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义利观故事

(2009-07-03 15:37:27)
标签:

义利观

儒家

观点

杂谈

分类: 藕思絮语

    义利观是人们立世至为重要的准则,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体现出不同的人生智慧。儒家,是把义利观作为第一要义来阐述,今天仍对我们有启发。这里介绍三个小故事:

    1、子贡让而止善

    孔子的学生子贡非常富有,当时鲁国有法令,凡从诸侯各国赎回鲁人的,可以到官府报销。子贡赎回了鲁人但不愿去官府报销。孔子告诫说:“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即你只考虑自己有钱,不在乎那点钱,甚至为了表明自己品行高洁而不去报销,那其他赎人者去不去报销就很为难了,长此以往,就再没有人愿意去赎人,这对在外为奴的鲁人相当不利。

    2、子路受而劝德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孔武有力。一次从河中救出了一位落水者,其家人为了感谢子路,将家里最值钱的牛送给子路,子路坦然地接受了。孔子赞叹说:“鲁人必拯溺者矣”,即子路的义举并接受谢礼,让大家知道救人会得到报答,今后如有鲁人遇溺,大家必然抢着去救,无形中倡导了见义勇为的风气。

    感悟:儒家曾被误读为重义轻利,还被视为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落后观念遭受过批驳。其实,从上述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人生和社会复杂性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对义利有客观辩证的看待,为了大德和大善的盛行,对“让”和“受”都作出了非常恰当的评价。

    3、公孙仪嗜鱼而不受

    鲁国丞相公孙仪特别喜欢吃鱼,大家争相送鱼给他,但他坚辞不受。他第弟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我才不能接受别人送的鱼。因为,现在我当着丞相,自己完全有能力买鱼吃;如果吃了别人送的鱼,就要为别人办事,有可能因此丢官,丢了官不仅买不起鱼吃,也没人会送鱼给我,我就再也吃不上我喜欢的鱼了。所以,靠别人送鱼吃,不如自己买鱼吃。

    感悟:如此简单的道理,古人早已明白,为何今人总有不明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