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买眼镜

(2008-07-23 08:31:15)
标签:

丹阳眼镜

护眼

健康

分类: 眼镜知识

    很多人都知道丹阳眼镜,因为它质量好、价格低,很多人都专门坐车来我们丹阳买眼镜,虽然这样可以顺便游览一下我们丹阳,不过说句实话,我还真没有发现我们丹阳有什么特别好玩的地方。

    但其实现在不到丹阳也可以随意挑选我们丹阳的眼镜,你可以登录http://www.bettervision.com.cn/

这是我们丹阳好视野光学有限公司的网址,经我查证属实,今天特别向大家推荐一下。

但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一定要小心保护。告诉你护眼六诀窍,让你的整日神采奕奕!

晚上11点睡眠

眼睛问题大多与肝脏血虚有关。中医认为我们休息时血液才汇集到肝,从而保存肝的实力、滋养眼睛。晚11 点-凌晨1 点是肝胆经络运行最旺盛的时间,熬夜超过这个时间,必伤及肝胆,而影响眼睛。

眼睛保健操

眼睛劳累很可能气血不畅,做眼睛保健操可以增加眼部气血运行,保证眼部营养供应,促进泪液分泌,放松眼部肌肉。

湿热敷眼睛

用60 度左右的热毛巾敷眼睛,每次20-30分钟。可以湿润眼表,活血、通脉、明目,对于缓解视疲劳状态的效果很不错。

保证眼部湿润

干涩最容易让眼睛疲劳。周围空气最好保持湿度,出门时要戴护目镜防风防尘,减少泪液蒸发和环境刺激。而且要有意识增加眨眼次数,眨眼时泪液可以均匀涂在眼表,维持眼睛润泽,这对常用电脑的人是最简单的护眼绝招。

眼睛痒不可以用手揉

会越揉越痒,越揉越红。正确的做法是,用干净的纸巾或手帕轻压眼角,拭去多余的眼泪。

另外还有
维生素A、B1、B2、C以及蛋白质都是有益眼睛健康的。不妨多吃鸡蛋、豆类、黄绿色蔬菜、牛奶等
含以上营养的食物。
1.切忌“目不转睛”。

自行注意频密并完整的眨眼动作,经常眨眼可减少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避免泪液蒸发。

2.不吹太久的空调。

避免座位上有气流吹过,并在座位附近放置茶水,以增加周边的湿度。

3.多吃各种水果。

特别是柑桔类水果,还应多吃绿色蔬菜、粮食、鱼和鸡蛋。多喝水对减轻眼睛干燥也有帮助。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

5.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

注意中间休息,通常连续操作1小时,休息5~10分钟。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做眼保健操。

6.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

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

7.调整荧光屏距离位置。

专家建议距离为50厘米~70厘米,而荧光屏应略低于眼水平位置10~20厘米,呈15~20度的下视角。因为角度及距离能降低对屈光的需求,减少眼球疲劳的几率。

8.如果你本来泪水分泌较少,眼睛容易干涩,在电脑前就不适合使用隐形眼镜,要戴框架眼镜。在电脑前佩戴隐形眼镜的人,也最好使用透氧程度高的品种。


怎样预防近视眼?
适当的阅读距离:30厘米或以上。

定时给眼睛作适当休息。

在光线足够的环境下阅读及工作。

不要在移动环境下阅读。

适当的看电视电脑距离:
电视屏幕的尺寸6倍或以上。

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及适当的锻炼。

眼睛干涩如何处理?

日常生活注意眼保健,如平时注意精神放松,感到眼睛疲劳时进行适当休息;办公桌、计算机的显示器放置在不受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同时保持房间一定的湿度。

发现眼睛不适,要及时去眼科就诊。如果是眼镜或隐形眼镜不合适引起的视疲劳,可根据眼科医生所开眼镜处方重新配置适合的眼镜。

如何预防红眼病?

(1)如果发现红眼病,应及时隔离,所有用具应单独使用,最好能洗净晒干后再用。

(2)要注意手的卫生。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不要用手揉眼睛,要勤剪指甲。

(3)患红眼病时除积极治疗外,应少到公共场所活动,不使用共用毛巾、脸盆等。

眼睛内有异物如何处理?

不要使劲揉眼睛,冲洗眼睛是为了除去眼睑、结膜囊内、角膜浅层的异物或碱等学物质,冲洗时可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分开上下眼睑。冲洗液可用0.9%%生理盐水、3%%硼水、抗生素溶液等。在碱学烧伤的急救时甚至可用自来水或河水,将面部侵入水中,拉开眼睑摇动头部或连续做睁眼、闭眼动作数十分钟。

戴隐型眼镜可不可以睡觉?

不可以。正常的角膜需要“呼吸”,睁眼时角膜氧供主要来自大气,闭眼时主要来自角巩缘和睑结膜血管,只占睁眼时的113,故此时再戴隐形眼镜,易致角膜缺氧。周国亮怎样预防近视眼?眼睛干涩如何处理?如何预防红眼病?眼睛内有异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