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三高考专题:各种风2

(2022-07-24 15:36:13)
标签:

地理

地理试题

考试

试卷

试题

分类: 地理学法指导

(2019届深圳高三期末)犬鼠(土拨鼠)白天活动,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如下图),使地面上的风吹进了洞穴,形成了穿堂风,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据此,完成2426题。

高三高考专题:各种风2

24.上图犬鼠洞穴的“穿堂风”(  )

A.甲为气流出口

B.甲洞口地面气流流速较快

C.乙处气温较低

D.甲洞口气压比乙洞口较高

25.最有利于我国南方山区房屋形成“穿堂风”的是(  )

A.房屋东西朝向,房前石质地面,屋后河流

B.房屋东西朝向,房前河流,屋后山林

C.房屋南北朝向,房前石质地面,屋后山林

D.房屋南北朝向,房前山林,屋后河流

26.与“穿堂风”成因吻合的地理原理是(  )

A.热力环流    B.狭管效应

C.焚风效应    D.温室效应

解析:第24题,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水平气流经过土堆时,被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yjdN1Gy8E24hCvfClib7rFKibibic5w2xKONhgH8MKqH2giaO5rCJzRjHfzGTVia3f8uvgBGuVsRo2AWYvPEfUeGpM8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受热产生的差异小,不易形成“穿堂风”,D错。第26题,由上题可知,“穿堂风”主要是由于房前屋后温度的差异形成的热力环流,故选A。

答案:24.D 25C 26A 

钦诺克风指位于北美洲西部的焚风,因越过山顶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形成。位于落基山东坡山麓的莱斯布里奇市(50°N,113°W)常受钦诺克风影响。下图示意莱斯布里奇市某日的日均温等值线。据此完成2728

高三高考专题:各种风2

27.图中所示虚线是(  

A.夏季的暖脊       B.夏季的寒脊       

C.冬季的暖脊       D.冬季的寒脊

28.一天之中钦诺克风较强时可能出现在(  

A.晴朗的午后       B.晴朗的夜晚       

C.多云的白天       D.多云的夜晚

解析:27.结合材料读图分析,该地位于落基山东坡山麓,纬度为50°N,由日均等温线的数值可判断此时为冬季;虚线部位等温线向数值低处凸出,说明气温较两侧高,应为暖脊。故选C。

28.由材料可知,钦诺克风因越过山顶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形成;晴朗的夜晚山坡降温快,与山谷温差大,形成的山风较强,山风与钦诺克风沿山坡下沉方向一致,加强了钦诺克风的势力。故选B。

答案:27.C    28.B

 

(2021·重庆质检布拉风是一种从山地或高原经过低矮隘道向下倾落的寒冷暴风。这种风是在不太高的寒冷高原上的严寒空气,受暖海面气流的吸引,倾泻而下的极严寒的地方性风,被称为“冷空气大瀑布”。下图为黑海及其周边示意图。据此完成29~30题。

高三高考专题:各种风2

29 图中四地中,最有可能出现布拉风的地点是(  

A       B       

C       D

30 下列关于布拉风的说法合理的是(  

A 性质与焚风大致相同       

B 时间多出现在冬季夜晚

C 成因与台风大致相同       

D 危害主要是滑坡泥石流

解析:第29题,注意材料信息“布拉风是一种从山地或高原经过低矮隘道向下倾落的寒冷暴风”、“受暖海面气流的吸引”。图中黑海属于暖海面,与黑海之间存在山脊,缺少低矮隘道;位于黑海南面,气流来自南方,温度较高,位于黑海北面,气流来自北方高纬,温度较低,且北面存在河谷,有低矮隘道的条件,受气压差影响冷气流经过低矮隘道向下倾落,易形成布拉风。A正确,BCD错,故选A。第30题,布拉风的性质寒冷,焚风干热,A错;冬季来自高纬的冷气流,从北部高原山地下沉到相对温暖的黑海面,气压差大,风速大,容易出现布拉风,夜晚山地降温快,加剧气压差,因此冬季夜晚更明显,B正确;台风是热带气旋,与布拉风成因明显不同,C错;布拉风因为极寒,冷气流下沉不容易形成降水,不会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D错。故选B。

答案:29  30B

 

(2018·济南市章丘区3月联考)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图,完成3133题。

高三高考专题:各种风2

31.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解析:图中高原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D项正确;气压带与风带在大陆上被切断A项错误;高原面与海洋表面高差大距离远B项错误;高原表面植被少季节变化影响小C项错误

答案:31.D

32.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

A.ab  B.bc  C.cd  D.ad

解析:夏季高原面升温比周围大气升温快气压较低风由周围吹向高原面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ad表示冬季风

答案:32.B

33.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C项正确

答案:33.C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高三高考专题:各种风2

高三高考专题:各种风2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6分)

(3)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6分)

