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师的技术价值观

(2009-01-15 12:13:57)
标签:

建筑师

价值观

建筑技术

奈尔维

印度

杂谈

分类: 行业动态
  • 简介:从技术的内、外在价值的角度出发,在与工程师普遍的技术价值观的比较之中,着重分析了如今广泛存在于建筑师中间的技术价值观的现状与特点;提出了建筑师应当树立科学、全面的技术价值观,并认为这对于保障与工程师合作的顺畅和建筑的真正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关键字:技术,内在价值,外在价值

 

一 引言

  建筑是介于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学科。虽从历史上看,建筑向来绝少偏重于科学这一方,然而对建筑在技术与艺术两个维面的双重评价标准却始终存在,正如奈尔维在《建筑的技术与艺术》一书开篇讲到的那样:“一个技术上完善的作品,有可能在艺术上效果甚差,但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却没有一个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出建筑而技术上却不是一个优秀作品的。”然而真正地面对技术,一向把自己划归在艺术、美学这边的建筑师们或多或少地感到些许尴尬。自工业革命以来,工程师与建筑师的角色分离已有一个多世纪,一方面,建筑师们已无力全面掌握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的建筑结构、材料、机械设备施工等技术的具体内容与细节,再创米开朗其罗或是伯鲁乃列斯基式的个人辉煌。建筑师与工程师的沟通和合作已成为建筑创作中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他们依然承袭前辈的职业传统,具有对塑造建筑整体形象的高度责任感,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对建筑技术的运用和外在形象的责任感;在观念上容易习惯性地将设计凌驾于技术之上,把自身地位抬高在工程师之上。因此在合作中,建筑师与工程师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影响了合作的效率与质量。应该看到,如今建筑师缺少对技术真正含义的理解和技术构思创新的激情,缺乏与工程师广泛而真诚的合作,其设计实践往往流于表面化,难以逃脱美学范畴,进而阻滞了真正建筑上的创新。

  当前国内建筑作品在工程技术上乏善可陈的现象与现行的建筑学教育中“重艺轻技”的课程设置、建筑师的美术训练强于技术训练、设计机构中封闭式的专业操作、业主重视建筑方案效果表现、忽视技术分析,以及工程造价和工期的限定,甚至设计费、奖金分配比例的不合理等外在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业内人士对此讨论也较多。笔者试从作为工程师的合作伙伴、建筑整体构思的主体——建筑师的技术价值观的角度加以分析。

二 技术的内、外在价值与技术价值观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技术实践及其后果本身体现了技术的价值,技术价值观是关于技术价值的社会心理和习俗观念,有时也称技术价值意识。就观念文化来看,技术价值观直接反映了人们关于技术、技术实践、技术职业的认同程度,对技术领域影响很大。技术价值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的内在价值,指技术自身内在的、理想的某些价值。在具体的技术实践中,表现为精确性、耐久性和效率性(或称低成本)三个方面,技术的内在价值是技术发展内在所需要的,与外部的人的主观价值和技术之于他物的价值是不相同的。追求技术的内在价值的实现,是技术进步的关键所在。技术价值的另一方面是技术的外在价值,体现在自然、社会和人三个维面上——前者可称之为技术的自然价值,技术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技术对自然的改造、人工自然的意义等反映了技术的自然价值;后两者是关于技术对人和人的生存方式整体的影响、后果和意义的,可以称之为技术的人文价值。出于职业工作方式和思维特点的不同,目前建筑师与工程师在技术价值观上往往有所区别。

三 工程师的“重内偏外”的技术价值观

  工程师的技术价值观一般多偏重于对技术内在价值的思考和关注上,从合理性和效率性出发,追求技术自身的进步与革新,而忽略了技术和外在于技术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结构设计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工程师总是力图使用最少的材料,结合不断革新的施工工艺,获得最大的承载力和最有效的使用空间。这种对技术内在价值的不懈追求也延伸到工程师的审美观念中——认为建筑的美来自于技术的正确与高效,是一种内在的、符合逻辑的吸引力,这样的审美观与建筑师的美学观念也时有冲突。纵观近现代建筑技术发展史,工程师的技术价值取向事实上成为推动建筑科技发展的重要的内在动力,例如建筑材料的革新和新的建材使用方法始终与工程师息息相关——古斯塔夫·埃菲尔的铸铁,罗伯特·马亚尔的钢筋混凝土梁,弗雷·奥托的缆索钢结构,以及菲里克斯·坎德拉的壳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工程师偏重于对技术本身和内在组织关系的思考,容易陷入复杂的细节过程中,将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的心理感受等多方面的复杂的建筑问题归结为单向的技术问题,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唯技术论者”。他们以为技术上的选择都是预定逻辑下的结果,每个技术问题都可以找到标准的答案。这种忽略了对技术外在价值的关注的“重内偏外”型的技术价值观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四 建筑师的“重外偏内”的技术价值观

