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微专题:海冰2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地理学法指导 |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斑海豹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栖息在辽东湾一带,栖息的环境主要是海水、河水、浮冰、泥沙滩、岩礁和沼泽地等。斑海豹生性胆小机警,幼兽皮毛名贵。每年1~3月繁殖,产崽在浮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上,以各类鱼虾为食。近年来,我国斑海豹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下图为辽东湾斑海豹分布示意图。
(1)分析辽东湾冬季易结冰的原因。(2)分析斑海豹栖息于辽东湾的主要自然条件。(3)指出斑海豹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提出保护斑海豹的措施。解析:第(1)题,主要从气温、地形、海水性质等方面分析辽东湾冬季易结冰的原因。海水易结冰的主要原因是气温低,气温低与纬度位置有关,另外,冬季的大风、寒潮天气也加剧了寒冷程度。从示意图可以看出辽东湾较封闭,这会使水体流动性较差。根据示意图判断,沿岸有大河注入,使海水盐度降低,利于结冰。第(2)题,本题可结合材料“栖息的环境主要是海水、河水、浮冰、泥沙滩、岩礁和沼泽地等”进行分析。结合示意图可知,北侧有辽河入海,沿海地带多浅滩和沼泽,为斑海豹提供了栖息地。根据材料“以各类鱼虾为食”分析,沿海河流入海可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鱼虾提供了饵料,便于斑海豹觅食。根据材料可知,斑海豹产崽在浮冰上,而辽东湾易结冰,海上多浮冰。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幼兽皮毛名贵”可判断,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可能会对斑海豹进行过度捕杀;根据示意图中产崽区与密集区的分布判断,入海河流的污染会使浅海区生态环境改变、鱼虾减少,从而影响到斑海豹的生存等。措施则主要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宣传等方面说明。答案:(1)纬度较高,获得的光热较少,冬季气温较低;有河流注入,海水盐度较低;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该地区冬季常有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和寒潮天气。(2)栖息条件:辽东湾北侧有辽河入海,沿海多浅滩、沼泽等,是优良的斑海豹栖息地。食物条件:沿海有河流注入,形成咸淡水混合区,给海洋生物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多鱼虾,便于斑海豹觅食。繁殖条件:纬度较高,易结冰,浮冰较多,有利于斑海豹繁育。(3)原因:幼兽皮毛名贵,人类过度捕杀;水体污染,生存环境变化;鱼虾等食物减少,影响斑海豹生存等。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加强宣传等。15.[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芦苇多生长于浅水地区,具有通气组织,能净化水质,同时为湿地提供丰富的有机物。位于辽东湾北岸的辽河三角洲分布有广阔的芦苇集中生长区,该地区于1988年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斑海豹,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鱼类为主要食物。每年12月进入渤海辽东湾,1~2月在厚厚的浮冰上产崽,3~4月进行育肥,5月逐渐游回西北太平洋北部地区。斑海豹繁殖时期,需要洁净且安静的环境,充足的食物。辽东湾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斑海豹最理想的“产房”和栖息地。下图示意辽东湾附近海底地形(单位:米)。
