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2021-02-11 15:30:30)
分类: 小资料
                          诗境何人到 禅心又过诗
                                            ——刘家魁老师和他的《自然之诗》

                                                                                     仲素梅

                                         
       我喜欢把爱读的几本书放在案头随手可取的地方,读完再换。唯有一本诗集,从未被换过,因为它实在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每次读它,都像在看一朵花开;每一次花开,都有不同的精彩;读了近十年,也依然如第一次一样,感动于那些美好的诗句和诗人的悲悯情怀。那便是刘家魁老师的《自然之诗》。诗集只有“佛门内外”“山水之间”“人生咏叹”三辑,分别诠释了“慈悲”“美”“爱”三个主题,被作者称之为“天堂郊区”,用以“安顿日夜虚悬、没有着落的心魂”。
       刘家魁老师的诗集很多,有的雄浑磅礴,有的深沉凝重,有的悲凉凄怆。若论化境和禅意,则非《自然之诗》莫属,那是一部超乎生命本身的悲悯诗作。作者本人应该也格外偏爱这本集子,说它“更接近诗人、诗歌的终极理想”“放进去了些许心、魂”。我想,正是由于它是“心和魂”的心灵之作,更多对自然万物和自我内心的观照,才如此撼动人心,这也是诗歌乃至文学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地。

                                         
鸟儿一开口
说出的就是乐音
花儿一开口
说出的就是芬芳

树没有嘴
树用所有的绿叶
为它们鼓掌
——《自然之诗》

       这首小诗只有短短40个字,可说字字含香。小令般空灵隽永的诗句,如同峭壁上开着的朵朵小花,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鸟儿、花儿、树叶构成的奇妙意象,梵音偈语般,昭示着关于自然、生命、爱的奥秘。它的名字被用作整个诗集的名字,这段文字也被引为“山水之间”的题记,也足见这首诗在作者心中的分量。诗有诗眼,那它,该算得上是这本集子的“眼”吧。所以,尽管是诗集的第二辑,我却想首先来分享它。
       很多时候,一道温柔的目光会比声嘶力竭的呐喊更加摄人心魄。正如清代性灵诗人赵翼《瓯北诗话》诗评:“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自然之诗》就是这样温柔而有力地抓住了我。每次读它,都感觉心净透亮,阳光明媚,好像置身于微风轻拂的田野林间,和所有的生命心意相通。
       以这首诗为引领,这个以美为主题的篇章,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花朵有思想,动物有灵性,一草一木无不含情。每天都是被花开的声音叫醒,那些彩色的、芬芳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趁着春天,“赶紧借两片最美的花瓣/做我的翅膀/从这一山,飞向那一山/从这一丛,飞向那一丛”(《花开的声音》);“被露水洗过的夏夜/湿淋淋的/竹叶上,柳梢上/都在滴着月光”,而那些青色的、清凉的月光,“每一滴/都落在我的心弦上”(《夏夜》);“夜尽了,月亮临走时/把剩下的光/浓缩成一树树山里红洁白的花朵/盛开在我的窗前/每一朵花蕊中/都含着一颗露珠/每一颗露珠里/都藏着一颗太阳”(《馈赠》)……
       即便是枯干的花朵,也是那么美:“枯干的牵牛花/斜挂在篱笆上”,每当寒风吹过,“都会发出簌簌的微响/仿佛梦呓的回声/纠缠着青春时光”。哪怕结不出果实,也要努力绽放,因为,绽放就是自己的初心,努力的过程,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就像大海的浪花一样,“每一秒/都有千万朵梦幻/在盛开怒放”“每一朵/都叹息着/凋落在自己怀里”“从古至今/竟不曾/结出过一枚果实”,然而,“大海依然激情澎湃/浪花依然怒放不止”(《海浪花》)。
       柏拉图认为,审美就是对美本身的一种凝神观照。诗人在对自然万物的凝视中,用细腻到极致的情感、精美到极致的笔触,不惜笔墨地铺陈着大自然的美好底色,月光、晨雾、春雨,青藤、落叶、花朵,池蛙、飞鸟、游鱼……世之万物无一不在这个底色中尽情舒展着生命的姿态。那些美得不像话的事物,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慷慨的馈赠;而这些美得不像话的诗句,却是诗人给予读者最诚挚的馈赠。

