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潜在异常或发病部位不同可将蛋白尿病因分为以下几类:
1.
肾前性(定义: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选择通透性正常,血浆蛋白成分异常所致)
Ø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不存在的蛋白质出现,例如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
Ø 异常蛋白质,例如免疫球蛋白轻链(本-周蛋白)。
2. 肾性(定义:肾脏处理正常的血浆蛋白功能异常所致)
Ø 功能性(定义:暂时性原因引起肾脏生理功能异常所致的蛋白尿,例如剧烈运动、发热等):关键点在于蛋白尿不是由于肾脏受损所致。这类蛋白尿的标志是程度较轻且呈暂时性,即诱因消除后蛋白尿不再出现。
Ø 病理性(定义:肾脏结构或功能受损所致的蛋白尿,而不管损伤程度如何)
i. 肾小球性(定义: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改变所致)。
ii. 肾小管性(定义: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正常,而肾小管重吸收滤液中血浆蛋白功能异常所致):这些血浆蛋白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进入尿液,主要是低分子量的蛋白质,但也包括少量的中分子量蛋白质(例如,白蛋白)。
iii.间质性(定义:炎性损伤或疾病进程[即急性间质性肾炎]引起蛋白质渗出进入尿液):蛋白质由小管周毛细血管进入尿液。
3. 肾后性(定义:尿液进入肾盂后蛋白质才进入)
Ø 泌尿性(定义:泌尿道出血或渗出性病变所致,病变部位包括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雄性动物包括前列腺])。
Ø 泌尿道外因素所致(定义:生殖道出血和/或渗出性病变以及排泌或采集尿液过程所致的蛋白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