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认为,读书是一种轻松、愉悦的精神旅游。所以,在为工作与生活忙碌、奔波之余,我常会静下心来读书。读一些语言质朴、内蕴丰富的书;读一些不是很热销,但很有生命力的书。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读过的书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够深深吸引我、启迪我的书屈指可数,周国平先生的散文集《迷者的悟》就是其中之一。
周国平先生是哲学博士,但与一般哲人不同的是,他在从事哲学研究的同时又爱上了文学。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所以,他的哲学散文,不论长的还是短的,多数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情为一体”是他作品的显著特色。
《迷者的悟》汇集了周国平先生十年内(1983—1993)较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所涉及的话题很广,包括得与失、义与利、生存与死亡、理想与现实、哲学与艺术、幸福与灾难、爱情与婚姻、男人与女人等方方面面,共计69篇。这些篇章,既各有意旨,又有明晰而统一的主题,即对人生理性的思考、感性的体味。
具体而言,它集中探讨的是两个问题,即怎样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怎样寻求健康、智慧的理想人生?这其实是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问题。显然,也是国内外外历代哲学家永恒思索的命题。只是大多数哲学家的作品与现实生活相隔甚远,读起来抽象而晦涩,难以引起常人的共鸣。而以探索人生为自己事业的周国平先生,对于人生的种种思考与体味,无一不切近现实生活,哪怕是一些极其平凡的生活小事,经过他的剖析,也升华为生存的智慧。
譬如,在《习惯于失去》中,周国平先生从自己的自行车不断被盗中,悟出:“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但是人生有得有失,失去本是人生的正常现象,个体生命的死亡最终将使人失去一切。所以,人生在世,必须习惯于失去。”
在《爱与孤独》中,周国平先生阐述了这样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心里多少都害怕寂寞、孤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其实,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丽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
在《比成功更宝贵的》中,他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中,周国平先生先是一一列举古代哲人们对死的思考,然后逐个加以分析否定,最后阐明自己的见解:“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象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得失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欢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如何在当代商品大潮的的冲击下,寻求一种智慧的人生,可以说是周国平先生多年来哲学思考的核心。他认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必须像希腊哲人那样,超越“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生活,保持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情怀,率性而行、适性而止的真性格。在《义与利之外》中,周国平先生首先指出,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开创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义利之辩。接着分析:“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
通过思辨,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想靠形形色色的说教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事实上无济于事。在义与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类似这样坦诚而精到之论,在《迷者的悟》一书中随处可见,细细读来如与阅历丰富、善于思索且满怀深情的智者对面而坐、静心倾谈。它不仅让我们知道应该怎样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懂得应该追求一种怎样的人生。
在科学与物质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生存的状态仿佛除了忙碌的工作就是无休止的消费了。周周国平先生的散文集《迷者的悟》,为在商品大潮中迷失本性的世人,提供了一种自救的智慧。使人们能够重新正视人生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重新进入到真善美的境界,重新燃起生命的激情,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追求一种健康、智慧、高贵的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