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麦凯恩主政的时代?

标签:
战俘海军飞行员麦凯恩美国总统杂谈 |
分类: 国际观察 |
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赢得2008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使他为国服务50年的非凡职业生涯达到颠峰。
麦凯恩当过海军飞行员,在越战中被俘,先后担任联邦众议员和参议员,其生活历程突显了始终如一的核心品格──敢于直言,恪守深植于心的价值观和原则,全心全意地履行职责,坚决不改独立本性。他的这种个性,曾经让囚禁他的北越人恼羞成怒,有时甚至还会让他的共和党同仁十分不满,但同时也使他赢得了千百万美国选民的支持和敬仰。
《美国政治年鉴》(Almanac of American Politics)认为麦凯恩是最有资格被称为美国英雄的政界人士。他曾获得银星勋章(Silver Star)、飞行十字勋章(Distinguished Flying Cross)和紫心勋章(Purple Heart)等多枚军功章。麦凯恩在2000年角逐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以独立的思想吸引了大批美国选民的关注,使他本已很高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虽然在竞选中失利,但麦凯恩成为美国参议院中德高望重的一员,特别是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并成为共和党内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麦凯恩的个人品格和公众形象的持久不变的核心要素可能首先是个人荣誉感。
麦凯恩在《将门虎子》(Faith of My Fathers)这本回忆录中写道:"在狱中,我所珍视的独立遭到了讥讽和侵犯,但我从对国家的集体忠诚中找到了自己的尊严。一切荣誉都寓于义务。我与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接受了我们的使命,并对此殊荣深感荣幸。"
早年生涯
1936年8月29日,约翰·西德尼·麦凯恩(John Sidney McCain)出生在由美国托管的巴拿马运河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美国海军上将。麦凯恩家族的从军史起源于苏格兰高地,并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当时麦凯恩的一位先辈曾在乔治·华盛顿手下服役。
同其他军人家庭一样,麦凯恩的童年生活漂泊不定,一家人常常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从一个海军基地迁移到另一个海军基地。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可能是造就麦凯恩独立不羁的个性的因素之一。正如他自己所言:"每到一所新学校,我都急切地、不揣冒昧地去结交新朋友,以取代失去的老朋友……每到一所新学校,我就愈发不可救药地讨人嫌。"
1954年,麦凯恩毕业于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的圣公会高中(Episcopal High School),然后履行了"别无选择的承诺",进入美国海军学院(U.S. Naval Academy)就读。在校期间,他完成了自己所说的"四年的抗命和叛逆课程"。他得了一个友善随和、热衷于派对的名声,因行为不够检点而屡次留下不良记录,学习成绩也一直欠佳。1958年,他终于熬到毕业,在全班同学中排名倒数第五。
海军飞行员与战俘
麦凯恩被任命为海军军官后进入设在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Pensacola)的飞行学校,他在那里获得飞行员证书。上世纪60年代早期,麦凯恩曾数次随航空母舰部署到地中海地区。6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日益深入地卷入越战,麦凯恩希望成为一名指挥官,他意识到杰出的作战成绩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佳途径。
