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微专题:风12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地理学法指导 |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大陆以外的最南端的陆地,坐落在岛屿南端的乌苏怀亚,被誉为“世界尽头的港口城市”,火地岛南部的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号称杀人海峡。
释德雷克海峡狂涛巨浪的原因。
选择穿越德雷克海峡相对合适的季节,并解释原因。
总结德雷克海峡洋流流速的空间变化规律。
指出乌斯怀亚建设港口的优越条件。
答案:位于长年盛行西风带,且基本是海洋区域,对风和西风漂流的阻挡削弱作用较小;受北部南美大陆和南部南极半岛的阻挡作用,海峡狭管效应明显,进一步加大了风浪。
夏季。原因: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压梯度力小,西风强度较小,海上风浪变小。
北部流速快,南部流速慢;表层流速快,低部流速慢。
位于众多岛屿内部水域,并且港区为水域开阔的避风港湾,风浪较小;陆域部分地处沿海平原,利于陆地货场、交通等建设和布局。
7.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说明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
(2)分析珀斯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
(3)分析图示地区风能开发利用比重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可借鉴海陆风的形成进行分析。珀斯位于大陆西岸,西临海洋,东连大陆上面积广大的沙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天。白天,陆地沙漠地区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第(2)题,珀斯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北移的西风带控制,且地势平坦开阔,风力强劲。第(3)题,从地区能源需求、区域常规能源丰歉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珀斯西临海洋,东连面积广大的沙漠(大陆);夏季多晴天,昼夜温差大;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
(2)南半球冬季西风带北移,中纬度地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劲;珀斯位于30°S~40°S,西临辽阔海洋,且地势平坦开阔,因此风力强劲。
(3)图示地区地广人稀,能源需求量小;天然气、煤炭资源丰富,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风能密度低,不稳定,风能开发成本高。
8.(20分)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1)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8分)
(2)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8分)
(3)从资源的角度,评价甲地大力发展风电的原因。(4分)
答案:(1)甲地位于乙地西北侧;(2分)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2分),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绿洲快(2分),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海平面)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即西北风。(2分)
(2)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2分),且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2分)。盛行的西(北)风(或答“与谷地走向一致的气流”,2分)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速度在谷地加快,导致风大(2分)。
(3)甲地风能资源丰富;(2分)风能清洁、可再生。(2分)
9.下图是新西兰地形和牧场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判断新西兰牧场分布区的特点,并说明新西兰畜牧业发达的原因。
结合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分析库克海峡冬季风浪大的原因。
答案:沿海平原和坡度较平缓的山地丘陵地区
西风带、海峡与西北风一致;喇叭口状海峡,两岸陡峻加剧风浪(狭管效应);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大,风力更强
10.(2017年海南地理)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10分)
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4分),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3分);依山面海,迎风(3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6分)
(3)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6分)
(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博斯腾湖湖水来源主要是河水,支出主要是蒸发。而近年,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蒸发主要与气温有关。蒸发的加剧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同时人为原因也可能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夏季比冬季气温高,蒸发大,使用湖水量大,水位下降多,而冬季虽然入湖水量少,但蒸发少,使用也少,随着近年全球变暖的加剧,季节差异会更小。第(2)题,由图可知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应为冬季。湖陆风现象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原理相同。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热量少,且水量最小,导致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且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第(3)题,湖陆风的转换早晚取决于湖、陆的气温高低,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地区。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第(4)题,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区域,湖陆风的强弱与湖陆的温差有关,温差大则风强,反之则弱。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答案:(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导致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2)冬季。 原因: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3)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4)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12.(2018·广西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加利利湖(位置见下图)是以色列的第二大内陆湖,四周为山岭及台地,海岸地势多陡峭。湖水水面低于地中海海面约213m,水清而味甜,盛产鱼类。水面常平静无波,但时有狂风巨浪。水源自北端流入,再向南端流出注入约旦河,上游是上约旦河,其注入的水量尚不足流出水量的一半,但该湖在较长的历史时间里水量是比较稳定的。近年来,湖区周边的开发导致水量减少,有时达到危险的低水平。
(1)比较加利利湖与死海水文特征的差异。(4分)
(2)从地形与热力作用角度分析加利利湖狂风巨浪的形成过程。(6分)
(3)分析加利利湖的主要补给类型。(4分)
(4)简述加利利湖水量减少对湖泊及周边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解析:第(1)题,湖泊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水量多少、季节和年际变化、盐度高低等方面,根据图中加利利湖与死海的信息可知,加利利湖有河流流出,是淡水湖,水量年际变化较小,死海没有河流流出,湖水盐度高,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第(2)题,从地形与热力作用角度结合材料可知,湖面地势低,温度高,东侧高原空气冷却快,密度增大,海岸地势陡峭,空气下沉重力作用显著,冷、暖空气在湖面相遇,引起狂风巨浪。第(3)题,湖泊的主要补给类型包括河流补给、大气降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等方面。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加利利湖靠近地中海,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雨水补给较多;上约旦河自北向南流经该湖,河水补给较多;湖水水面低于地中海海面约 213m,断层发育,有地下泉水补给。第(4)题,湖泊水量减少对湖泊及周边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气温、降水、生物资源和水源等方面,再结合加利利湖水量减少具体分析。
答案:(1)加利利湖有河流流出,是淡水湖,水量年际变化较小;死海没有河流流出,湖水盐度高,水量年际变化较大。(4分)
(2)该湖湖面地势低,温度高;东侧高原空气冷却快,密度增大;地势陡峭,空气下沉重力作用显著,冷、暖空气在湖面相遇,引起狂风巨浪。(6 分)
(3)上约旦河自北向南流经该湖,河水补给较多;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雨水补给较多;处于板块张裂边界,断层发育,有地下泉水补给。(4分)
(4)湖泊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干,气温日较差变大,风沙灾害增多;该湖湖区渔业资源、沿湖生物资源减少;淡水资源减少,影响沿湖农业、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