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西母亲河

(2010-06-28 20:07:38)
标签:

杂谈


        辽西母亲河



    她从远古走来,

    辽西人民的母亲河,

    众说纷纭凌河源.



    大凌河,辽西第一大河。

    大凌河,哺育辽西人民的母亲河。

    大凌河,一座流动的丰碑。

    悠悠历史,沧桑巨变。大凌河伴随漫长的岁月,也曾经几度更改名称。

    据史料记载:大凌河,古称“渝水”,汉代改称“白狼水”(因白狼山得名,白狼为古人的“吉祥物”),并最早见诸史册。

    1400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其中就提到白狼水:“水出右北平白狼东南。”《隋书·地理志》:“营州辽西郡柳城(即今之朝阳)县下有白狼水。”唐朝名水为河,改“白狼水”为“白狼河”。辽代改称“白狼河”为“灵河”。金、元时代改“灵河”为“凌河”,也称“凌江”(《通济桥碑记》:“城东合龙山下有水曰凌江”)。“大凌河”名称从明代开始,以与“小凌河”相区别,一直至今。蒙古语称大凌河为“傲木楞”(大河之意)。《承德府志》、《朝阳县志》记载:“大凌河,在县治(朝阳)东境,由建昌县三台小营河之三源会东北流入县境60里至土默右翼境之木头城子,又130里经朝阳县南稍折而东南流,又180里至九关台门出朝阳境,入锦州府义州界,亦名灵河,即古白狼水也。”

    早年的大凌河,波涛汹涌,气势磅礴,风光旖旎,景象万千。有诗为证:

    西出狼山东凤山,

    凌河排奡出其间。

    山至长坂忽一折,

    波涛与坂共回环。

    忆昨雨涨犇如电,

    声同楚汉相攻战。

    今朝涨退水依然,

    恍似澄江静如练。

    ……

    此水由来为险阻,

    斯时久已庆安澜。

    ……


    这是《大凌河怀古》一文中的诗句,写的朝阳段大凌河雨前雨后的壮观景象。

   

    连绵春雨一朝晴,

    不觉凌河两岸平。

    波泛桃花流锦浪,

    洲横杨柳驼啼莺。

    板桥已没愁难渡,

    原野无妨正好耕。

    我欲秉槎聊一试,

    此间曾否接东瀛?


    这首田园诗——《凌河春涨》的诗作者,是清朝塔子沟厅理事通判哈达清格,即《塔子沟纪略》一书的作者。此书在辽西一带颇有影响。“塔子沟八景”中大凌河是其中一景。当年塔子沟厅幅员辽阔,广袤千里,今天的整个朝阳地区都在其管辖之内。

    辽西山区,内蒙古大漠与沿海松辽平原的结合部,东北通向关内的要道,素有“辽西走廊”之称。

人们不能不敬佩大自然造化的神奇。

    群峦叠嶂的奴鲁儿虎山山脉,形成了辽西北部的天然屏障。云烟蓊郁的松岭山脉形成了辽西南部的天然“帷幕”。两者均呈东北、西南走向,并驾齐驱于大凌河南北两岸。龙盘虎踞,呵护着世代的辽西儿女。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如果说松岭山脉和奴鲁儿虎山山脉孕育了大凌河,那么大凌河也在雕琢和美化奴鲁儿虎山和松岭山脉,山美水壮,相得益彰,形成一幅长长的秀美的山水画卷。连绵逶迤的崇山峻岭,为大凌河提供了无数的“多”字形和梳子状的大小支流。其中较大支流就有:蒿桑河、渗津河、大凌河西支、第二牤牛河(叶柏寿河)、老虎山河、凉水河、牤牛河、石佛河、细河等19条。而这些主要支流又均在大凌河之北侧。大凌河由主流与支流交织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庞大的水利网络。充沛的水量养育着世世代代的辽西儿女,滋润着十年九旱的贫瘠土地。

    大凌河,接纳百川之后,形成一股洪流,浩浩荡荡,穿山越谷,盘溪绕涧,千弯百曲,斗折蛇行,沿着一个巨大的“7”字形的河道,奔腾而下。流经河北、辽宁、内蒙古三省(),朝阳、锦州、葫芦岛三市,建昌、凌源、喀左、建平、朝阳、北票、义县、锦县(凌海市)8()进入辽河三角洲,最后投入蔚蓝色的渤海怀抱。

