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教育才”——我的教育观
(2008-07-24 16:46:38)
标签:
教育观因教育才全面发展权教育原则教育 |
分类: 程跃博士教育理念 |
程跃博士教育精著《寻找教育的心理归因》五章二节:
第二节、“因教育才”——我的教育观
一、因教育才、全面发展
我们说,今天在发展的早期,我们面对的个体处于快速发展期,大脑处在一个极易塑造的时期,是结构建立的关键期,这时差异的趋向是由环境导致的,这时智力是可以改变的,上智下愚是可移的。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教育原则的选择应当完全不同!
我们说早期是大脑全面发展的可塑期,早期是大脑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是心理品质形成的敏感期。因此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在可以全面塑造、促进质量提升、避免不良个性和差异形成的可塑期和关键期里,为了儿童的理想发展,我们不仅不能因材施教,而要更好地利用教育的影响来改变环境差异,来培养孩子促进全面高质量的发展。可以说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如何进行“根雕”的对象,而是苗圃中的一大片幼苗。这时,我们无法根据他们的天赋去判断谁是天生之才,谁是未来的栋梁,谁有特殊的运动才能、谁具备超人的音乐天赋。我们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精心护理和养育这些幼苗,为他们提供全面发展的各种机会,尊重他们全面发展的权利,让他们每一个都茁壮成长,成为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
我们指出,在早期尤其是快速成长期,教育的原理与成熟期的教育原理不能相同。在大脑塑造最关键的时刻、在快速成长的早期,包括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甚至初中阶段,强调“因材施教”,只会使教育迷失方向。它成为群体两极分化,个体结构失衡性发展的罪魁祸首,成为今天教育顽症病因之所在。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法则并不适合早期教育甚至基础教育。
从潜能开发的角度看,人的一生均可进行教育和潜能开发。但一个是早期,为结构性的潜能开发期,是大脑结构塑造期;一个是后期,为功能性的潜能开发期,是大脑功能使用期。从教育角度看,一个是“成才教育”期,一个是“选材培养”期。前者强调“育才”,后者强调“因材”。
因此,在后期,大脑成熟期功能性的潜能开发,由于大脑结构的定型,应当为“选材”性的定向培养,加之这时的人才面向社会,将与社会多种多样的需求接轨,此时提倡“因材施教”不仅符合个体的发展需要,也符合社会不同职业的岗位需要。值得强调的是,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改变归因的态度,知道这种现实差异的形成不是先天而是后天环境的作用,只是因为个体相对的成熟,差异定型难以改变,我们没有办法回过头去重塑个体,我们只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去发展个体的长处。但使用这种教育观的起点年龄决不能从学龄开始,更不能直接顺延、扩展到早期儿童的教育中去。
实际上,在发展的早期,应当尽可能地去促进个体大脑各区域的全面发展,提高方方面面的发展质量,避免失衡性的结构产生。这时的教育应当是“成才教育”,它的特点是通过“教育”来“育才”,加之基础教育是为后续发展打基础,需要全面的准备,它的接口不是各种各样的职业,而是为所有职业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因此需要全面的发展。
据此,在金色摇篮的教育实践中,我提出了“因教育才,全面发展”的早期教育观和早期发展观。我认为,遗传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一次宝贵地全面发展的机会,这个机会在发展的早期,而早期生活环境并不是为大脑全面理想发展专门准备的,要想促使大脑全面发展,就需要引进全面的教育。什么是教育呢?顾名思义所谓教育就是因“教”而“育”,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可以说“教育”,“教育”,就是通过“教”来实现“育”的目的。因此,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人才而得出“因教育才”的教育原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强调“因教育才”符合早期发展的规律,符合教育理想的追求,符合面向全体发展的教育方针,最关键的是它符合教育的本质。在全国很多地方人们将学校取名为“育才学校”就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这种理解和追求。因此,“因教育才”的教育原则才是我们要选择的早期教育原则。多年来,我们在金色摇篮的教育改革中,坚持使用因教育才的教育观,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尊重儿童,要尊重他们的全面发展权
在早期教育阶段,我们不仅不赞成使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也反对“尊重系列”的口号,无论是尊重兴趣、尊重特长、尊重爱好,还是尊重天性、尊重差异,我认为它们同样存在这极大的问题。这种口号的本质在于它代表着一种宿命的论调,强调尊重,实为不尊重。同样的问题在于人们将所看到的兴趣、特长、爱好、差异都作天性的归因。认为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这些品质是个体天赋的产物,教育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尊重它们、发现它们、利用它们,以此来扬长避短,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这一点成为差异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成为“教育的公平”原则的重要标准。
