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怀 念 母 亲

(2010-12-26 21:02:31)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怀 念 母 作者:景顺

[转载]怀 <wbr>念 <wbr>母 <wbr>亲 农历冬月初二,是母亲的生日,如若在世,今年正好是她的90华诞。

为纪念母亲的诞辰,也是按照乡下习俗为其烧第三个生日,我与老婆和妹妹提前两日回岛上香。那天,浓雾伴着海煞,耽搁了客船的正点启航,并不太远的路程足足耗费了8个小时。在码头上等待的时刻,一些旅人耐不住凛冽的寒风和煎熬之苦,吐着一嘴的不满折返回府了,而我却只有坚毅没有怨气。儿女对于母亲的思念之情,岂是区区雾霾所能阻断的?

著名怪才作家贾平凹在回忆他母亲时说:“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比喻有了时间的计算。还说,在母亲死后的三年里,只要一打喷嚏,便想到妈了,总认定是妈在牵挂他哩。我想这缘于他们母子生前常以此开的玩笑吧。

我也常打喷嚏,不过那是过敏性鼻炎作怪,不会联想到我的母亲。可每一家庭的母子之间,总有自己的念想,总有不言而喻、彼此心领神会的行为“符号”。母亲在世时,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送”了。终年在外飘泊的我,已然为母亲养成了一个“送”的习惯。

我念初中时,老家的岛上没有中学,于是便成了县里第一学府的寄宿生。每个新学期开学,母亲都要亲自把我送到后海滩,我登上了船也不肯离开,直到模糊了船影。参加工作后,我有8年的两地生活,每次回家探亲,临走时母亲也要送,可她的年纪渐渐大了,只能勉强送到院儿外,要阻拦她的送是不可能的。好容易熬到全家团聚了,我的工作又是没完没了的出差,每次外出,母亲还是要送,这时她已病魔缠身、体力不支了,就只好颤颤巍巍地手扶门框或是趴在窗台上,目送。一个“送”的简单行为,蕴含了母亲多少情感内涵:思念、牵挂、叮嘱、担心……

200846日,终于轮到我送母亲了,这却是母亲的天国之行。永别之痛,万箭穿心,哀伤之情,难以言表!

母亲离去了,每次走出家门,我仿佛还能感觉出母亲的“送”。这辈子,我都无法摆脱母亲“送”的身影,都走不出母亲凝望的目光。这目光,充满温馨,充满希冀,充满无限深情的爱怜。

在母亲跟前,我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都是一个中学生了,按说已经知道男女有别了,可只要放假回家,母亲还是要把我搂在她的被窝里睡,整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婚后的一段时间,我虽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一年在家却待不了多少时日。每次回家,母亲的脸上都闪着兴奋的光,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的痕迹仿佛舒展了许多。她先是静静地端详着我,而后便熟练地操起家什,生火刷锅做饭,为我整出几道好吃的,也不问我到家前吃没吃、饿不饿。即使我到了鬓白之年,母亲还像小孩子一样对我,过年还不忘在我的兜里塞进压岁钱。在母亲的眼里,只要她还活着,我就永远是她疼爱牵挂的孩子,仍用她燃不尽的母爱之火烘暖着我,使我周身的血脉始终充溢着炽爱的热流。

母亲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妇女,只是户口随我到了城里而已。她缠过脚,没有文化,而且多种疾病缠身。但母亲对于我、对于我们这个家,是那样的重要。没了母亲,这个家就没了主心骨,尽管她做不了什么,只需要别人的照顾;没了母亲,这个家就没了凝聚力,尽管她没有招呼,是儿女主动回家团聚的。如今她去了,我不再为她的病提心吊胆了,出远门也没人啰啰嗦嗦叮嘱这叮嘱那了,我不再捎钱给她花了,有了好吃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了。这些已经让我习惯了的事情,一旦改变了,竟让我至今无法适应。

在海岛的家里,母亲与父亲的合影照片,依旧摆放在母亲的床头柜上。只要回家,我还睡在母亲睡过的床上,感觉母亲的体温犹在,没有一丝的恐惧感,多么希望母亲的身影再现。可我只能在梦里与她相见。在梦里,我会带着她上医院,为他端水送药,为她削果皮,为她盛饭夹菜,搀扶她上卫生间……即便醒来回到现实,她的音容笑貌仍清晰地浮在眼前。

只有在祭奠她时,抚摸着存放在殡仪馆里那冰冷的骨灰盒,才严酷地感知:母亲是死了,她在盒里,我在盒外,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会面,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20101210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