    正是:

    凌水如龙走蜿蜒,

    奔赴东海八百里。

    常言道:“树有根,水有源。”大凌河的源头在哪里?若干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释:“大凌河在辽宁省锦县东,源出凌源县西南之尾苏图山。本内蒙古科尔沁左翼牧地,蒙古语鄂木伦。古称白狼河。东南流经朝阳县城东,义县城北,又东南经县东大凌河城,又东南入海。长500余里,夏秋水盛,200里内可通帆船……”《辞海》作了这样权威性的注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北源出凌源县境努鲁儿虎山,南源出建昌县境黑山,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东汇合。东北流到北票县大板(金岭寺)附近,折向东南,经锦县入辽东湾。长397公里。”

    《承德府志》这样记载:“大凌河有三源,皆出建昌县地。”“一出县东南之土心塔(后称土金塔),北流经威逊图山东北,流经锡喇哈达图山,又北至二台小营。一出县西南之水泉子,东流至县治南。一出县北之三官营东南流至县治南,二源合而东流至三台小营,三源始会东北流入朝阳县境……”早年朝阳县出版的地理课本则写:“大凌河源出凌源县东北境内南宫营子,即俗称四灵宫,宫南有馒首山,山形似龟状,下有数泉,一大泉腾涌而出,即大凌河之来源。”

    1996年出版的《朝阳市志》写道:“凌源县以大凌河发源地而得名。”

    《凌源县志》(1995年出版)却没有写本县是大凌河的发源地。仅写“大凌河西支”,支流有三条,即驿马吐河、热水汤河、黄金带河。“大凌河西支,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郑杖子乡南塔子山余脉……”新近出版的《朝阳市地名图》凌源县境内的河流中确实标有淡蓝色“大凌河西支”字样。19927月出版的(建昌县志》里写道:“大凌河亦名灵河,古名白狼水,蒙古语“傲木楞河”,为辽西第一大河。发源于县内要路沟乡吴坤杖子村水泉屯。河源高程为853.9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520″,北纬40°3320″。由西南向东北流向,沿土金塔、张家湾、后狮子沟、三湾子……转向西北流,又沿沈家洼子、扎兰营子,入喀左县境。大凌河在县内流经15个乡镇,146个行政村,流长60.3公里,最大洪水流量1600秒立方米,流域面积1199.3平方公里……”

    明代的《徐霞客游记》曾鼓荡起多少人胸中的风帆,大凌河的神秘色彩和诱人的魅力,驱使两位“文化人”做了一回当代“朝阳徐霞客”,在辽西被传为佳话。

    一位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一中地理教师,名叫王赤星,他在花甲之年利用三个暑假自费徒步考察大凌河上游。离休后又沿大凌河中、下游,对古白狼水注入辽水问题进行考证。


    1999年仲夏,作者专程访问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

    王赤星,今年七十有六,清癯的四方脸,一头密实的灰白头发,衣着整洁,一派学者风度。他的记忆力很好,只是腿脚不够灵便。他早年毕业于大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在这所学校担任地理教师,一直到离休。

    谈起考察大凌河源头,他兴致很浓。

    那是20世纪50年代,省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乡土教材,他被分在河流组。那时王赤星头脑中对大小凌河的源头走向还是一片空白。有一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关于大凌河的源头问题,曾引发了凌源、建昌、喀左籍的学生们的一番大争论。喀左籍的学生说:大凌河就在喀左大城子附近流过,凌河源头自然在喀左。凌源籍的学生说:凌源,凌源,凌河的源头嘛!若不然为啥叫凌源呢?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问题。建昌籍的学生则不同意:你们说得都不对,大凌河源头在我们建昌县境内,肯定无疑。学生们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找到地理教师王赤星讨个明白。但王老师因为对这个问题没有调查因而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这个问题没有结论,学生们还是争论不休。这时王老师默默地想,大凌河是辽西人的母亲河,作为一个辽西人,尤其是一个地理老师,应当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案。他决心有朝一日利用暑假实地考察一番。

    有了这个念头之后,他趁暇到大城子附近的小河湾,登山观看大凌河的走向。他还仔细地阅览建国以来的中学地理课本和教学大挂图,发现省乡土教材(地理)和当时的所有中国地图和辽宁省地图皆把大凌河的名称注记到凌源县来向的支流上,而来自建昌方面的大凌河主干流地图上竟无任何标志,这样宫山嘴水库就成了无源之水。难道大凌河的发源地还会被弄错吗?

