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专题:各种风1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地理学法指导 |
(2018·浙江绍兴模拟)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离岸风,反之称为迎岸风。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离岸风和迎岸风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1~2题:
1.中,形成原因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的是( )A.
2.下列关于风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关系密切B.乙附近地区受影响,降水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丰富
C.丙地在盛行的季节,草木茂盛D.丁地全年受的控制,光热充足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是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它们都是三圈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季风。第2题,甲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地形、信风和洋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影响,乙附近地区降水较同纬度其他地区少;盛行的季节是丙地的干季,草木枯黄;丁地全年受的控制,形成了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且纬度较高,光热并不充足。
答案:1.A 2.A
(2020·益阳期末)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受地形影响,山谷地区热力不均匀,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山谷风。山风、谷风的转换时刻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上午日出及傍晚日落以后的2~3个小时,分别为山风转谷风和谷风转山风时。下图为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一定时间内风向频数及风速日变化图。据此回答3~5题。
3.据图可知,湟水谷地平安地段谷风的风向是A.偏东风
4.关于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风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风大于谷风
5.推测平安山谷风成为湟水谷地山谷风典型地段的主要原因是( )
A.晴好天气多,昼夜温差较大B.植被覆盖少,摩擦阻力较小
C.河道较宽阔,水平气流显著D.地形起伏大,峡谷效应显著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日出前该地以偏西风为主,应该是山风,日出后2~3小时转为以偏东风为主,依据题干可知此时应是山风转谷风的时刻,所以该地谷风的风向应为偏东风。选择A。第4题,依据上题结论,此地偏西风为山风,偏西风盛行时,风速较小;偏东风为谷风,偏东风盛行时,风速较大,说明该地的谷风风速大于山风风速。据图可知傍晚时风速最大,日出前后风速最小。选择B。第5题,山谷风主要是地势起伏造成的,地形起伏大,峡谷效应明显,同为湟水谷地,在天气和植被覆盖率上,各地段差异较小;河道较宽阔,会缩小山谷间的热力差异,使得山谷风不典型。故选择D。
答案:3.A 4.B 5.D
读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图(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回答6~8题。
6.有关两气象观测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是( )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吹西风 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吹西风 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东风 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
A.
7.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是( )
A.湖陆的面积差异
8.白天,自德安气象观测站至鄱阳气象观测站作等压面图,下列正确的是( )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主要吹东风,19时-次日8时吹西风;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西风,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故选D。第7题,两地昼夜风向变化是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故选D。第8题,白天,陆地增温快,近地面为低压;湖泊增温慢,湖面附近为高压,高空等压面弯曲状态与近地面相反。故选C。
答案:6.D 7.D 8.C
(2019·佛山模拟)某考察团队为了研究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对我国某大型水库进行了湖陆风的观测。该人工水库三面环山,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库附近还受到山谷风的叠加影响。下图为8月16日15时该水库附近的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9~11题。
9.该考察区域( )
A.位于长白山的山麓
10.图示时刻,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11.考察发现,此时库区的局地风速北侧大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库北侧的气温差异较大B.水库南侧,陆风与山风方向相反
C.水库南侧的地表植被茂盛D.水库北侧,湖风与谷风方向一致
解析:第9题,图示西南部等温线最稀疏,则地势起伏最小。第10题,水库库区气温低而气压高,P地受湖风影响而吹东北风。第11题,白天山谷为谷风,此时水库周边吹湖风;水库北侧等温线稠密,说明为山地地形,此时谷风与湖风方向一致而相互叠加使风速加大;而南侧等温线稀疏,说明没有山地,则只有湖风;故北侧风速大于南侧。答案:9.C 10.A 11.D
(2019·湖北七市州一模)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读南极大陆等高线分布图,回答12~14题。
12.从形成过程分析,下降风现象与下列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相似的是( )
A.海风
13.在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中,下降风最典型的科考站是( )
A.长城站
1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风向以偏东风为主B.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下降风的强度较大
C.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
D.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解析:[第12题,由材料可知,下降风是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而形成的,其成因和山风相似。第13题,由材料可知,下降风是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而形成的,中山站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其下降风最为典型。第14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风向以偏东风为主;晴朗的夜晚或多云的白天下降风的强度较大;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答案:12.C 13.D 14.B
在沙漠和绿洲之间的过渡带,由于沙漠和绿洲地表水热差异,形成了沙漠和绿洲之间的局地环流,出现了“绿洲风”。沙漠与绿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是沙尘释放的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yjdN1Gy8E24hCvfClib7rFKibibic5w2xKONEaAgE521qa5znwichven57WxibeABN9opLBExkI1Tq09qUCOEZH37Sg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主要源区之一。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全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据此完成15~17题。
15.下图所示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绿洲风”的是( )
A.
