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中医探讨

(2010-12-20 20:38:55)
标签:

《中庸》

太原中医

中国传统医学

健康

    “中医”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中国”的医学。其实,这是极端错误和非常可怕的观念,我们不应该以狭隘的民族情怀代替客观的事实。中医是中国先辈智慧的结晶,但其真正的内涵不是哪个国家,而是“中而医之”。“中”是“中和、中道、中正”之意,“医”是手段,旨在通过按摩、针灸、砭石、导引、食药等多种医疗手段,让人体保持相对“中和”的状态,而不是世俗的“中国”医学。然而,现实中有人要搞“洋务”,倡导西医万能,有人要复古,认为中医胜过西医。其实讨论医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如何提高疗效、降低弊端。万物有生必有灭,有兴必有衰,传统的中医走过漫长的五千多年,西医也发展到今天,能否摈弃偏见,在此基础上孕育一个新的生命呢?
    “大中医”就是把传统的“中医”边界打开,把一切对“生命之车”有益的“中和”手段“拿来”,聚其精华。它是人类医学的精髓。是人类一切医学的宗旨和纲领。它的根本落脚点在“大而无界、中而不偏、医而有纲"。对传统的中医哲学和现代的西医哲学,采用“扬弃”的态度,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这种集萃的“大中医”哲学思想将成为人类健康长寿的福音,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振兴、传承和发展的必然出路。
    这就是我眼中的“大中医”。
    一、“大而无界”
   “大而无界”是指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它不仅是一种大境界、大胸怀,更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全息判断、立体观察的大格局、大智慧。
    “大而无界”的医学观,是指摒弃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思想壁垒,客观地拿来。批判地继承。人类在共同与疾病斗争、追求健康长寿的历程中,从神农尝百草,到顽强的中医捍卫者;从斯波克拉底,到繁忙的白衣天使。古今中外多少志士仁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采用不同的方式,都对医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宝贵的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共同的财富。

   “大而无界”的观点。是源自“物分十方”的启示:“上、下、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通常每个人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所以,我们不能只站在自己观察的一方,去否定另一方。
就像几个人从不同角度观察一部汽车,有人从上面看,有人从下面看,有的从左面看,有的从右面看,看到的结果一定不同。谁错了呢?当然谁都没有错,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大”是“大而无界”,凡是对事物的认识,只有角度和着眼点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对错。不管从学术角度,还是从修养的态度,都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二、“中而不偏”
   “中而不偏”的“中”,是中庸、中道、中和、中正之意,与儒家“致中人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百姓安、国家宁、天下平”的思想一脉相承,这是儒家中和哲学大纲,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是“中和”之医,而不是“中国”之医;“中”是目的,“医”是手段,就是用不同的医术来达到“中”的目的。“中而不偏”的“偏”是指失衡、偏颇。中医认为,凡是失去平衡的都谓之病,病源于失衡,是不同程度的偏颇、失衡的体现。比如酸和碱,人体的环境不是弱酸性就是弱碱性,这是人体自身中和酸碱的能力,但一旦破坏了这种平衡,而成为过酸或过碱的体质,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为疾病埋下隐患。“医”就是调整失衡的方法。中医是以“中”为期,以“中”为旨,是人类医学的通称。因此,大中医是“中而不偏”的医学。
   “物无善恶、过者为灾”,只有“中"是最适合的。比如,酸会烧手、碱也会烧手,只有中和了才不烧手。人为什么会有病?其实万病同源,都在一个“偏”字上,“凡事都有一个相对的平衡点”,冷热不调、阴阳不调、酸碱不和、上下不均、男女不匀等,都会造成身体出现“偏”的症状。“偏”,人就会生病,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以致中和。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最高境界——只有“中”,人才是健康的。
   《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因此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的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
    三、“医而有纲”
    所谓“医”是手段,我们用不同的医术来达到“中”的目的。人的病也一样,有微偏的,有严重的,“医”的目的就是把它纠正到“中和”。“中”是宗旨。所以说“大中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医学的统称。
之所以“医而有纲”,“纲”是为了“中和”而采取必要的适合的手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