  由于种种原因,在建筑的创作中,建筑师的艺术思维往往多于技术思维。即使是在对技术的考虑中,也是多从技术和外在于技术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入手,由此便形成了和工程师的“重内偏外”型技术价值观相左的建筑师的“重外偏内”型技术价值观,它强调技术的外在价值,却易忽视对建筑技术和材料的革新、进步具有关键意义的内在价值。建筑师较多地关注技术对于自然、社会、文化、政治、伦理、历史艺术、个人生活等领域的意义、后果和作用,相比较工程师而言,有着较多的社会责任感,这也反映了普遍存在于建筑师身上的人文学者气质和心理特点。

  建筑师对技术外在价值的格外重视在历史上也是有渊源的。19世纪在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约翰·拉斯金、普金和莫里斯等一批“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对于工业化技术造成的一连串社会问题感到忧虑,他们从艺术和人性的角度对工业技术及工业化事物进行人文主义的批判,并因此发展出一种强烈的乌托邦气质,即:反机器、反城市,期待以过去那种以手工为基础的田园牧歌式的优点代替工业产品般的建筑简单、无艺术性的效果。 20世纪70年代,当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式建筑而泛滥成灾并且世界开始受到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威胁时,建筑界内对于仅仅考虑到人的生理感受而漠视人的心理感受和多样化需求的技术应用方式展开了猛烈的抨击;针对技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侵害发起地方主义的抵制和批判;对于大量性地运用人工机械设备制冷、采暖所造成的能源挥霍和环境污染进行了生态主义的反思。这样的技术价值观虽然由于带有技术悲观主义色彩而对建筑技术的发展速度有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在另一方面却起到了优化和监督建筑技术的应用方式、作用和后果的积极作用,引导、调整建筑技术在更有利于自然、社会和人权的轨道上发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具有高度技术乐观主义态度、坚信依靠技术手段能够解决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高技派”建筑师们,也是由于热衷于追求并极力表现高技术和新型建材的美学价值这一技术的外在价值而声名鹊起并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的。

  应当看到,广泛存在于建筑师的“重外偏内”型的技术价值观也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它与业内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不无关联:不少建筑师缺乏技术创新的激情,方案构思中技术含量较低;少有出于自身的特殊需要而直接主持或是主动参与建筑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开发,而乐于被动地接受“成品技术”并仅仅将之看做是个人风格和思想的形象表现工具;为了追求纯形式上的所谓“完美”或是其他附加意义(如政治、权利、财力、阶层文化等)的凸显而不惜损害技术的合理性的事例时有发生……

五 分立与趋同

  笔者认为,如今在建筑师与工程师的合作中,相互之间在技术问题上的争执与矛盾常常是由于各自所持技术价值观的不同而造成的,双方的指责和诘难也多源于此。工程师埋怨建筑师不了解工程技术的本质,在方案阶段的设计中根本不考虑现实性和经济性,无视或刻意回避技术的要求和限定,对技术的理解过于思辨而缺乏广泛的现场经验;而建筑师则视工程师的工作仅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其中一个环节,扮演的是配套服务的角色,他们要么对工程师的指责不屑一顾,要么反驳工程师不理解技术的工具性质和真实含义,总是陷入技术操作的具体细节和详细过程中而不见它同人的其他方面的真正关系。

  事实上,完整、全面的技术价值观应当兼顾技术的内外两个方面的价值内容,过分强调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是不足取的,从这一点来讲,优秀的建筑师和优秀的工程师在技术价值观上应该是趋同的,那便是:在关注技术的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基础之上,积极追求技术内在的进步。

六 建筑师与科学、整体的技术价值观

  就目前来讲,作为把握建筑的整体形象、对建筑的整体效果负有主要责任的建筑师,更应该具有全局观念和辨证的思维,树立起科学、整体的技术价值观,这对于合作的顺畅、创作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当代一些卓越的建筑师正是基于对技术深刻、全面的理解,秉承了正确的技术价值观,才使其作品在多视角、多层面的评判下都堪称精品的。分析起来,这些建筑师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1有着深厚的工程技术知识背景,或是本身便兼具有工程师职业身份的建筑师。他们在建筑创作中,形式的思路和技术的思路是交织在一起的。例如意大利著名的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奈尔维,他出身土木工程专业,却成功地将严谨的结构逻辑的正确性从复杂、繁琐的技术语境中抽取出来成为构成建筑语言的一种语法。这种语法不仅涉及到材料学、力学,还涉及到文化、艺术、美学、经济等众多因素,它丰富了建筑的语言,为建筑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灵感和源泉。奈尔维在毕生的创作生涯中,创作出了罗马小体育宫、佛罗伦萨体育场、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等一批精品建筑,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他本人也被誉为“钢筋混凝土诗人”。

