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中人称变化的赏析
(2013-01-07 16:10:07)
标签:
植物何作要么艺术解题思路教育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语文阅读中人称变化的赏析
在中招语文阅读短文当中,关于人称的考察也时有出现,特别是第二人称的考察,几乎成了一个考点。
总的来说,人称共有三个: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您”;第三人称,“他”,“他们”。文章要么以第一人称来写,要么以第三人称来写,真正以第二人称来写的极少(诗歌除外)。
这三种人称的作用各有不同。
第一人称是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把自己当做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文章中,甚至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某一人物,通过“我”把整个故事传达给读者,这样可以给读者一个真实亲切的感觉,容易引起共鸣。但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要受到“我”的观察点、立场和所处的时间空间的限制。
第三人称是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把故事中的人物称作“他”用叙述他人的事情的口吻,把故事传达给读者,这种写法发挥空间相对要大,可以从多方面叙述、描写,充分说明和分析故事中人的心理活动。
第二人称是将写作对象(描写对象是人的除外)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倾诉的效果,强烈的表达了某种情感。
针对以上的分析关于阅读短文中第二人称人称这一考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思路:
将……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倾诉的效果+表达了……种强烈的感情
这种思路包含了三个部分,我们要根据短文的具体语境,灵活的取舍。下面我就以两个例子来演示一下。
魏巍的《我的老师》是一篇很有名的记人散文,全文以第三人称来写敬爱的蔡云芝女士,直到文中的一部分才更换为第二人称:“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这个人称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艺术表现效果:形成了与蔡云芝女士面对面倾诉的效果,表现了自己对蔡云芝女士强烈的思念之情。这个赏析当中只用到解题思路中的后两个部分,因为主体写作对象是人物,所以拟人的修辞就免谈了
2006年高考辽宁卷语文阅读短文当中,其中一篇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这个人称变化也形成了强烈的艺术表现效果:将牡丹等花木拟人化,形成了一种与牡丹的花木面对面质问的效果,表现了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这里因为写作对象是植物所以思路中的三个部分全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