    1982年,王老师60岁。暑假期间,他带上一张地图,一只行军壶,脚穿一双黄胶鞋,登上考察大凌河源头的艰难历程。炎炎烈日,忽风阵雨。他从喀左县城出发来到建昌,沿着宫山嘴、喇嘛洞、碱厂、魏家岭一线来到要路沟乡。要路沟是赤峰通向河北省青龙至冷口的唯一要道和必经之路,并因此得名。要路沟境内,高山耸峙,有:羊山洞、平台子梁、陈家岭、簸箕山、马屁梁等10座,海拔低者658米,高者达1022.4米。

    要路沟乡,地势中间高,两边低,东西分水。那一年大旱,地下水下降,河水断流。要路沟乡吴坤杖子村水泉屯,那个昔日广为流传的喷泉,已经是不大的死水一潭,水呈黑色,周边长些青草。

    王老师在这一带考察了三天,沿途走了几个来回,又同当地年纪大的人进行座谈。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为他提供了不少口碑资料。

    从水泉下行约5公里,便是张家湾,即《承德府志》中说的那个土金塔,方见到一线明水细流。

    第一次考察,总共20多天,进展顺利,收获颇丰。

    第二年暑假,王老师开始对大凌河西支进行考察。凌源人听说他是来考察大凌河源头的,都觉得有些可笑。一位记者以嘲笑的口吻说:“这是一个不值得研究的问题。”泼了一瓢冷水。王赤星无怨无悔,他的足迹遍及凌源,内蒙古宁城的山头,河北的平泉、青龙,步行550公里。他一边考察河流一边还采集矿石、化石标本。在凌源小城子的大新房西梁。竟奇迹般地采集到一块长60厘米、宽30厘米上有百余条狼鳍鱼化石。

    离休后,王老师又风尘仆仆沿大凌河中下游三角洲进行考察,途经朝阳、义县、北镇、阜新、锦州、锦县、盘山等10余个县市,历时58天,行程1600公里,其中步行近1000公里。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忍受了天气炎热,蚊虫叮咬,歹人劫路和防备茫茫芦苇荡中母狼的袭击等艰辛,记下5万余字的笔记,绘制了40余幅草图,采集了30余种标本。此次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古大凌河入辽河的故道。

    为了求得大凌河正源的正确结论,他还参照了《中国地理教科图》、《中学适用中国地图》、《中国文化地理》(台湾陈正祥教授著)、《中国地理图》、《辽海丛书》锦州市新《地理志》、旧《义县县志》等历史资料,仔细地进行考证。凡建国前出版的包括建国初期出版的地图皆标明大凌河源头在建昌。

    经过三次考察,他依据地理学确定河流正源的一般原则:河长、水量大、地质地貌发育先后及历史沿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肯定大凌河正源在今建昌要路沟一说。纠正了一个沿用三四十年的历史性错误。

    一份油印《大凌河上游考察报告》面世。

    北国,美丽的牡丹江市。

    东三省第四届地理学会在这里召开。王老师的那份带着墨香的“考察报告”和他在小组、大会上的发言,引起了轰动。地理学会将这一考察研究成果直接报国家地图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

不久,王老师接到两个出版社的来信,赞成王老师的观点,并表示“在今后出版新编地图照此标记”。同时,通知辽宁教育学院在乡土教材中,将大凌河源头改在建昌县的要路沟。

    王老师的“考察报告”被评为东北三省地理学会的优秀论文。他被吸收为朝阳市地理学会理事、辽宁省和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另一位“朝阳徐霞客”名叫张万连,朝阳日报社记者。1986年他曾骑自行车考察过小凌河。19907月骑自行车开始考察大凌河,历时两载,途经河北、辽宁、内蒙古十几个县(),总行程4000余公里。