   西班牙当代建筑家桑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有着与奈尔维相似的特点。他在瑞士苏黎士工业大学建筑系学习的时候对建筑技术非常着迷,特别是钢筋混凝土和钢铁构架的支撑能力和形式,因此选修了全部的结构工程课程,这为他以后成为一个非常娴熟的建筑工程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卡拉特拉瓦以工程技术的角度来设计建筑,能够把具有高度理性的结构和强烈表现特征的形式结合得非常密切,其作品常具有有机形态,并体现出设计者对于城市文脉、自然生态和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关注和考虑。

  此类建筑师不但在建筑界享有较高的地位,在工程界的知名度也很高,他们的巨大成功也激励着一些结构工程师向着建筑师的角色靠拢。

 2对技术创新有乐观的精神和高度的敏感性,擅长技术的构思和创作,尤其是结构的构思与创作的建筑师。他们在建筑创作中的形式思路和技术思路往往是平行展开、同步进行的,他们理解技术专业人员工作的特点和性质,善于和工程师们精诚合作、共同创作。

  贝聿铭便是这样的一位建筑师。他在香港中国银行塔楼结构方案的构思时,敢于大胆创新,独创性地将约翰·汉考克中心对角支撑的理念和西尔斯大厦分段截割筒体的思路集聚在一起,创造出集适用、经济与优雅为一体的、 非常有效的结构系统。贝聿铭的灵感得到了合作者莱斯·罗伯逊工程师从结构技术角度的认同, 而且其构思的艺术性也激励了罗伯逊与福勒事务所的工程师的创造性,更加优化了整个结构方案。最终的合作成果则是人所共知的。

  擅长运用高新技术进行建筑创作的高技派建筑师们,如诺曼·福斯特、理查德·罗杰斯、尼古拉斯·格拉姆肖、迈克尔·霍普金斯、伦佐·皮阿诺等,秉承的是乐观主义的技术价值观,非常强调技术的“设计”,而非简单的应用;他们密切关注技术的发展动态,甚至是其他领域的,如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和自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动态,大胆尝试将最新的技术和材料结合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之中;他们重视构件细部、节点大样的推敲和设计,并能够将自己的技术构思清晰地表达和传递给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和材料制造商等其他合作者。值得一提的是,高技派建筑师普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经历了界内出现的生态危机和情感危机之后,他们的设计风格也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更加注重城市环境、节能环保以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朝着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反映了如今的高技派建筑师的技术价值观更加成熟、更加全面了。

 3从本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出发,重视地方传统文化和习俗,采用低成本、低造价或是造价适当的技术组合与材料进行建筑创作的地方主义建筑师。他们多为“适用技术”和“中间技术”理论的拥护者和倡导者;他们对技术内在价值的追求体现在擅长从当地的传统建筑技术中抽取技术精髓和合理内核、开发传统材料的应用潜力并革新其使用方法,强调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优秀建筑师属于此类,例如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和B.V.多西、斯里兰卡建筑师巴瓦、马来西亚建筑师卡斯图利等。

  以柯里亚为例,他吸收了印度传统建筑技术中符合生态思想的合理内核,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体现在创作之中,较好地解决了干燥气候下建筑的遮阳和通风。他于1963年设计的甘地纪念博物馆,实质上是由一组严谨有序的空间场地组成,在这里由绿阴和潺潺的池泉创造了宜人的小气候,这无疑是德里和拉赫那些伊斯兰清真寺中,大面积水体化开敞空间的历史承传。同样地,柯氏在波帕湖畔的巴洛特、巴汶艺术中心设计中,从古梵庙中的公众祈祷空间得到启发,利用自然坡地形成一系列平台花园和下沉庭院,运用空间热动力学原理蒸发加湿制冷,创造出湿度宜人的户外开敞空间,建构了清凉的小气候。同时,巴汶艺术中心还是干热地区以覆土掩体建筑创造环境微气候的成功例证。

  以上三种类型中的建筑师虽然所处国家、地区不同,执业经历和擅长的项目类型不同,具体的设计手法和作品的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是他们在技术的价值观上却是基本统一的,对技术价值的理解与追求都较为全面。

七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建筑师树立科学、全面的技术价值观是建筑师对技术重新充满信心的心理保证,对于正确、有效地应用建筑技术、充分发挥技术的内在潜力至关重要,是建立科学的技术方法论的前提。在新千年开始之际,建筑师与工程师相互之间的合作将更加广泛和频繁,而保障合作的顺畅与成功的基础,则是建筑师与工程师日渐趋同的技术价值观和平等相待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的是以技术价值观为契机,建筑师与工程师之间从19世纪以来即越拉越开的间隙逐渐弥合,建筑各专业领域阶级意识的瓦解,因为这是建筑朝向革新与原创的唯一正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