麦凯恩1967年在停泊于北越海岸附近北部湾的"福里斯特尔"号航空母舰(USS Forrestal)上服役。有一次,当他驾驶的A-4攻击机正要起飞时,飞行甲板起了大火,他的飞机被大火笼罩,他本人却幸免于难。不久后,麦凯恩自愿从该受到损坏的航母调动至"奥里斯卡尼"号航空母舰(USS Oriskany)上的另一飞行中队。
1967年10月26日发生的一起事件彻底改变了麦凯恩的命运。在轰炸河内的一家发电厂时,一枚地对空导弹将他的A-4攻击机右翼炸毁。麦凯恩从正在坠落的飞机上跳伞,落入河内市中心的湖中,两只手臂和一个膝盖骨折。被俘后,他开始了5年半的囚徒生活,经常受到残暴对待和折磨。他先后被转移至数处北越的战俘营。
如同其他美国战俘一样,麦凯恩时常遭到看守人员的严刑拷打和审问,对方的目的不外乎获取军事情报或用于宣传的反美言论。他在拒绝接受提前释放的许诺后连续多日遭受毒打,最后不得不签署一份逼供声明,这使他一度陷入极度的沮丧和自惭。然而,他从个人的低谷重新崛起,赢得了"坚强不屈"的名誉,这是他的战俘同伴给予最坚强战俘的最高称号。
麦凯恩将他在战俘生活中(包括两年单独囚禁)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归因于信仰。他对主、对祖国、对战俘同伴们抱有坚定的信心。在谈到英勇不屈的战俘同伴时,麦凯恩说:"他们是我的一盏灯,勇气和信仰的灯,它照亮了光荣返国的道路。为了始终看到它的光芒,我战胜了惊恐和绝望。"
步入政坛
1973年1月,美国与北越签署了和平协议,协议内容包括释放所有战俘。麦凯恩当年3月15日重获自由。他战时伤势严重,新闻镜头显示,他从载运他重返自由的飞机上瘸着走下来。为了恢复身体,麦凯恩进行了不懈努力,最终重获海军飞行员的资格。
从1973年至1974年,麦凯恩就读于设在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军事学院(The National War College),他的毕业论文探讨了战俘的不屈精神。后来的一次工作安排使他的生活出现新的转折。1977年,麦凯恩开始担任美国海军驻美国参议院的联络官。《纽约时报》在一份报道中说,担任此职的麦凯恩喜爱立法争执的"张合力",他跨越意识形态分野,建立了广泛的个人友谊和工作关系,这种做法后来成为其参议员生涯的特征。
1981年,麦凯恩放弃了被提升为上将的机会,从海军退役,并搬迁至他的第二位妻子辛迪的家乡亚利桑那州。此前,他在1980年与辛迪结婚。1982年,他首次竞选公职,以66%的票数当选为亚利桑那州第一国会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并在1984年获选连任。1986年,他竞选参议员,赢得因戈德华特(Barry Goldwater)──1964年共和党总统提名人──退休而空出的席位。
在参议院任职初期,麦凯恩关注的重点是国防、对退役军人的帮助和对越南关系正常化等与他个人经历切近的议题。在最后一个议题上,他与同是越南战争英雄的民主党参议员克里(John Kerry)密切合作。多年以后,克里成为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并遭到政治攻击,说他篡改军役记录,麦凯恩拍案而起,为老战友的战争记录进行辩护。
麦凯恩曾多次主动与民主党人合作。为解决复杂、有争议的问题,他努力与参议院中的民主党同事建立共识,有时成功,如与越南关系正常化,有时失败,如他与肯尼迪(Edward Kennedy)参议员解决非法移民问题的努力。
现已连任四届参议员的麦凯恩已经积累了大量与共和党主流政治信仰一致的国会投票记录,包括建立强大的国防、降低税率、反对任命激进的法官和反对堕胎等。但是,他也在许多议题上保持了独立性,如主张竞选经费改革,坚决反对浪费联邦经费的"肉桶拨款"(pork baarrel)及国会议员为自己热衷的项目指定经费用途(earmarking)的做法。
竞选总统
麦凯恩首次涉足总统选举是在2000年,当时他是竞争共和党总统提名的候选人之一。许多选民喜欢他坦诚、自嘲的幽默以及直言不讳的风格──这些特质不仅吸引了全国选民的注意,而且帮助他获得了超越传统党派分野的支持;他到各地竞选用的大客车被标为"直言快车"(The Straight Talk Express)。麦凯恩后来在新罕布尔州初选中意外击败公认的领先者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该州由于在全国率先举行初选而被视作极其重要。可是,此后他的竞选因未能在其他州吸引到足够数量的共和党核心选民而遭受挫折。在加利福尼亚和纽约等大州失利后,麦凯恩放弃竞选,最后表示支持布什。在11月的大选中,布什当选总统,白宫再度回到共和党人手中。
