中“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主语发生了变化,这预示着在“春暖”中灿然“花开”的将不仅是他的家园即“房子”,更有他的身体和灵魂。

 

    短短的十四行诗,海子写得平和而优美,全没有生命消亡之前的悲切与凄凉。海子毕竟才25岁,如此年轻的生命就算选择归去也是“春暖花开”而不是“秋寒花谢”。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把情感的丰富性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在新年到来之际,当我再一次细细品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感觉一直被人们争议、热爱、怀念的诗人海子其实是个“孩子”。喜欢海子孩子般的个性、胸怀,喜欢其诗歌中孩童一般的语言风格,所以我真诚地祝福把一切美好祝愿留给人间的海子,在另一个世界里拥有他想要的幸福,同时,也真诚地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我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少一些痛苦与灾难,多一些幸福与温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永恒的月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