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蒙古族伟大学者、民俗学家——罗布桑却丹
http://s10/middle/59c112d5h7397aa7f5c19&690
凌源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群山环抱之中有一条河,泉水如汤,故名热水汤河。
热水汤河,古称神水,蒙古语“阿拉善河”,是大凌河西支三大主要支流之一的源头。
热水汤的山,虽算不上嵬巍险峻,但却钟灵毓秀;热水汤的水虽说不上浩荡,但亦清泉常流。相传,早年有七十二泉,“疗病如药”,270多年前出版的《塔子沟纪略》记载“尚有泉眼六处”。
光绪元年(1875年)这片青山苍翠,热水奔涌的风水宝地诞生了一位蒙古族伟大学者、民俗学家、民族学家罗布桑却丹。他的蒙古名巴彦陶格涛,汉名白云峰,罗布桑却丹是后来的藏名。在兄弟中他排行老三,从小当过喇嘛,当地人又称他“白三喇嘛”。
罗布桑却丹出身寒微。幼时读过私塾,受过启蒙教育。年少时受雇于热水汤温泉,当过看门人。他勤奋好学,聪敏过人。一有工夫,便到附近的“汇善寺”下院学经诵典。17岁时,喀喇沁左旗扎萨克委任他为“苏木章京”(文职,相当于村长)。20岁派往哲里木盟各旗负责“调查本族人到外旗居住的男丁入册之公事”,历时三载。他从此接触社会,了解蒙古族风俗人情。从社会的最底层透视蒙古王公和诺彦(官员、官僚)们的腐败,认清了蒙古族濒临“衰亡边缘”的根本原因。热血青年要立志改革社会,兴利除弊。他毅然辞官,落发徒步,赴藏当
喇嘛。走到北京时,钱粮罄尽,只好留居雍和宫,这样一来倒给他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他拜了几位高师,学习研究各民族宗教经典,刻苦学习蒙、汉、臧、满四种语言文字。
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烧杀奸掠无恶不作。日本军占领了北京的顺天府,距雍和宫很近。在混乱中罗布桑却丹挺身而出,和几位喇嘛商议,由他带领旺布巴拉丹找日本军官高桥、川岛和俄国军官可亚夫,要求他们保护雍和宫。此间,罗布桑却丹也为市民做了一些好事。
1902年仲冬,在蒙古六部的福兴尚书的当亭考选“古西”(喇嘛学位名称之一,专门从事佛经翻译工作),罗布桑却丹考取了四种语言文字的“古西”。日俄战争期间(1903—1904年),罗布桑却丹到了“木古攥”(沈阳)、昌图、八虎门等处,穿过双方交战区,为蒙古族寺庙和喇嘛而奔波……1906年北京文部请他去满蒙高等学堂任蒙文教师。罗布桑却丹极力主张兴办教育,他认为教育必有益于蒙古民族。所以,他利用蒙古王公集聚北京为蒙古诺彦做翻译时,呼吁办民族教育。可是,这些诺彦们根本不懂教育,存有疑虑甚至反对,罗布桑却丹感到不解和失望。1907年,罗布桑却丹第一次东渡日本,应聘于东京外国语学堂任教。1911年回国,从事翻译工作。他再次提出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主张,但因蒙古王公和当权者们态度冷漠而再次落空。1912年8月,他第二次东渡日本,受聘于京都板原寺佛学院任教,1914年8月回国,从北京迁居奉天(沈阳)。他胸中燃烧的改革之火不灭,不仅提出发展民族教育,而且同时提出发展民族经济,按照蒙古族习俗结合蒙古人的经济生活,用新的方法发展畜牧业的一系列的新思路。提交到奉天巡按史和哲里木盟的头领后,他们口头表示赞同,但遇到汉族官员的反对,甚至被怀疑是日本人的“阴谋”。
罗布桑却丹报国无门,心灰意冷,经人介绍到南满铁路的一个事务部门“做有关蒙文的工作”谋生。在此期间,他发愤著书,伏案四年,于1918年写下了《蒙古风俗鉴》。该书底稿收藏于大连图书馆。63年后的198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由哈·丹碧扎拉桑批注的《蒙古风俗鉴》蒙文版面世。1988年朝阳蒙语办赵景阳先生译成汉文,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
http://s15/middle/59c112d5h83ec8b08a44e&690
