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针灸一代宗师——承淡安
(2011-08-05 20:09:28)
标签:
转载 |
中国针灸一代宗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承淡安
承淡安先生(1899~1957年)(原名启桐、澹庵),江苏江阴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针灸教育家,曾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针灸学上的贡献,学界同仁无不钦羡;他在针灸教育上的业绩,后生学子缅怀追思。
1921年冬,他回到家乡随父开业。在诊疗中,他发现许多疑难病症用中西医医治无效,经他父亲针灸而愈。加上他1923年自己患了严重的腰痛和失眠症,吃了许多中西药都不见效,最后由他父亲针灸治好了。从此,他对针灸学产生极大的兴趣,遂刻苦钻研《灵枢》、《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等书。刻苦专攻针灸技术,以及现代生理、解剖等医学知识。于1925年春独立行医,在距家八十里的北国集市上设诊所,1926年冬到苏州,在城北小学当了3个月的校医,后悬壶于苏州皮市街、望亭等地,以针灸为主诊疗疾病。从此,承淡安走上了振兴中国针灸学艰难曲折的创业之路。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中医受到很大冲击,针术国宝只能匿伏民间,濒于湮灭。至此,国内针灸医师奇缺,学术空气凝滞。承淡安行医后,更体会到针灸医术的魅力,即以它为诊疗主要手段,获得了良好声誉。
1929年,迁居苏州望亭设诊所,带徒。1930迁无锡,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这是中国医学教育史上最早的针灸函授教育机构。为了办学,承淡安节省每一文钱,和学生在几间破旧的屋子里编写教材、书稿,复函学生问讯,晨昏相继。他1931年秋完成编写的教材《中国针灸治疗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绘制的《人体经穴图》,经络腧穴清晰可辨,便于学员自学。他还亲自负责指导,解答疑难问题,深受学员的欢迎,也为该社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32年春节迁针灸研究社至无锡市南门外,国内外求学者日益增多。办学期间,承淡安编印《承门针灸实验录》,免费发给学员。继则在1933年10月创办《针灸杂志》(这是中医历史上最早的针灸专业杂志),内容辟有“论文”、“专载”、“杂著”、“问答”、“社友成绩栏”、“医讯”等专栏,原为双月刊,后改为月刊,至抗战爆发前共出36期。
1935年秋,他东渡日本,考察该国针灸现状和办学情况。历时8月余,足迹遍及三岛,与日本针灸界人士切磋临床及理论,翻阅了国内少见、流传于日本的针灸古籍,并与日本东京针灸高等学校校长板本贡教授晤谈针灸,被赠予针灸专攻士学衔。在日本期间,承淡安四处奔走、多方搜集日本的教学、科研资料和针灸器械。从中发现了《铜人经穴图考》和我国早已失散的元代滑伯任的名著《十四经发挥》,这部古典珍籍失而复得,辉映着承淡安的拳拳之心。回国后,承淡安约同有志之士,冲破国民党当局的重重阻挠和压制,利用日本带回的一些针灸资料和“研究社”的坚实基础,将原有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扩建为中国针灸学讲习所。1937年2月,讲习所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随着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讲习所和专门学校的不断发展,先后结业学员共3000余人。
1937年,承淡安将平生积蓄,悉数用以建筑教学楼,扩充学校。然而未及竣工,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无锡沦陷。具有高尚民族精神的他以民族事业为重,告别即将沦陷于日寇的故土,踏上了在流亡中艰辛办学的道路,避乱西迁,途经江西、湖南绕道入川,辗转于四川重庆、成都、德阳、简阳、什邡一带。在颠沛流离的恶劣环境下,他一面随处为病员看病,一面带徒授学。八年抗战中,培养近千名针灸学员。1947年冬,抗战胜利后的承淡安由四川回到无锡,见研究社与学校恢复不易,遂回苏州并于1948年春开怀安诊所。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针灸事业,承淡安受到极大鼓舞。1951年,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在苏州司前街恢复社业。广收学员,复刊《针灸杂志》,后更名为《针灸医学》,共出版21期。195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聘请承淡安为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校长,他欣然赴任,得以在政府和人民的关怀支持下大展宏图。1955年夏,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从此,承淡安更是马不停蹄,力疾从公,在针灸理论、临床、教学、科研和中医学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力量,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针灸的领先地位造就了大批精英,如其弟子邱茂良等都成为一代针灸大家。承淡安因劳成疾,于1957年7月10日在苏州大石头巷寓所病逝,享年59岁。
承淡安长期从事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治学严谨,博采众长,精心总结自己毕生经验,著书立说甚丰。他撰写各类专业论文数十篇,自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中国针灸学研究》、《子午流注针法》、《伤寒论新注》、《简易灸治·丹方治疗集》等15种专著并译有日人《针灸真髓》、《经络治疗讲话》、《经络之研究》等5种近作,编修针灸经络图多册,共200多万字;还有许多专稿未及在生前公诸于世。据查证,中国医学书籍中,针灸经穴注有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名称,以承氏的著作为最早,实际上他也是近现代国际针灸学术交流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以德为先,以术救世是承淡安教育思想的根本。在针灸治疗技术上,承淡安的着眼处是广大贫苦的百姓。他最有名的创业宣言就是:“针灸之功效,既广且捷,针灸之使用,亦便亦廉,易于普及,宜于贫病,允为利民之国粹,实有推广之必要。”他自己身体力行,经常抱病应诊,不受患者馈赠,对待学生如同兄弟或子女,质疑答辩,总使学生弄懂弄通,心领神会才放心。他为针灸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不遗余力的精神和崇高的医德风范,对同事和学生产生了巨大的鼓励促进作用。
1954年中央对中医提出“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方针以后,承淡安开始重视经络的研究,在杂志上发表“针灸治病的学理”一文,强调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与临床应用。同时翻译了日本间样白所著的《经络治疗讲座》和代田文志的《针灸真髓》两书,较深入地探讨了经络理论。
承淡安抓住培养针灸人才这一根本,振兴针灸绝学,使这门学科成为中国最先敲开世界医学殿堂的国宝。数十年中,培养面授学生数千人,函授学员逾万人,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和港、澳、东南亚地区和国家。在国内,承淡安的同事和弟子多为建国后针灸学术界的著名学者和专家。以承淡安及其传人为代表的中国近代针灸澄江学派,在海内外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海外各地侨胞的针灸学,早期多传自香港,而香港的针灸学是由承淡安一手传播的。
承淡安先生在针灸事业上建树的巨大功绩和医德、师风、人品上的光辉楷模,被针灸界乃至整个医学界广为传颂,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曾当选为江苏省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1989年,“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国际针灸学术讨论会”在其故乡江阴召开,国内外专家学者及部省市领导150多人出席大会。
承淡安先生不愧为有功于近代针灸事业的一代宗师,是中医界杰出的代表和先驱,其光辉业绩永远载入中国近代医学史册。他的风范和精神永远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附:相关介绍承淡安针灸经验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