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养生,总在“恶补”后?

标签:
健康养生的智慧脾胃樊正伦杂谈 |
分类: 中医调理 |
“恶补”即“猛补”。一般人使用的是它的引申义——疯狂地补救。然而,这个词用在中医里面,实在太普遍不过了。春夏秋冬,食补药补,人人都在进补,一不留神,却走进“恶补”的怪圈。且慢,你的胃不是塞补品的锅炉.
养生不是滥用药物,过度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健康了,养生的呼声非常高。客观地说,这是一件好事。可是,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人开始过分讲究补品、保健品,对药补“痴心不改”,这反而成了个误区。
有的患者到我这里来,说他每天都特别不想吃饭。我于是问,“那你一天都吃了些什么呀?”我听到的答复无非就是他早上吃了什么药,中午吃了什么药,晚上吃了什么药,药名讲了一大堆……我顿时无语……胃里面都装了那么多药,人还能吃饭吗?人靠的是吃五谷杂粮的长大的,可不是靠吃药长大的!
事实上,这些患者虚弱的体质并没有因为如此“进补”而转好。对于无病也不虚的人,根本不需使用药物,他们的养生以非药物为主。而对于体质虚弱的人,才有可能需要服用保健品乃至药物,调理体内阴阳气血,这才叫药补。中药养生,重在补虚。
中药的“三分毒”在哪里
是药三分毒!这个“毒”在西药来说,是指它的化学成分对哪些组织器官的结构或功造成损害。比如说,阿司匹林。它的毒副作用轻则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胃肠道反应,重则有胃肠道溃疡、皮肤过敏、肝肾损害等。这些西药大多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说明书会很明确地告诉你所有可能的毒副作用。
因此,用药前,先要辨明虚损部位,熟悉药物的偏性,另一方面,要防范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病人是否“过矫”了。中医补益的名方中,补药之外,一定会合理运用少量的“泻药”。如六味地黄丸中用茯苓、泽泻,补中益气丸中追加陈皮、柴胡,都有预防补药过偏的作用。
合理药补,先问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