(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博斯腾湖湖水来源主要是河水,支出主要是蒸发。而近年,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蒸发主要与气温有关。蒸发的加剧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同时人为原因也可能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夏季比冬季气温高,蒸发大,使用湖水量大,水位下降多,而冬季虽然入湖水量少,但蒸发少,使用也少,随着近年全球变暖的加剧,季节差异会更小。第(2)题,由图可知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应为冬季。湖陆风现象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原理相同。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热量少,且水量最小,导致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且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第(3)题,湖陆风的转换早晚取决于湖、陆的气温高低,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地区。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第(4)题,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区域,湖陆风的强弱与湖陆的温差有关,温差大则风强,反之则弱。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答案:(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导致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2)冬季。 原因: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3)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4)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35.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读下图回答问题。

高三高考专题:各种风2

(1)说明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

(2)分析珀斯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

(3)分析图示地区风能开发利用比重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可借鉴海陆风的形成进行分析。珀斯位于大陆西岸,西临海洋,东连大陆上面积广大的沙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天。白天,陆地沙漠地区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第(2)题,珀斯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北移的西风带控制,且地势平坦开阔,风力强劲。第(3)题,从地区能源需求、区域常规能源丰歉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珀斯西临海洋,东连面积广大的沙漠(大陆);夏季多晴天,昼夜温差大;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2)南半球冬季西风带北移,中纬度地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劲;珀斯位于30°S~40°S,西临辽阔海洋,且地势平坦开阔,因此风力强劲。(3)图示地区地广人稀,能源需求量小;天然气、煤炭资源丰富,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风能密度低,不稳定,风能开发成本高。

36(2019·郑州质量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地众多,森林广布,灌木种类繁多。查帕拉尔是加利福尼亚山地常见的灌木,其叶子里面含有较多的油脂和蜡。 每年秋季至初春季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沿海低地会出现一种强劲的干热风,被称为“圣塔安娜风”(如下图),风力强劲,直达太平洋沿岸。2018年11月,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山火,造成的保险赔偿或将达到130亿美元。为防范火灾,在20世纪初,美国森林服务部门制定了火情抑制政策,即在发现森林火情后,必须尽快扑灭。但近年来,当地林业部门开始采用受控火烧来提高耐火森林生境的质量。所谓受控火烧是专业人员点燃小规模的山火,火焰较低并且在地表缓慢移动。经过受控火烧,森林冠层火灾发生概率明显降低。下图为圣安娜风示意图。

 

“圣塔安娜风”引发的火灾对当地广阔的森林影响巨大。

高三高考专题:各种风2

高三高考专题:各种风2

(1)简要描述“圣安娜风”的形成过程。

(2)分析“圣安娜风”对此次特大山火的影响。

(3)说明图示地区北部沿海低地受“圣塔安娜风”影响较小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圣塔安娜风”引发的火灾导致当地损失严重的原因。(10分)

(5)说明美国林业部门采用“受控火烧”措施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圣安娜风”主要源于陆地,翻越内华达山脉后吹向太平洋沿岸地区。秋冬季节陆地降温快,气温低,高气压强盛,而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海陆水平气压差异显著,风力较强;同时,气流吹向沿海地区经过一些山口,狭管效应使风力增强。解题关键是对“圣塔安娜风”的几个特征的把握:东北风、干、热、强劲,分析这几个特征的形成过程就可以得到完整的答案。

第(2)题,主要分析“圣安娜风”的风向、性质、风速对2018年11月特大山火的作用。由图可知,“圣安娜风”来自内陆,空气干燥,翻越高大山脉后下沉升温形成焚风,增加了地表枯枝落叶的干燥易燃程度;而干热气流又顺峡谷穿行,加大风速,助长了火势。

第(3)题,根据题目提示(结合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和图中的信息(多条山脉)可以解答。

第(4)题,根据题巾“干热风”“强劲”“广阔的森林”“大城市”等信息以及美国农业带分布的相关知识作答。

第(5)题,主要从减少易燃物的积累、杀灭害虫、增加土壤肥力和促进耐火植物生长等方面说明“受控火烧”措施的可行性。

答案:(1)冬半年,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沿海地区的(东)北部有内陆高压,气流由内陆高压向沿海低压流动,形成东北风;(3分)气流在由高原荒漠吹向沿海低地的过程中下沉增温,变得干热;(3分)干热气流在通过沿海山地峡谷的过程巾,风速加大,变得强劲,最终形成“圣塔安娜风”。(2分)(2)“圣安娜风”来自内陆,翻越山脉,气流下沉,空气干燥,导致地表堆积大量枯枝落叶,形成较多的易燃物。经过峡谷,风力强劲,加速山火蔓延,不利于火情控制。(3)冬半年,北部盛行西风较强,对来自高原的气流具有抑制作用;(3分)北部山脉高大,且连片分布,来自高原的气流受北部重重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到达北部的沿海低地。(3分)(4)“圣塔安娜风”为干热风,易引燃植被,引发火灾;(2分)该风风力强劲,易助长火势;(2分)当地森林面积大;(2分)森林火灾的下风向大城市较多,产业密集,造成的损失大;(2分)秋收季节的火灾使农业损失较大。(2分)

 

(5)当地易燃灌木较多,原有的“火情抑制”政策积累易燃林木,为大规模火灾发生埋下隐患。“受控火烧”能减少枯枝落叶的数量;并能有效杀灭土壤和枯枝落叶中的害虫,增加土壤肥力,促进耐火植物生长和林木自然更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