C.
16.“绿洲风”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A.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
C.增加沙漠地区物种数量
17.根据沙漠与绿洲间局地环流,推断沙尘暴大多发生在一天中的( )
A.0~6时
解析:[第15题,白天沙漠升温比绿洲快,形成低压,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夜晚沙漠降温快,形成高压,风从沙漠吹向绿洲;“绿洲风”就是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故图中符合。第16题,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湿润,能够增加过渡地区空气湿度,则能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注意是增加过渡地区的水汽含量,而不是绿洲地区;利于植物生长,但不能增加物种数量;降低绿洲与沙漠过渡地带的温差,对沙漠温差影响不大,也不是生态意义。第17题,地面温度越高,空气对流越强,越利于地表沙尘扬起;同时气温高而气压低,与周边水平气压梯度力差异大而易出现强风;进而出现沙尘暴现象。故白天气温达到最高值的前后,沙尘暴现象多发,即12~18时。]答案:15.B 16.A 17.C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壌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读我国西北某地区夏季逆湿出现概率图,完成18—20题。
18.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绿洲中心
19.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
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
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
20.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A.导致沙漠扩大
解析:18.根据题意,逆湿表现为下湿上干的大气结构(空气为水平运动)。根据材料,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从热力环流角度可知,绿洲风在近地面是从绿洲吹向荒漠,绿洲的水汽带向绿洲边缘的荒漠,使其最容易出现下湿上干的逆湿现象。绿洲中心和荒漠中心空气非水平运动,水汽表现为蒸发过程,且绿洲中心和荒漠边缘的绿洲大气层上下水汽都充足,荒漠中心上下水汽都缺乏。故选C。
19.绿洲风弱会导致水汽输送量小,逆湿出现概率会降低,因此不选A;夜间荒漠气温下降快,与绿洲之间气压差减小,绿洲风较白天弱,因此C选项表述错误,不选C;绿洲边缘的荒漠中的水汽来自于绿洲风携带的水汽,地表温度低会导致绿洲风减弱,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小,因此不选D;相比于绿洲,荒漠比热容小,夜间地温和近地面气温下降快,地表和土壤中水汽更易冷却凝结,水汽向上输送的蒸发过程减弱,从而增大逆湿出现概率,故选B。
20.逆湿现象把绿洲水汽带向边缘荒漠,出现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的逆湿现象,可以使该地区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使土壤更进一步的发育,也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改善土壤条件,故选B,而AC错误。逆湿产生的条件是大气水平运动,降水(一般指垂直降水)一般与气流上升有关,观D错误。故选B。
答案:18.C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分别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回答21~23题。
21.图示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B.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D.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22.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
A.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B.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D.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23.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主要是因为穿堂风( )
A.不消耗能源
解析:第21题,结合图示可知石质地面增加了地面的不平整度和摩擦力,A错误;石质地面增加了下渗,B错误;增加石质地面主要是为了增强“穿堂风”,不是为了降低夜晚时庭院的温度,D错误;石质地面和普通地面的比热差异,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昼夜温差,使得屋前屋后的热力环流增强,“穿堂风”得以增强,C正确。第22题,只留一个进风口或者减少墙面的长度等均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排除A、C;穿堂风主要是屋前屋后的温差形成的热力环流,房屋的朝向不影响穿堂风的形成,排除B;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就必须为屋前屋后预留风的通道,在空气流通两侧的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便于穿堂风形成,D正确。第2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穿堂风的风向和风力不稳定,排除C、D;空调风不是自然风,消耗电能较多,长期吹空调风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不适,而穿堂风是自然风,其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因此人们更喜欢穿堂风,B正确。
答案:21.C 22.D 23.B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