《蒙古风俗鉴》全书共10卷、58章,20多万字,译成汉文12.3万字。该书被称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从蒙古族的起源,到房屋、衣服、器皿和风俗习惯;从婚丧嫁娶、家庭教育、宗教信仰,到生产生活,口头文学、礼节、禁忌以至牲畜的放牧……集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法律之大成,成为研究蒙古学的宝贵文献。它的出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瞩目。有德、日、匈、俄、美、蒙等20多个国家的一些学者从事对《蒙古风俗鉴》及其作者的研究,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蒙古风俗鉴》,蕴含着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统一的哲学观点。他在书中写道:“宇宙变化之道,日落则星出”,“世上任何事物不成对则不成”,“政局安定则和平”。“和平和幸福达到极点就要生乱;而乱世达到极点则又回到和平与安宁的状态。”“贫与富,非永恒。”“西边有失,东边有得。”“欢笑和悲泣两样,心是一个。”“来的路和去的路其终点是一个。”……这些哲学思想,在当时,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
http://s3/middle/59c112d5h83ec8a054772&690
据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录》中记载,蒙古食谱中最为贵重的膳食是整牛
罗布桑却丹虽然身为喇嘛,但对喇嘛教却持彻底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喇嘛教给蒙古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是蒙古族衰败的根本原因。他的论点是:世上的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长大后学会一种对人类有益的本事去谋生。而喇嘛教的教义,认为世界之事一切皆空,念经修善为来世着想,明明活着却老想死后的事,这个害处非轻。他痛心疾首地呐喊:“蒙古人是如梦似的生着,如醉似的活着,人人都向往成佛,对于别的什么读书的好处等均不相信,而且也听不进去,理解不了……喇嘛教的发生和发展,把蒙古人的聪明智慧推回到几万年前去了,把人们引导到灵魂离开肉体的道路上去了。”“……灭亡蒙古民族的乃是喇嘛们。”“蒙古人啊!喇嘛们啊,到了这个地步岂不可怜!”
有人考证,罗布桑却丹1928年卒于沈阳,享年53岁。
http://s2/middle/59c112d5h83ec8a60da91&690
罗布桑却丹的出生地,如今已开发成为辽西温泉疗养胜地。朝阳市职工疗养院,部队601疗养院,凌源县粮食系统疗养院,当地农村疗养院……林林总总。在朝阳市职工疗养院楼后,罗布桑却丹故居——3间平房依在。据说原有正房5间,东厢5间,西厢7间。门前一口老井,立一混凝土碑,上面用蒙汉两种文字写着:
罗布桑却丹故居
凌源县人民政府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一日立
居住在罗布桑却丹故居的是71岁的李玉翠老人和她的子孙们。她是罗布桑却丹的叔伯孙子媳妇。汉族人,18岁嫁到白家,虽说没有什么文化,但仍属大家闺秀。她娘家距此南几公里的“无白丁”,屯中曾出过两个秀才。这屯名无疑是从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演绎而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村屯名也属于文化范畴。老人记忆力很好,嫁到白家后和奶婆婆一起过了15年,向奶婆婆学蒙语,学习蒙族风俗习惯,也从她那里听到一些三爷公的故事。有一年,她见过三爷公的一张照片,大高个,长得很帅,旁边是一位日本女人,手捧一束鲜花,头髻是扇子形。三爷公,有三子一女。他的后辈从日本来过信,名字叫什么“郎”的。三爷公看汤池子时,上方交给他一条蟒鞭,她曾见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