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荫
(2022-08-07 11:23:20)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地理知识积累 |
蔡方荫(1901.4.27-1963.12.13),土木建筑结构专家。江西南昌人。
[2]
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常用一般刚构分析方面的各种“力矩一次分配法”,并提出了更简化实用的方法,同时提出了计算变截面梁、柱的“Io/I图矩面积法”来计算各挠曲常数。在对横梁为桁架的刚构方面,采取了简便而切合实用的“柱顶力矩作用”和“桁架跨变影响”两项准则,简化地按一般刚构分析方法进行计算,能获得与“最小功法”和“冗力法”同样精确的结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个人经历 播报
1920年,蔡方荫考入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 [1]
1925年,蔡方荫毕业于清华学堂;同年,公费留学美国,在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学习研究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
[1]
1928年,蔡方荫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并成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通讯会员。
[1]
1953年,蔡方荫创造性地将"混凝土"简化成一个新的汉字:"砼",得到广泛应用。
[3]
1955年,蔡方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
1957年,蔡方荫加入九三学社。 [1]
主要成就 播报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常用一般刚构分析方面的各种“力矩一次分配法”,并提出了更简化实用的方法,同时提出了计算变截面梁、柱的“Io/I图矩面积法”来计算各挠曲常数。在对横梁为桁架的刚构方面,采取了简便而切合实用的“柱顶力矩作用”和“桁架跨变影响”两项准则,简化地按一般刚构分析方法进行计算,能获得与“最小功法”和“冗力法”同样精确的结果。
[2]
承担项目&成果奖励
蔡方荫曾参加制定和审定许多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方案工作,并主持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重型厂房设计工作。
[1]
论文著作&授权专利
1946年,蔡方荫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结构力学教科书——《普通结构学》(上、中、下三册)。还发表了《钣梁之理论与分析》、《装配或楔形杆铰接框架》等专著和论文40余篇。《变截面刚构分析》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自然科学三等奖。
[1]
社会任职 播报
1928—1930年,蔡方荫在美国纽约某联合设计事务所任结构设计师。 [1]
1930年,蔡方荫回国,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并兼从事工程设计。 [1]
1930—1931年,蔡方荫在东北大学任教授。 [1]
1931—1939年,蔡方荫在清华大学任教授。 [1]
1938—1940年,蔡方荫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土木系主任。 [1]
1940—1949年,蔡方荫任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土木系主任。 [1]
1949—1951年,蔡方荫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委员会委员、南昌大学工学院院长等职。
[1]
1951—1953年,蔡方荫在重工业部兵工局任总工程师。 [1]
1953—1956年,蔡方荫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任职。 [1]
1956—1963年,任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土木工程学报》主编、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
后一篇:石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