                                     
佛微闭双目
没有答应
也没有拒绝
无声便是有声
绝望便是希望
——《寻佛》

       人们有多想知道自己的前生来世,有多想叩问生命的意义,就看看庙堂前朝拜的众多男女,看看神龛下顶礼的无数信徒。人们焦灼、困惑、疑虑、渴望,匍匐在自己的神佛面前祈求渡引。连枭雄曹操都发出了“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灵魂之问,更何况普通人。
       在“佛门内外”,诗人用悲悯的目光,遍看苦海中挣扎的生灵,对亲人、对他人,包括老僧、沙弥、老姐,对山水、植物,甚至鸟雀,甚至瓢虫……无不给予深深的同情和悲悯。而人在深重的苦难里沉浮、跌宕,“两只渴望之眼/一朵如豆烛光/于深夜/于幽暗的洞窟/寻沙漠向导/觅苦海慈航”(《寻佛》);然而,“大雾弥漫/群山模糊/更加模糊的/是山中的庙宇、树木、僧人”(《大雾》)人们的精神出路到底在哪里?“也许也许/真正的大空寂大荒芜/不是这里/而是人心”“只有去年的向日葵们/还在寺院一角/用最虔诚的姿势站着/站成一具具木乃伊/躯体虽在/但灵魂已不知去向”(《磨盘山万德寺》);“抱香而死/抱梦而死/死了也保持着生前的姿态/绝不把头垂下/干枯的花瓣/紧紧拥护着花蕊/花蕊里藏着蝴蝶的影子?/藏着没有来得及说出的情话?”(《枯菊》)
接着,诗人引导人们观照自我,从心出发,发现最真实、最纯粹的内心,“直到把心儿/修炼成一颗露珠/圆润,晶莹/看似渺小/却包容大千……”(《打坐修禅》);静下心来,清扫“佛门外的落叶/青春、爱情的灰烬/理想、梦幻的灰烬”,就会看到“金黄的落叶上/仍残留着/一丝丝春绿/一缕缕绯红”(《扫叶》);你也可以像大自然中的野花一样,纯粹地“敞开心扉/向世界布施清芬”(《梵音》)。
       文字的张力,智性的高度,极致的美,意境和哲思的交织,现实和精神之间的碰撞和对话,抚慰苦苦追问的生灵,哪怕人类的缺点、过错、惰性,也给予低调而又温柔的谅解。犹如“一支横笛/横在天与地之间/横在过去和未来之间”“音符明亮、响亮/和颗颗晚露汇合/溶进出山的溪水/去滋润龟裂的土地/去滋润龟裂的人心”。
      非洲之父史怀哲说过:当悲悯之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这种将人类、众生以及自然万物紧紧联在一起的悲悯情怀,已融入了诗人的血液之中,向世人传递着诗人始终坚守的普世价值观。天地广阔,静水流深,只要你懂了,哪怕你是一个字不识的70岁老妇,也会了然世上所有的经书。

                             
我的心血,我的泪水
一滴也不舍得浪费
我读过古今中外的伟大诗篇
它们全都是用血泪写成
——《那些真正的诗》

       用血泪写成的,才是真正的诗。艾青说,我为什么常常眼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这一辑里,诗人把自己的一腔深爱,尽付与诗神缪斯,正是源于他对世界、对人类、对世上万物的这份深沉的爱。他深情讴歌母爱、讴歌对祖国深沉到忧伤的热爱,他关注底层民众生活,建筑小工、快递小哥、盲人乞丐,穷孩子的欢笑,都是他笔下讴歌的对象……这个篇章,其实就是诗人自己的心理历程、喜怒哀乐的呈现。
       他有时是小草,“风也风我/雨也雨我/泥土母亲/从未另眼看待过我/不论我是青是黄是高是矮/总是深深地怀抱着我”(《小草歌》);有时是杜鹃,“杜鹃不是在为糟糕的社会啼血/杜鹃呼喊的是老去的春天”(《杜鹃》);有时是桃核上深刻的皱纹,“只有我知道/桃核上,为什么/有着如此深刻的皱纹/一点点老去的/不是青春和爱情啊/而是希望!而是梦幻”(《桃花,桃花》)。
       他无比孤独,和虚构的朋友喝酒,和自己的影子纠缠,和蜗牛一样,不知道哪里是故乡,“枯坐斗室/望着窗外/只是望着而已/没有任何期待……春天已经来了/我却没有任何期待”(《枯坐》);“一个人/沙漠中的/一个人/人海中的/一个人/长路上的/一个人/斗室中的/一个人/镜子里的/一个人/双人床上的/一个人”(《一个人》)。
       他总是充满希望,哪怕在黑暗中。“黑得不能再黑时/太阳就要升起来了/它正在积聚着新的能量/准备着更加辉煌的复出”(《在黑暗中》);“每一只灯笼里/都保存着千百粒火种/春风一吹/就会点燃一切”(《冬至》)。
       他说,人到中年,只读自然。“读敞开心扉的山花/读放弃语言的蝴蝶/读拒绝人世间所有道路的树木/读滴着口血呼喊爱情的杜鹃/它们才是大师啊/哪一部伟大的著作胜得过一阵轻风”(《人到中年》)。
       他苛刻地让自己符合苛刻的缪斯女神的标准。“必须是自然的赤子,必须弃绝功利之心,必须具有悲悯情怀,必须是真理的捍卫者,必须是爱和美的代言人……”(《那些真正的诗》)。
       他描述了世上最美好的理想生活,“草虫催眠,林鸟唤醒,山溪如梦话,日夜不停”“万籁争鸣,独少人声,左邻红松,右舍白桦,友好相处,谁主谁宾”“蝶去不送,蜂来不迎,唯有明月路过时,舍不得放行”“燕子筑巢梁上,山花开进窗里,最无赖的是小鹿,常把我的青菜当作野苹”“清泉洗脸,清风拭汗,夜晚无事,听着滴露,清点繁星”(《天堂郊区》)。
       莫言说过:“一个作家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我觉得这几乎就是对刘家魁老师最精当的评价。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诗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不仅是对字句精工苦心孤诣的追求,更多的是他对众生之苦的同情和悲悯。我相信在诗里,刘家魁老师找到了安放心灵的地方。