(1)分析辽东湾水质较好的原因。(6分)(2)辽东湾冬季海冰厚度大,试简析其成因。(6分)(3)说明辽东湾斑海豹食物充足的原因。(4分)(4)试简述辽东湾成为斑海豹最理想“产房”和栖息地的理由。(8分)解析:(1)从芦苇能净化水质,湿地、政策对水质的影响方面分析。(2)从影响结冰的因素,结合材料信息分析。(3)由材料可知,斑海豹的主要食物为鱼类,所以本题实质是分析辽东湾鱼类丰富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即可。(4)由“在厚厚的浮冰上产崽”可知,“产房”冰层厚;由“需要洁净且安静的环境,充足的食物”可知,“产房”和栖息地水质好,食物充足,不受人类活动和其他动物打扰。答案:(1)辽河三角洲分布着广阔的芦苇集中生长区,芦苇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辽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大,其降解污染的功能强;受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污染小。(6分)[来源:学科网ZXXK](2)纬度高,气温低;有许多大河注入,海水盐度低,易结冰;海水较浅,热容量小;内海海湾,受大陆影响大,且海浪较小。(6分,任答3点)(3)许多大河注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位于大陆架,海水较浅,阳光充足,水温适宜,鱼类等资源丰富。(4分)(4)冬季海冰厚度大、范围广,为斑海豹产崽提供了场所;鱼类资源丰富,食物充足;辽河三角洲芦苇面积广阔,净化水质作用强,海水水质好;冬季封冻,人类活动少,斑海豹繁殖期环境洁净且安静;海水较浅,大型海洋捕食动物难以进入,天敌少。(8分,任答4点)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鄂霍次克海(位置见图一)是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冬季大部海域的海冰南下至北海道沿岸,会形成著名的流冰景观。每年1月末到3月初是北海道流冰的最佳观赏季节,但流冰现象具有不确定性,常有游客无功而返。海域西部的黑龙江是注入鄂霍次克海的最大河流,其水量丰富,有机质含量高。海域东侧的堪察加半岛是虎头海雕的重要栖息地,虎头海雕常在浮冰上捕食鱼类(图二)。每年冬季,虎头海雕伴随流冰,从堪察加半岛向北海道迁徙越冬。
(1)说出鄂霍次克海海冰边界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2分)(2)描述北海道流冰的形成过程。(6分)(3)推测北海道流冰具有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4)分析流冰对虎头海雕迁徙越冬的积极作用。(8分)解析:第(1)题,鄂霍次克海海冰边界的变化可从边界线走向、变化方向与快慢角度描述。据图可知,海冰边界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从近岸海域向远岸海域扩展;西部海域海冰边界扩展速度快。冬季,因陆地降温速度快,近岸海域会先结冰;而北部海域纬度高,降温早,会先结冰;受寒流影响的西部海域先结冰;海水盐度低的海域易于结冰。第(2)题,据材料可知,冬季海冰南下至北海道沿岸,会形成著名的流冰景观,说明首先鄂霍次克海海冰丰富,为流冰提供冰源;其次受冬季风和寒流影响,海冰南下,形成流冰。第(3)题,流冰的不确定性与冰源、流冰动力(风力、洋流)的不确定性有关,由此入手分析即可。第(4)题,据材料可知,积极作用体现在“迁徙”与“食物”两方面。可从载体、捕食场所、食物保障等方面分析。答案 (1)变化特点:海冰边界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从近岸海域向远岸海域扩展;西部海域海冰边界扩展速度快。形成原因:冬季,陆地降温速度快,近岸海域先结冰;北部海域纬度高,降温早,先结冰;受寒流影响,西部海域先结冰;黑龙江注入大量淡水,海水盐度低,(使海水表面形成了低盐分的水层,)西部海域易于结冰。(2)鄂霍次克海海冰丰富,为流冰提供冰源;受冬季风和寒流影响,海冰南下,形成流冰。(3)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冬季海冰规模减小;冬季风不稳定,冬季海冰规模不确定;洋流不稳定,增加海冰被带至近岸的不确定性。(4)虎头海雕以流冰为载体南下,节省体力;流冰为虎头海雕提供捕食场所;流冰将黑龙江输送的大量有机质携带至北海道海域,藻类和鱼类繁多,为虎头海雕提供食物保障;海洋表层的流冰对下层海水起到保温作用,利于冬季鱼类的生长。17.(2019·山东潍坊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极熊主要生活在北冰洋及其沿岸、格陵兰岛及其周围。哈得孙湾是位于加拿大东北部近乎封闭的浅海湾,该地区生活着上千只北极熊,它们以海冰为平台捕捉海豹作为主食,当海冰融化后,不得不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哈得孙湾西岸的丘吉尔港在无海冰时期经常有北极熊来此寻找食物,并发生过伤害人类的事情,因此曾经设立过“北极熊监狱”。