后来的几年中,麦凯恩在美国政治中始终保持了高知名度。国会最终于2002年通过了麦凯恩和民主党参议员法因戈尔德(Russ Feingold)共同提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竞选经费改革法案。麦凯恩主张奉行强有力的国防政策,支持2003年进军伊拉克的决定,但他后来对战争初期的军事部署提出尖锐的批评。
2004年,麦凯恩以77%的得票率第四次当选参议员,其竞选对手的得票率仅为21%。在角逐2008年共和党总统提名人的竞选中,他被视作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有人甚至把他视为领先者。但是,随着众多的共和党候选人加入竞选并在2007年开始为第二年的马拉松式初选和预选会议组织竞选活动,麦凯恩的竞选活动因竞选班子人员的变动、资金严重短缺和民意调查支持率下降而开始从内部瓦解。
在他的竞选活动处于低谷时,麦凯恩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熬过了战俘岁月──又一次帮助他度过难关。他的一位顾问曾对他说:"我为你制订了一项十分复杂的战略。在这场竞赛中你要挺住,直至别人全部倒下。 "
这正是麦凯恩所做的。麦凯恩没有参加在艾奥瓦州举行的全国第一次预选活动,而是孤注一掷,把重点放在1月8日的新罕布什尔州初选上,因为2000年他曾经在该州获得巨大成功。他在该州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与新罕布什尔州以见解独立而著称的选民举行了101次公民议政会议,终于取得了战胜共和党主要对手的一次关键性胜利。虽然在早期举行选举的其他各州,麦凯恩、前马萨诸塞州州长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和前阿肯色州州长迈克·赫卡比(Mike Huckabee)之间可谓旗鼓相当,但麦凯恩于2月6日"超级星期二"在20多个州同时举行的初选中巩固了他作为领先者的地位。麦凯恩在人口众多的加利福尼亚、伊利诺伊、纽约等州获胜,所积累的代表票数使其他对手望尘莫及。2008年3月4日,麦凯恩在俄亥俄和得克萨斯两州取得胜利,至此累积的代表票数已经超过获得共和党提名所必需的1191票。
一个麦凯恩主政的时代?
在竞选过程中,麦凯恩的年龄受到关注;如果当选,麦凯恩将在72岁宣誓就职,成为美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第一任总统。他一直试图消除人们关于其年龄和健康状况是否适合总统职务的疑虑,把竞选日程排得很满,并充分发挥他所擅长的自嘲幽默──说自己"老得如同泥土"及"身上的伤疤比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还多"[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小说中的人形怪物──译者注]。麦凯恩有时把他那身强体壮的96岁的母亲带到竞选集会的会场,可能是希望借此传达微妙的信息,即他的身体与精力足以胜任总统职务的需求。
麦凯恩的竞选纲领不仅反映出他对共和党许多传统政策的支持,而且反映出他愿意制定他认为有必要推行的新路线。他很早就直言不讳地提出向伊拉克增兵,并一直主张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实现稳定之前保持美国驻军。他还主张积极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这些主张都体现了美国现行政策的原则。他提出的能源计划要求扩大使用核电力,开展更多近海石油钻探活动;而他的经济政策包括把布什总统任期内颁布实施的大幅度减税措施永久化。
但在其他问题上,麦凯恩承诺要采取与现政府不同的做法。例如,他强调在外交政策上与美国的盟友加强合作。他还保证要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现象作出更为积极的反应,包括到2050年削减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0%。
不管2008年大选结果如何,约翰·麦凯恩无疑将为这个他为之献出毕生精力的国家继续服务,其原因在他的自传中有精辟的阐述。他在回忆在北越做战俘的遭遇时写道:"直至我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了美国之后才认识到我是多么热爱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