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加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8例
(2009-01-30 16:35:37)
穴位埋线加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8例
冷钰玲 李义 陈学农 潘清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进行性多发性小关节炎为特点,主要累及关节滑膜关节软骨、骨组织和肌组织,属中医“痹证”的范畴,早期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功能障碍,至晚期则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畸形,影响工作生活。我们自1995-05~1999-05,运用穴位埋线加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80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制定的诊断标准。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37.8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22
a。对照组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9.2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23
a。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相仿,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穴位埋线疗法:风盛选膈俞、血海;寒盛选关元、肾俞;湿盛选商丘、足三里。手部取八邪穴;腕部阳谷、外关;肘部小海、曲池;肩部肩贞、肩髋;踝部申脉、昆仑;膝部阳陵泉、阴陵泉;髋部环跳、承扶;躯干部华佗夹脊穴。严格按照外科无菌操作进行。将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9号腰穿针,剪取1~2
cm
00号羊肠线置入腰穿针前端,刺入腧穴。待病人出现针感后,术者一手将针芯固定,另一手将管针取出,使羊肠线呈直线埋入穴位,出针后用消毒棉球覆盖针孔2~3
d,每个月治疗1次为1疗程。
2.1.2 中药内服:基本药物雷公藤。风盛配防风汤;寒盛配乌头汤;湿盛配薏苡仁汤。1剂/2 d,水煎服,15剂为1疗程。
2.2 对照组:服中成药痹冲剂3次/d,5 g/次,30 d为1疗程。
上述病例观察期间停用其它疗法药物,治疗2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3.1.1 临床治愈:治疗后受累关节肿痛消失,关节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且停药后可维持3个月以上不复,能坚持工作。
3.1.2 有效:治疗后受累关节肿痛明显好转,关节功能改善,能参加较轻工作。
3.1.3 无效:治疗2疗程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统计
|
组别 |
总例数 |
临床治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
例 |
率(%) |
例 |
率(%) |
例 |
率(%) |
治疗组 |
48 |
18 |
37.50 |
24 |
50 |
6 |
12.5 |
87.50 |
对照组 |
32 |
8 |
25 |
16 |
50 |
8 |
25 |
75 |
两组比较X2=5.2 P<0.01
有显著性差异,即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高
4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属中医“痹症”的范畴。《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素体虚弱,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终致筋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屈伸不利。
我们选取膈俞、血海治行痹,活血养血,血行风自灭;选关元、肾俞治痛痹,益火之原,振奋阳气而驱散寒邪;选商丘、足三里治行痹,健运脾胃而化湿。分部取穴,选取病变部位的穴位,疏通经络气血的阻滞,使营卫调和,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逐解。在上述穴位中埋线,羊肠线在穴位上通过较持久的刺激调节机体的相对平衡。经羊肠线植入经穴后体内的生化测定,经穴周围组织的合成代谢增高,分解代谢降低,从而增强了穴位及周围组织的营养和代谢,增强了俞穴的治疗作用。
而雷公藤是一种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广泛用于治疗风湿类疾病及其它结缔组织病。雷公藤中所含的雷公藤甲素是治疗类风湿的主要有效成分,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使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低下的肾皮质功能恢复正常。风胜者配防风汤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寒胜者配乌头汤散寒止痛,祛风除湿。湿胜者配薏苡仁汤除湿通络。
我们运用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内治外治相结合,不仅能改善症状,而且还能改善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及体征,不失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具有进一步研究和临床使用的价值。
冷钰玲(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3)
李义(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3)
陈学农(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3)
潘清蓉(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3)
参考文献:
[1] 王伟明.间接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9,(6)∶5.
[2] 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18-219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