哈得孙湾通常10月开始结冰,结冰时间早于同纬度其他海域,直至来年5月开始融冰,7~8月完全消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下图示意哈得孙湾在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1)分析哈得孙湾开始结冰的时间比同纬度其他海域更早的原因。(2)推测纬度较低的哈得孙湾与同纬度其他海域相比,能够生存大量北极熊的原因。(3)与阿拉斯加半岛北部沿海相比,分析哈得孙湾西部海域北极熊生存的不利条件。(4)说明气候变暖对生活在哈得孙湾地区北极熊的影响。解析:第(1)题,结冰早可从温度低、海水盐度小角度分析。第(2)题,“以海冰为平台捕捉海豹作为主食”,说明存在地区要有食物,且要有海冰平台。第(3)题,两地相比,哈得孙湾西部海域纬度较低而海冰存续时间短;图示沿岸有丘吉尔港,则人类活动较多。第(4)题,从海冰与食物两方面分析。知识拓展:影响海水结冰的因素:水温:淡水在4左右密度最大,水温降到0以下即可结冰。海水中含有较多的盐分,由于盐度比较高,结冰时所需的温度比淡水低,密度最大时的水温也低于4。盐度:海水冰点随着盐度的增大而降低。海水总是先在沿岸的低盐区开始结冰,这也是河口附近冰情比其他海域冰情偏重的一个原因。海流(潮汐)。水深:海水总是由浅水区向深水区结冰。答案:(1)海湾深入内陆,水浅,海水降温快;海湾比较封闭,与较温暖的外海海水交换少;有大量河水注入,且结冰期长,蒸发弱,使海水盐度较低,易结冰。(2)大量河流入海带来丰富营养物质,使海湾内生物量巨大,吸引大量海豹来此觅食;海水温度低,结冰期较长,北极熊能够长时间利用海冰捕食海豹。(3)纬度较低,水温相对较高,海水结冰期短,北极熊捕食海豹时间短;人类活动较多,影响北极熊生存环境,导致其栖息地减少。(4)结冰期缩短,北极熊捕食海豹的日期减少,食物缺乏;海冰面积减少导致北极熊栖息地减少,北极熊数量减少;北极熊因不能适应变暖的气候而发生变异、退化乃至灭绝。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下图为南极大陆某区域海冰范围变化图,9月南极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大,2月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小。
材料二 在南极有很多奇特的现象,如“近岸冰间湖”和“南极干谷”。冰间湖是极地海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达到结冰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据研究,南极融冰初期或结冰初期在近岸海域出现无冰覆盖的水域,称为“近岸冰间湖”。南极干谷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海湾以西的维多利亚地,是一片绵延的峡谷。干谷常年没有降雪,存在大量裸露的岩石,每个干谷都有盐湖,盐湖冰层达数米厚,越往湖底,盐度越高,湖底水温较暖,甚至可达25 。
(1)由图可知,南极地区平均融冰速度与结冰速度比较哪个更快,请说明原因。(6分)(2)分析南极“近岸冰间湖”形成的原因。(4分)(3)南极干谷湖底水温达25 的原因。(6分)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从9月到次年2月是冰融化的时间,约5个月,结冰时间约为7个月,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第(2)题,南极“近岸冰间湖”分布在近岸地区,可能是薄冰受南极大陆离岸风的影响被吹离海岸,形成无冰区。第(3)题,湖底水温高得益于冰层和水层的保温作用、岩石的吸热作用以及湖底湖水盐度高,对流弱。答案:(1)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从9月到次年2月是冰融化时间,约5个月;结冰时间约7个月,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2)南极近岸海域,融冰初期或结冰初期,形成部分薄冰;薄冰受南极大陆离岸风的影响不断被吹离海岸。(3)湖面上的冰层阻止其热量发散;透明的冰层对太阳光有一定的透射率,可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每到夏季,裸露的岩石又使地表能够吸收充足的热量;由于底层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底层湖水不会上升,湖水表层及冰层下的温度便有所上升;在冬天时表层水有失热现象,底层水则由于上层水层的保护,失热较少,因而可以保持特别高的水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