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针灸研究“四关穴”拔罐
(2009-02-21 16:18:18)
标签:
杂谈 |
在针灸学中,有一组非常重要的穴位叫做“四关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讲,“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充分说明了“四关”的重要性。四关穴一般是指双侧合谷穴(俗称“虎口”)和太冲穴,前者位于第一、第二掌骨之间,后者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跖骨之间。
在经络学说中,手阳明大肠经从手出发,沿着手臂外侧,终止于头面部的迎香穴。因此头面部以及五官疾病,如头痛、咽喉疼痛、口干、流鼻血、牙痛等,均可通过合谷穴拔罐进行治疗和预防,所以有“面口合谷收”说。同时,在合谷穴经常拔罐还可以保持大肠经的气血通畅,使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毒素及时排出体外。
足厥阴肝经从足出发,沿着下肢内侧,绕过生殖器,循着两肋,上达头顶。因此太冲穴拔罐可以防治头晕、头痛、目赤肿痛、腹痛、月经不调、疝气等病患。在太冲穴上拔罐还可以降血压,并具有增强性功能、调整情绪、清利头目的作用,能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舒畅的情绪。
操作时要注意,由于合谷和太冲这两对穴位,所在部位的肌肉不甚丰富,拔罐时可选用罐口直径较小(1.5—2厘米)的火罐。拔罐的频率以每周2—3次为宜。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
针灸除了基本的中医基础理论外尚有自己独特的经络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经路,它“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经络和脏腑之气在体表输注的特殊部位即腧穴,俗称穴位。医生在诊视后,根据辨证论治确定理、法、方、穴及具体的针灸手段,以期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而使患者痊愈。
针灸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其有:(一)镇痛作用:①外周神经作用;②中枢神经的作用;③脊髓水平;④丘脑水平;⑤大脑皮层水平;⑥中枢神经递质作用。
(二)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1)针灸可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2)针灸对血压的影响具有双向性调节作用;(3)针灸可治疗呼吸方面的疾病;(4)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较为明显;(5)针灸对肾与膀胱功能具有调节作用;(6)针灸可调节子宫的功能;(7)针灸对神经功能亦具有调节作用;(8)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
(三)防御免疫功能。由此可见针灸治病是有着具体的物质基础的。
针灸治疗会有较突出的疗效的疾病有
上呼吸道疾病:
1 急、慢鼻窦炎 2 急、慢性鼻炎 3 普通感冒 4 急、慢扁桃腺。
呼吸系统疾病:
1 急、慢性气管炎 2 支气管哮喘。
眼科疾病:
1 中心性视网膜炎 2 白内障 3 急性结膜炎 4 近视眼。
口腔疾病:
1 牙痛 2 拔牙后疼痛 3 齿龈炎 4 急、慢喉炎。
消化系统疾病:
1 食道贲门失弛缓 2 呃逆 3 胃下垂 4急、慢性胃炎 5 胃酸增多症 6 急、慢性十二指肠溃疡 7 急、慢 结肠炎 8 急、慢性杆菌性痢疾 9 腹泻 10 便秘 11 麻痹性肠绞痛。
神经系统:
1 偏头痛 2 偏头痛 3 三叉神经痛 4 外伤后麻痹 5 周围神经炎 6 小儿麻痹症 7 美尼氏综合征 8 膀胱机能障碍 9 夜尿症 10 肋间神经痛 11 肩痛和网球 12 手术后痛 13 中风后遗症 。
肌肉和骨骼:
1 肌肉痛和萎缩 2 坐骨神经痛 3 肌肉痉挛 4 关节炎 5 椎间盘问题。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针灸在多个科别中攻克了不少顽难之症。如皮肤病,精神心理病,免疫失调病,抗衰老,美容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陈医生办公地址:太原市旱西关北二条16号建杰诊所
办公电话:0351-3586500
前一篇:太原针灸研究照海、太溪和三阴交
后一篇:太原陈医生新九针疗法详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