就字面来看,尊重系列的口号似乎并没有任何错误,甚至完全言之有理,以至人们理所当然毫不怀疑地长期使用它。然而,事实上最大的问题在于所谓“尊重系列”口号背后存在的潜台词,正是这个潜台词是一个巨大的教育陷阱,一个可怕的迷宫,它轻而易举地将人们陷入其中,失去方向。这个危险的潜台词就是:教育只要尊重那些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特长,它们是个体的天赋,不用去管那些没有表现出来的品质,因为,它们不具备天赋优势。直到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这个问题依然如固。
然而,我们知道儿童是多元发展的,存在着多个发展方面,也同时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发展潜能。随着成长,个体的不同方面在不同环境的不同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有些方面强,有些面弱,有些方面表现出兴趣、爱好甚至特长,有些方面则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这一切都可能与早期环境与教育有关。当我们深入理解了早期发展的规律和差异形成的归因时,我们就会知道,如果那些不良发展或没有形成兴趣、爱好及特长发展的领域受到良好教育的影响,就会一样表现出兴趣、爱好甚至特长来。因为,所有表现出来的天赋都是过去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是可以培养的。当我们强调尊重兴趣、爱好、特长,意味着我们仅仅说了半句话,而将另外一半最重要的话留在了行动上,那就是除了兴趣、爱好、特长以外,儿童发展的其它方方面面我们不必理会。这显然是一个教育陷阱!
我们认同多元智理论关于智力的多元描述,确信每个个体都存在着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多元发展的个体。但我们不能认同个体的多元智力存在着强项和弱项的天赋之分,我们认为在个体的多元发展中,受到良好环境影响的部分可以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形成兴趣、爱好、特长,受到不利环境因素影响的部分会表现出不良的发展,表现为缺少兴趣、没有爱好与特长。无论是好是差,都是后天环境中形成的。这时,提倡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口号,表面为尊重儿童,实为对儿童全面发展的不尊重。
要想儿童获得全面的发展,就要全面的尊重儿童。不仅要尊重那些已经表现出来的特征,更要去关心、重视那些没有表现出来的特征。正是由于它们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趣、爱好、特长,说明儿童成长的这些方面已经经历了不良的影响,受到了忽视,更加应当加备关注。
我们还要纠正一种说法,那就是“尊重兴趣、尊重爱好”,应当说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去发现兴趣或爱好并对它们给予尊重,而是去培养兴趣或爱好。兴趣不是天生的,因此无法去发现,兴趣是培养的,因此需要教育激发。不仅兴趣可以培养,爱好与特长也可以培养。不仅可以培养一种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多种兴趣、广泛兴趣。因此,我们强调在大脑的可塑期内,不能仅仅关心已经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特长,更要重视那些因为环境不良因素导致的其它没有表现出兴趣、爱好、特长领域的发展,才能促进全面发展。
在金色摇篮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用“尊重儿童全面的发展权利”和“尊重儿童全面发展的机会”的口号替代“尊重系列”的传统口号。我们认为教育再也不能打着尊重差异的旗号,成为差异真正的制造者;再也不能仅仅强调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的教育原则,而忽视了发现潜力、尊重潜力、利用潜力。
尊重全面发展权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起点。儿童是多元发展的,存在着发展的方方面面,要想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儿童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强调对儿童的尊重首先表现在是否尊重儿童全面发展的权利上,只有尊重儿童全面的发展权,尊重儿童全面的发展机会,才是对儿童真正的尊重。
儿童生来就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发展权和生存权不一样。对于生存权而言,儿童多少可以通过需要进行表达,但儿童的发展则是指向符合社会基本规范及发展趋势的一种适应能力。儿童自己不具备对这样一种发展的明确选择,儿童的发展是由养育和教育他的人们所引导和左右的。要想让儿童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他们发展的早期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权,是确保教育公平性原则和教育效率原则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些强调儿童生存天性而忽视儿童生存价值,忽视儿童发展权利的,看似尊重儿童实为放弃儿童发展机会。
发展权不是指某个单方面的发展权力,更重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发展权。只为孩子提供他因某种原因而感兴趣方面的发展机会,不重视其它方面的发展是错误的,尊重兴趣、尊重特长、尊重爱好的提法不符合尊重发展的原则。每一个儿童都是一颗珍贵无比、光彩夺目的钻石,有着多个发光的侧面。因此各方面地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在早期发展中任何以强调某种专长发展而忽视整体结构发展的做法,都不利于儿童可持续性的发展,最终也不利于该种特长的后续发展。因此,在早期发展中,我们坚定不移的强调基础发展要超越特色发展,全面发展要超越特长发展。强调尊重发展权不仅要尊重已经发展起来的特长、兴趣、爱好,更要尊重那些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处于劣势的发展方面。