                                     
       作为一名“资深”文学爱好者,我也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诗,名家的诗集也拥有不少。可是,高远的星空再迷人,也不如身畔的灯塔更能给人切实的指引。在我有限的文学体验中,刘家魁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灯塔般的存在,于我而言,不仅仅是文学的向导,更是处世的标杆;既有穿透夜空的亮度,又有触手可及的温度。
       我一直很庆幸二十多年前的那次莽撞的投稿。听说新建宿迁市为了填补文学空白,特聘一位著名诗人来宿担纲,创办纯文学刊物《楚苑》,我便随手寄了一篇稿子过去。没想到,稿子被采用了;更没想到的是,竟然接到了参加市文联主办的笔会通知,组织者之一就是《楚苑》主编、著名诗人刘家魁。
       传说中的著名诗人没有想象中的恃才傲物和倜傥不羁,而是朴实温厚得像个邻家大叔。一件深灰呢外套,一口好听的东北普通话,语速缓慢沉稳,让人莫名心安。只是,他太瘦了,像郑板桥的竹,“冗繁削尽留清瘦”;而且,“早生华发”,一头浓密的花白头发,恰可诠释孟郊的“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正走神间,忽听刘老师温和的声音在点我的名。他问我,别人投稿都会在稿件里给编辑写几句客套话,你怎么连只言片语都没有呢?我一时语塞脸红,顿感自己欠缺。许是见我尴尬,刘老师哈哈一笑,转对大家说:其实,我们编辑看的就是文章;而作者,只需要凭文章说话。这一番话,既提点了我,又鼓励了我,同时给我解了围。
       这一提点就是二十多年。我写心情小散文,刘老师让我沉下去,往深处写,从小我中写出大我,从个体情感体验中提炼普遍意义;一段时期,我热衷游记散文,刘老师说,游记散文,所写必是你眼里所见之景,你心中所生感悟,“我手写我心”,否则,就成了旅游指南;我担任沭阳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期间,刘老师指导我组织文学活动,承办了市文联的“看沭阳•写交警”采风活动;我创办《沭阳校外教育报》,请他担任顾问,刘老师爽快应允,并义务讲座;他听说我和我先生都喜欢文学,给我们开设“文学夫妻店”专栏,鼓励我们写作……不知什么时候,我对刘家魁老师的称呼从“刘主编”变成了“刘老师”的。尽管他一再说,不要叫我老师,我们只是朋友。但是我,不仅我,我们宿迁的众多文学爱好者,都发自内心的把他尊为老师,在他的旗下,宿迁的文学队伍呼啦啦就起来了,二十年余年下来,已经蔚为壮观。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唐代诗人刘商这句诗,也是我在读《自然之诗》时的真实感觉。禅是什么?禅是一枝花。一句诗。一本书。一个人。无论是刘家魁老师,还是他的诗,其饱含悲悯禅心的深情让他们拥有自成一体的大千世界,不同的人会读出了不同的风景。所以我说,它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2020、11、24
                                                                       原载《江苏作家》2020年第6期
                                                        * 作者为宿迁散文家,宿迁市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骆马湖文学报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