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2012-12-17 13:00:20)
标签:
中进第一步心理高度于全教育 |
分类: 教学研究 |
如何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实际上对于词语含义的考查,重点考查的是语境义。对于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使用。这是对中学生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考察。而词语的本义也就是字典义,是大家几乎都知道的,如果考察了一个常见词语,那么就是要求我们结合文章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换句话说,语境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由作者自己创造的意思,是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分析语境义就是分析出关键词写了什么内容,因此要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必须从语句所在的环境出发。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句出现的段落,一是文章的整体意思。
我们的具体解题步骤如下:
(1)解释词的本义。本义就是最常见的意义。视情况而定,灵活添加。
(2)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境义。这是答题的关键。
(3)联系中心。一般都需要回答对中心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饱含作者的情感,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的。因此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最后要落到这个词表达了什么,说出该词语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下面结合具体事例来进一步说明。
【例1】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解析】“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小孩子用独属于孩童的心灵体会到老师并非要真的打他,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例2】《老北京的小胡同》(2005年北京题)(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②,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结合上下文,解释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
【解析】这道题目就属于关键词理解题。由文章的整体意思我们可以发现,正因为那时作者是一个穷孩子,所以他的自尊心格外强,不管做什么,他都不能让自己显得比别人差。所以看到不花什么钱的屁股帘儿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一点也不比阔孩子花钱买的精致的沙雁风筝差,心里自然十分满足,大摇大摆的本义是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走路神气的样子。在文中指的是风筝在空中的样子,作者用这个词来形容风筝,含有自己的情感。因此答案应为: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试题技巧:做好语义衔接题从四方面入手
语义衔接题主要要求语言连贯,语句的连贯是教学大纲对中学生语言运用方面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由于它能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成为北京中考也是全国中考的热点和重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分值2分。考查题型主要分衔接和排序两大类,是学生基础知识部分容易丢分的题目之一。要做好语言衔接题,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围绕一个中心,保持统一的话题。
一般情况下,在一句话中要保持主语不变,这样可以避免句意混乱现象的发生,会使句子更连贯。所以语句的梳理应统观全段,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从什么角度或方面来阐述中心句的。
(2)安排好句子的先后顺序。
按内在的逻辑联系加以梳理。因为段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并用来表达某种意思的语言。而段落的叙述一般是按照四种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心理顺序。句子的组成也就有这四种顺序。这是安排句子顺序的依据。
(3)注意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的过度和衔接。
就是要抓住一些关联词语、代词和带总括性的词语来帮助分析段落的层次。
(4)注意语意和语气保持一致。 要充分考虑到原文语境,在情感基调、感情色彩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做到保持与原文的协调。
总之,要做好语句的衔接,平时应多进行语感训练。具体在解题时,要先读懂原段原句,把握大意或要点,然后认真观察横线前后的语句,并对四个选项进行综合比较,结合语段采用排除法寻找最佳答案。最后切记:一定要把选好的项放入原句中检验。
词语含义题与词语赏析题的区别
先来看词语含义题:
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这里可以画图)
具体地说,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及上下文(结构上)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方法导航]
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这里的“傲然”就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我们知道,《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这里的“傲然”正是这种精神的形象体现。因此,若是仅仅回答“傲然”表现了“哨兵”挺立的姿态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指出“傲然”一词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才算是正确理解了这个词语在这里的含义。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人物的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意为“依次摆好”,但用在这里,却有了它特殊的含义。我们知道,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既不能中举,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终日混迹于底层贫民中间,且还要忍受他们的嘲笑,那种读书人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当他有了一点钱,虽然只是区区九文大钱,他也要充分炫耀一番,这个“排”字,便充分表现了他这种急于炫耀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让人深深感到这个孔乙己的可笑、可怜、可叹!由此可见,当我们联系人物形象分析这一个“排”字,我们便看到了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因此,当我们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一定要注意那些看似普通的词语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语的作用。
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又”是一个很普通的副词,“找”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但用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含义。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儿子分别之际,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儿子的浓浓的亲情,而这种亲情的自然流露,又在儿子“我”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这里的“又”、“找”正体现了这种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又”表现了“我”被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被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亲情深深感动,由此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故而泪流难止,一流而再流。同样,“找”在这里也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从这个“找”,我们仿佛看到了“我”依依难舍的目光,感到了“我”依依难舍的亲情。
--正是联系贯穿于全文的情感,我们才正确把握了这两个普通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在近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许多分析词语含义的试题都需联系上下文来进行分析、理解,因此,这一方法尤其要认真掌握。例如巴金先生的《伤害》。
再来看词语赏析题:
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诗词鉴赏中,时常有赏析题。细看学生的答题,时常有得不到全分的现象,通过了解学生也反映对此类题目不知从何处下手,也不知道怎样做此类题目才能得到全分。其实无论是现代文中语句赏析还是古诗词中的名句鉴赏,只要从“形式、内容、情感”这三步进行答题,想要不得全分也难。
第一步:形式。何谓形式,就是语句和名句中使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词语运用。表现手法就是对比、衬托、象征、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就是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其中的描写又可分为白描和细节描写。如:08年连云港中考卷中“阅读第一自然段,请品味‘昏睡的葡萄藤醒了’这句话中‘醒’字的妙处”(3分)。答此题时可从修辞方法入手,结合本句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即可。此题的形式就是“运用拟人手法(形式1分)”
第二步是内容,即该句子所叙述或描写的内容。如上题的第二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蓄积一冬力量的葡萄藤在初春时节发芽长叶的生命苏醒状态(内容1分)。
就是第三步就是情感,即结合文章的主题该句子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如上题就是蕴涵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情感1分)。再如09年宿迁中考试题“请从表达方式、语词运用等方面,赏析第五节画线的句子。常常能掏着几颗圆圆的麻雀蛋,或一两只丑丑的小麻雀,黄黄嫩嫩的嘴,不停地张开又合上。”答此题只要抓住关键词语联系本文思想感情作即可。答案是:运用细节描写(1分)运用叠词(1分)(形式),表现出年少的时我的童真童趣(表现出少时的我对麻雀等小鸟的喜爱之情)。(1分)(情感)
注:在解答一些词语含义题,一些词语会使用一些修辞(比喻、拟人、双关)或表现手法(如象征),所以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