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急性炎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a) 急性炎性介质引起嗜中性粒细胞动力学变化,出现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净结果是嗜中性粒细胞循环池增多,可能伴有核左移。
   
Ø 炎症发生后数小时内,嗜中性粒细胞即从储存池释放。如果释放量超出移至炎性组织的白细胞量,即出现最初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Ø 在储存池释放减少或耗竭时,成熟池释放,引起核左移。
   
Ø 中幼粒细胞期生成增加:外周血象看到这一变化需要2~4天时间。
   
Ø 干细胞生成增加:这引起粒细胞系增生。外周血象看到这一变化约需5天时间。
 
b)急性指炎症反应类型,不是指疾病持续时间。如果炎症组织持续需要嗜中性粒细胞,这种长期的炎症状态也能看到急性炎症特征。
  c)
嗜中性粒细胞增多需要炎性介质进入全身血液并刺激骨髓细胞。
   
Ø 如果皮下或内部组织(呼吸道、胰腺、腹腔或胸腔、子宫、肝脏或肠道)出现急性炎症,很可能出现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因为炎性介质很容易进入全身血液。
   
Ø 脑部、脊髓、浅表皮肤损伤和下泌尿道炎症可能不引起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因为炎性介质排出不进入血液(进入尿液或皮肤)或不离开受保护的环境(脑部或脊髓)。
 
d)不同品种动物炎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变化幅度不定,因此特定浓度嗜中性粒细胞的解释各动物也有差异。参见下表:
  炎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幅度品种间差异
| 
   
 | 
 参考范围 
 | 
 常见幅度 
 | 
 偶见幅度 
 | 
 不常见幅度 
 | 
| 
 犬 
 | 
 3.0-11.0a 
 | 
 12.0-30.0 
 | 
 30.0-60.0 
 | 
 >60.0 
 | 
| 
 猫 
 | 
 2.0-12.5 
 | 
 13.0-25.0 
 | 
 25.0-40.0 
 | 
 >40.0 
 | 
a嗜中性粒细胞浓度单位:×103/μL
 
 
e)白血病样反应用于描述任何极端的炎性白细胞增多症,类似于白血病但不是白血病。
   
Ø 通常,伴有显著炎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疾病包括局部化脓性损伤(例如,犬子宫积脓、胸膜炎或脓胸、腹膜炎、前列腺炎、肺炎和脓肿)和溶血性贫血(特别是免疫介导性)。
   
Ø 其它引起极端炎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疾病包括犬直肠肿瘤、犬肺部肿瘤、犬巴贝斯虫和犬肝簇虫病。
 
f)出现急性炎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动物通常存在淋巴细胞减少症,经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症,有时存在单核细胞增多症或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在犬,也可能出现肥大细胞增多症。
2.慢性炎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a) 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由于嗜中性粒细胞动力学变化。炎症过程持续至少一周,此期间炎性介质刺激粒细胞系增生。如果嗜中性粒细胞储存池得以补充,分叶核嗜中性粒细胞代替杆状核嗜中性粒细胞释放,因此左移减轻。此外,其它防御机制活化,组织对嗜中性粒细胞需求可能减少。如果炎性刺激变得更为强烈,核左移持续,或者慢性炎症特点从不出现。在这些疾病,由于粒细胞系增生引起嗜中性粒细胞生成增加,炎性介质刺激使得嗜中性粒细胞由储存池释放增加。当骨髓嗜中性粒细胞释放速率超过嗜中性粒细胞边缘化或迁移至组织速率时,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出现。
  b)
慢性间接指的是疾病持续时间;炎症过程持续时间足够长时导致粒细胞系增生。
  c)
动物存在慢性炎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其它白细胞异常可能有淋巴细胞增多症(伴有或不伴有反应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核左移、核右移和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
3. 类固醇性(应激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a) 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源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皮质类固醇对嗜中性粒细胞动力学产生的影响。尽管这种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经常被称为应激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但不应与应激引起儿茶酚胺释放产生的生理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相混淆。
   
Ø  由于粘附分子下调,嗜中性粒细胞由边缘池向循环池转移。
      #  对于犬,这一潜在影响可使得嗜中性粒细胞浓度升高一倍。对于猫,由于其边缘池细胞更多,结果影响更大。
     
#  由于这一转移,嗜中性粒细胞向组织迁移减少,因此其循环寿命增加。较老的嗜中性粒细胞可能出现高分叶核。
     
#  骨髓嗜中性粒细胞释放增加:通常分叶核嗜中性粒细胞被释放,但是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杆状核嗜中性粒细胞释放,产生轻度核左移。
 
b) 经典的类固醇性血象多见于犬,包括成熟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2-4×URL)、淋巴细胞减少症、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症。根据糖皮质激素类型和剂量的不同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程度亦有差异。糖皮质激素长期升高时,嗜中性粒细胞动力学影响减少。
 
c) 血液可能出现轻度核左移(通常杆状核嗜中性粒细胞<1000/μL)、核右移或无偏移。
 
d) 典型的糖皮质影响各品种间有所不同。
  犬猫类固醇性血象各白细胞浓度变化
| 
 白细胞浓度 
 | 
 犬 
 | 
 猫 
 | 
| 
 白细胞总数(×103/μL) 
 | 
 15.0-35.0 
 | 
 20.0-30.0 
 | 
| 
 分叶核嗜中性粒细胞 
 | 
 ↑ 
 | 
 ↑ 
 | 
| 
 杆状核嗜中性粒细胞 
 | 
 WRI-轻度↑ 
 | 
 WRI 
 | 
| 
 淋巴细胞 
 | 
 ↓ 
 | 
 ↓-WRI 
 | 
| 
 单核细胞 
 | 
 WRI-↑ 
 | 
 WRI-↑ 
 | 
| 
 嗜酸性粒细胞 
 | 
 ↓ 
 | 
 WRI 
 | 
4. 生理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a) 儿茶酚胺(通常由恐惧、兴奋和锻炼引起释放)可使嗜中性粒细胞由边缘池转移至循环池,从而引起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这一转移也可由液体动力学变化引起,如血流速率增加,特别是肺。嗜中性粒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也可能减少。
 
b) 犬嗜中性粒细胞增大幅度可高达2倍,猫由于边缘池较大可至3-4×URL。
 
c) 通常健康动物和多数猫常见。如果刺激消失,白细胞浓度恢复至参考值内速度较快(1小时内)。
 
d) 因为血流速度增加可改变其它白细胞动力学,也可能存在其它白细胞浓度升高,特别是淋巴细胞。整个反应引起生理性白细胞增多症。
5. 慢性髓细胞样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a) 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可由嗜中性粒细胞克隆样增生引起。对于慢性髓细胞样白血病,嗜中性粒细胞分化较好;这种情况与非肿瘤性嗜中性粒细胞鉴别起来困难。可能存在极端性白细胞增多症,骨髓中核左移更明显。
 
b) 对于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细胞为非成熟的粒细胞前体,白细胞象检测结果可能不被归类为嗜中性粒细胞。
6. 类肿瘤性嗜中性粒细胞性白细胞增多症
 
a) 肿瘤组织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相似物质刺激嗜中性粒细胞生成。血液嗜中性粒细胞浓度可能与急性或慢性炎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类似。
 
b) 伴发极端嗜中性粒细胞性白细胞增多症的犬肿瘤包括直肠腺瘤性息肉、肾小管癌和转移性纤维肉瘤。
7. 其它因素或未知机制
 
a) 犬白细胞粘附缺陷所致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b) 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所致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c) 雌激素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雌二醇注射后2~3周出现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