    张万连曾两次乘“运-12”飞机俯视大凌河的源头到大凌河的入海口,并写出一本近20万字的《大凌河纪行》。此书采用了传统游记的散文体,叙写了大凌河流域的山川形色、风土人情、历史传说……集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引人入胜。正如朝阳市一位领导同志的评价: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和爱国主义教材。

    1999年仲夏,作者慕名专程到建昌县要路沟乡水泉屯实地考察大凌河主源。在建昌县政协主席蔡振鹏的热情帮助下,曾担任过要路沟乡党委书记,现任县委副书记谷长江同志就水泉沟概况作了介绍。县委陈雷秘书陪同我们一道奔向50公里外的要路沟。风度翩翩的乡党委书记潘文新同志(要路沟邻近的头道营子人)引路,我们来到西南3公里处的吴坤杖子村水泉屯。

    水泉屯有百来户人家。

    屯中几株大树下,有一个不大的水泉,这就是大凌河的主源。泉水呈黑色,浮着一层枯枝败草。一旁停放一辆大车,上面坐着几个人在歇晌,还有几个孩子在一旁玩耍。

    原吴坤杖子村党支部书记,现任乡司法助理的李士有指着水泉说:早年这个泉哗哗流水,夏季发大水,一些大鲶鱼都被呛出来。他小时,一到冬季水泉以下的地里隆起很长一道一米多的冈子直到第二年“立夏”才消下去。

    脸色黑红的沈继贤老汉,今年64岁,据他讲,原先此处有三个大泉,喷出的水有几尺高,形成一道河流。每当汛期发水免不了冲淹下游的田地。有一年南宫营子王府派来很多喇嘛到泉边搭棚念经。一天夜里喇嘛们偷偷地用棉花缠石条把泉眼堵死,还把从北宫营子买来的大锅紧紧扣上,从那以后,水泉的水不见了,潜入地下……“你小时看见过喷泉的水了吗?”我们问道。“不用说我小时没看见过,就是我爹、我爷爷也没看见过。”老汉回答。看来还是当地人一代传一代的传说。

    到实地看到的大凌河源头,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浪漫:高山峻岭间闪山瀑布般的泉水,奔腾而下,或者沸腾般山水,从地上喷涌,随而由涓涓细流变成滔滔大河……大凌河的源头,竟是如此普通无奇。她默默地在地下潜流8公里到了张家湾子之后才时断时续地露出细水,到了宫山嘴水库,则是碧波浩淼,如江似湖。夏秋季节,大凌河则是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另一番景象。

    从水泉回到建昌路上,方悟出一个道理:来时,步步登高,回时一路下坡。一上一下坡降相差200多米。如果从大凌河源头到她的入海口该相差数百米了。之所以觉得水泉附近山不高,水不奇,实在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至于凌源名称的由来,历史上凌源、建昌原属一个县,其间有分有合。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现今凌源县城属右北平郡平刚县。到了汉代,右北平郡移至平刚,平刚成为郡、县两治所在。明末清初为喀喇沁左翼旗地。乾隆三年(公元1738)设塔子沟厅,隶属承德府。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改塔子沟厅为建昌县,隶属承德府。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属朝阳府。

    辛亥革命后,民国三年(1914)523日,内务部下令统一全国行政区划名称,实行省、县制,取消清朝制,在承德设热河省。因建昌县与江西省建昌府重名,改为塔沟县,而且县印已颁。当地士绅们认为塔沟之名不雅,要求更改县名,这年8月称凌源县。这可从凌源县知事复省民政厅一份呈文中得到了证实:“民国三年春,奉省令准部咨以江西省有建昌府,故改塔沟县以免雷同。此时县知事孙廷弼以大凌河源出要路沟土金塔,谨授沁源,洮源之例,呈请转咨,准改凌源县,此定名之理由也。”文中提到的洮源,隋置,故址在今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西南,南临洮河。

    沁源,汉时谷远县,后魏置沁源县,今山西长治市,临近沁河。

    可见,早年的当政者,亦早已确认大凌河源头在建昌县的要路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