尊重儿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怎样才算真正的尊重儿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无法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尊重儿童”的口号只能是露出海面的冰峰,而对儿童忽视与不尊重的潜台词才是海水下的冰山。 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公平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发展权的公平,一旦发展权得不到公平对待,日后一切的公平都将难以实现。今天“公平的教育”与“教育的公平”之间的巨大冲突与矛盾的根源就源自于此。
在差异教育的大旗下,所有尊重儿童的口号都名不符实,表面强调尊重儿童,实为忽视儿童。要尊重儿童就要重视那些已经被早期教育忽视掉的发展方面,我们不能无视这样一种现实来强调表面的尊重。否则将有大批的孩子在发展中被我们葬送。
三、因教育才的教育原则
一)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强调因教育才、促进全面发展,就是要强调教育要以完整结构的方式走在发展的前面。对于早期发展而言,我们不能等到兴趣的出现、特长的形成再开始我们的教育,相反,教育要开始于生命之初。面对一个小生命,我们无法确定或判断他是否真的存在某一方面的极其优越的天赋,但是我们却坚信,只要他出生正常就存在着和其他个体一样的方方面面的发展潜能。面对个体多元的潜能,教育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全面的开发、全面的培养,只有当教育以完整结构的方式走到了发展的前面,才会看到个体全面高质量的发展。
对个体作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的理解,让我们认识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因此,面对这种多维的最近发展区,教育不仅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更要以“结构的方式”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多元发展、全面发展。
我们倡导教育要以结构的方式走在发展的前面,确切地表明了我们反对多元智能理论关于多元智能强弱的描述。教育不能跟在发展的后面,并依据发展的结果去选择教育的重点。我们坚信个体存在着方方面面的潜能和天赋,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开发,教育要始终走在发展的前面,引领着个体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引领已经具有良好表现的方面继续发展,更要调整结构引领那些存在问题的方面出现发展的转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塑造个体,使用个体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灵活教育——因教育才的灵魂
在早期教育或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提出因教育才的教育原则,避免使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想彻底将差异教育与灵活教育加以区别。因教育才希望尽可能地回避差异的归因,回避标签教育模式的产生。但我们却极力推崇教育的灵活方式,强调教育要随时随地、因情因境的展开。
培养儿童的兴趣需要教育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就是教育的灵活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是培养广泛的兴趣,提高各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不仅如此,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成也与多变灵活的教学相关。今天的教育问题之一在于教育过于僵化、过于单一,没有活力、没有变化,缺少生命力。灵活的问题解答、多变的学习形式都会为个性的良好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益处。
我们认为,灵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期望教育,它是潜能教育的灵魂。它坚信早期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所有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关键看方法,看儿童观。正确地看待儿童,相信他们的潜能,给发展以赏识,给成长以正标签,使用适当有效多变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目标。因此,灵活性教育不是指教育目标的灵活性,而是指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灵活性。它采取多种多样、变化灵活的方式,为的是达到一个即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早期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目标。今天在基础教育中学生们形成巨大的分化,是差异教育对个体目标的调整所致,而这种调整的依据是不同个体具有不同发展需要和发展能力。正是这样的一种思维,教育放弃了许多学生。灵活教育不容许这样的放弃,想方设法地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变化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达到。因此,在教育中灵活的方法是永远需要的。
一句话,因教育才强调教育要以完整的结构方式走在发展的前面,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而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将能够因人而异地对症下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