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故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一)
(2017-03-21 11:04:17)
标签:
转载 |
分类: 旅游 |
原文地址:故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一)作者:神之荣耀
南薰殿始建于明代,位于外朝西路,武英殿西南,为一独立的院落。殿面阔5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面正间开门,次间和尽间为直棱窗,整个大殿素朴、典雅、庄重。南薰殿是故宫中少有的明代木构,具调查它有些构件是明初建时的原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殿内的藻井非常精美,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图中左侧标黄框处,即南薰殿所在位置
南薰殿是明朝遇册封大典时中书官篆写金宝、金册的地方。殿内明、次间各设朱红漆木阁,分5层,奉历代帝王像。每轴画像均用黄云缎夹套包裹,装入 木色小匣,按阁之层次分别安放。殿之东室安奉历代皇后像;西室放置一木柜,贮明代帝后册宝。殿内木构及彩画均为明朝遗物,十分珍贵。
明代,上徽号、册封大典前,阁臣率中书于此撰写金宝、金册文。明崇祯三年(1630年),命武英殿中书画历代明君贤臣图,置于文华、武英两殿,清乾隆十四年(1749),高宗检阅库中积储,发现所藏画像多斑驳脱落,乃命工部将内府所藏的历代帝王后妃、圣贤名臣肖像重新装裱。高宗观看后饬令将这些图像改贮于南薰殿中,由内务府管理,每逢夏月负责检曝。事后高宗还亲制《御制南薰殿奉藏图像记》卧碣以志其事,古代帝王圣贤图像改贮此地后,南薰殿成为专门保存这批画像的宫殿。因此这批图像也被称作“南薰殿图像”。嘉庆二十年(1815),清仁宗下令将南薰殿图像收入《石渠宝笈三编》。
南薰殿图像历经宋、元、明三代累积而成,共有历代帝王贤臣画像,凡卷、册、轴共121份,所绘人物像共583帧上古五帝伏羲、唐尧、夏禹、商汤和西周武王五像位居南薰殿图像之首。
宋代帝后像原先多为各处神御殿、天章阁及钦先孝思殿所供奉。至靖康之难,宋高宗奉神御南下,崇祀于景灵宫及各宫观内。元灭宋后,两浙宣抚使焦友直将临安的经籍图书文物呈进,由海上运至大都,两宋帝后画像随之入藏元内府。据《元史·祭祀志》记载,元代在皇室专用的寺庙附设有专门供奉历代帝王御容的神御殿,旧称影堂。供奉的御容都由纶绮局织锦而成,而且当时一位帝王可以有许多幅不同的画像,分别在各处供奉。这类画像大多是在帝王殁后所制,有的甚至是临摹或追摹而成,但即使如此也都属于真像之列。
南薰殿所藏的元代帝后像册中的各像并非元人旧作,而是明人根据旧本放大或缩小摹绘而成,也可属真像。这些古代帝王图像在明朝时被收存于宫中的古今通籍库,由印绶监掌管。明朝帝后的御容在当时供奉于太庙东北的景神殿和永孝殿中,入清后与前代帝后像同存于古今通籍库中。
南薰殿旧藏的这些帝后画像不仅向世人展现了历代帝王后妃的本来面貌,展示了中国历代肖像画发展的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保留了当时的衣冠服饰、仪礼制度及陈设器皿等各方面的珍贵材料,从中反映出当时的生活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级高下等方面的内容,成为今天我们了解古代宫廷文化的最为直观的资料。
绢本,设色,纵249.8厘米,横112厘米
太昊伏羲氏,风姓,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首。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又相传他是古代东夷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渔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像中伏羲氏散发披肩,身披鹿皮,一派远古风范。远古时期,人们以石器加工兽皮,再以骨针等工具进行缝制,用以御寒。图中左下角画有八卦图形表明他创制八卦的功绩,而伏羲氏的目光显得深沉、睿智,无愧于古代智者的形象。
太昊伏羲氏,风姓,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首。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又相传他是古代东夷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渔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像中伏羲氏散发披肩,身披鹿皮,一派远古风范。远古时期,人们以石器加工兽皮,再以骨针等工具进行缝制,用以御寒。图中左下角画有八卦图形表明他创制八卦的功绩,而伏羲氏的目光显得深沉、睿智,无愧于古代智者的形象。
帝尧是帝喾的儿子,名放勋。尧初封唐侯,所以历史上又称他为“唐尧”。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他“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帝尧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六岁。
夏禹王像
绢本,设色,纵249厘米,横111.3厘米
夏禹,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夏后氏部落的首领,受舜之命而治水,历时十三年,栉风沐雨,最终以疏导之法制服洪水。其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因治水有功而得民心,受舜的禅让为炎黄部落联盟之首领,克勤克俭,天下归心。禹死后,其子启自行袭位,建立夏朝。
像中禹王着衮冕。衮冕是古代天子礼服的一种,由冕服、冕冠、蔽膝、大带、配绶等组成。冕服上饰有日、月、星等十二章纹样。冕冠更是华丽之极,以木或竹丝、玉草、皮革等制成筒状的帽卷胎架,内衬红绢,外裱黑纱,左右两侧各开一孔以穿插玉笄,使冕板向前倾斜呈低俯之势,象征着天子勤政爱民之意,冕之得名亦由此而来。冕板以木制成,前圆后方,象天圆地方,冕板上涂玄色以象天,下涂纁色以象地。冕板前后各悬十二旒,以五彩丝绳为藻。每旒贯十二颗五彩玉珠,按朱、白、苍、黄、玄的次序排列,象征着五行生克及岁月运转。两耳旁饰有从玉笄两端垂下,即以黄色丝绵制成的球形饰物,又名充耳,以示天子不听信谗言。冕冠的形制历代相传,往往只作局部的改动。
夏禹,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夏后氏部落的首领,受舜之命而治水,历时十三年,栉风沐雨,最终以疏导之法制服洪水。其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因治水有功而得民心,受舜的禅让为炎黄部落联盟之首领,克勤克俭,天下归心。禹死后,其子启自行袭位,建立夏朝。
像中禹王着衮冕。衮冕是古代天子礼服的一种,由冕服、冕冠、蔽膝、大带、配绶等组成。冕服上饰有日、月、星等十二章纹样。冕冠更是华丽之极,以木或竹丝、玉草、皮革等制成筒状的帽卷胎架,内衬红绢,外裱黑纱,左右两侧各开一孔以穿插玉笄,使冕板向前倾斜呈低俯之势,象征着天子勤政爱民之意,冕之得名亦由此而来。冕板以木制成,前圆后方,象天圆地方,冕板上涂玄色以象天,下涂纁色以象地。冕板前后各悬十二旒,以五彩丝绳为藻。每旒贯十二颗五彩玉珠,按朱、白、苍、黄、玄的次序排列,象征着五行生克及岁月运转。两耳旁饰有从玉笄两端垂下,即以黄色丝绵制成的球形饰物,又名充耳,以示天子不听信谗言。冕冠的形制历代相传,往往只作局部的改动。
周武王姬发像
周武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由于哥哥伯邑考早逝,所以武王得以继承文王之业。即位第九年,以太公姜尚为师,弟弟周公旦为辅,东观兵于盟津,四方诸侯来会盟的八百多个。两年以后的冬天,武王渡师盟津,在商郊牧野与纣王的军队展开激战,纣王大败,登鹿台自焚而死。武王灭殷建立了西周,定都镐京,在位十年。
相关内容见:帝后影像系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