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估地理试题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高二地理试题 |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
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据图回答1~3题。1.
A.从南流向北
2.山顶A和陡崖顶部的相对高差可能是A.620米
3.根据图中信息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站在最高点至少能看到两处居民点
C.两座山峰间的水平距离约6千米
图2为我国在南极已建成的四个科学考察站分布图。其中长城站(62º13′S、58º58′W)是最早建立的南极科考站。完成4~6题。4.泰山站的地理坐标是
A.76°58′W,73°51′SB.76°58′E,73°51′SC.73°51′E,76°58′SD.73°51′W,76°58′S
5.一年中,浮冰界范围最大的月份是A.2月
6.关于泰山站周边自然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B.终年冰雪覆盖,空气湿润C.高纬度高海拔,气候寒冷D.高压系统控制,风力强劲
图3为东北虎分布区变化图。据此回答7、8题。7.除中国,目前东北虎主要分布在
8.1900年以来,甲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变化最可能是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图
4为某国家因雨水浸湿造成的崩塌发生月份比重图。回答9、10题。9.该国家最有可能是A.荷兰
10.造成该国崩塌多发的水源主要是A.冰雪融水
11.新西兰地热发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5%。该国地热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地处
A.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C.印度洋大洋中脊,属板块的生长边界
12.新西兰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北岛,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气候
13.有关新西兰自然资源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光照充足 森林资源丰富 水能丰富
图6为澳大利亚的太阳能分布示意图。完成14、15题。14.关于四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太阳能丰富;邻近冷气团源地,气候干旱B.地太阳能较丰富;地势高峻,日照时数长
C.地太阳能较贫乏;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多D.地太阳能较贫乏;盛行中纬西风,雨日较多
15.影响澳大利亚能源密集型产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交通、市场
读图7,完成16、17题。16.印度半岛此时盛行的风向为A.西南风
17.“渔场”所示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寒、暖流交汇区
图8为某大陆沿西海岸降水量空间变化图。完成18~20题。18.该大陆是A.北美大陆
19.图示30°~40°地区的自然带类型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0.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30°~40°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
C.纬度40°~60°地区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图9为世界某区域图。完成21~23题。21.甲、乙所示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A.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来源:学&科&网]D.地中海气候、山地气候
22.甲气候类型在西岸呈狭长形状向北延伸,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A.盛行西风、洋流
23.图示地区河流水系的主要特征为
A.流量小、含沙量少B.水量大、水能丰富C.支流多、流域狭小D .流程短、呈平行状
图10为美国四大区域人口变化图,图11为美国的四大区域划分图。完成24、25题。24.1900年-2000年,美国四大区域人口变化特点是
A.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C.美国人口地区分布趋向平衡
25.美国西部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是
A.科教发达
二、综合题(本题有3小题,共50分)
26.(20分)图12为世界某区域图,结合材料完成(1)-(3)题。材料一:P城市(33.4°S,
70.7°W , 海拔 520 米)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气温 |
20.9 |
19.9 |
17.6 |
14.2 |
11.1 |
8.5 |
8.1 |
9.5 |
11.5 |
14.5 |
17.3 |
19.9 |
降水 |
0.4 |
0.8 |
3.2 |
10.4[ |
42.2 |
70.4 |
86.6 |
51.8 |
22.0 |
13.4 |
9.2 |
2.1 |
材料二:Q城市(34.3°S, 58.5°W , 海拔 25 米)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气温 |
24.5 |
23.4 |
21.3 |
17.6 |
14.4 |
11.2 |
11.0 |
12.3[ |
14.4 |
17.2 |
20.3 |
23.0 |
降水 |
119 |
117 |
134 |
97 |
73.6 |
62.6 |
66.3 |
69.8 |
73.3 |
119 |
108 |
105 |
(1)描述P、Q铁路沿线地区的地形特征。(4分)
(2)比较P、Q两城市气温差异并说出主要影响因素。(8分)
(3)Q城市的肉类加工工业非常发达,试分析该地发展肉类加工工业的优势条件。(8分)
材料一: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巴克尔下游的河谷地带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图13为塞内加尔河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塞内加尔是世界上第4大花生生产国。花生起源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喜光、热,以耕作层疏松的沙质土壤最为适宜。(1)试分析塞内加尔河流经巴克尔后径流量不断减少的原因。(8分)
(2)简析塞内加尔花生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1)描述俄罗斯远东地区聚落分布特点,并分别说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原因。(6分)
(2)分析俄罗斯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的主要原因。(4分)
(3)简要评价A港作为远东地区木材输出港的区位条件。(8分)
浙江省台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估地理试题(解析版)【答案】【小题1】B
【答案】【小题1】、B
【答案】【小题1】、B
考点:考查区域定位及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9、D
【答案】11、A
考点: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影响人类活动的因素。
【答案】14、D 海拔越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多晴天日照时数上,太阳辐射强。位于副热带
15、能源密集型产业分布应考虑能源地故B正确。考点:考查区域地理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案】16、D 渔业资源丰富,C正确。考点:考查区域定位及北印度洋季风洋流规律和渔场形成原因。
【答案】18、D 19、B
考点;考查气候类型及相应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答案】21、A
【答案】24、C
考点:考查区域人口的变化及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题文】(20分)图12为 世界某区域图,结合材料完成(1)-(3)题。
【答案】
(1)(4分)铁路沿线地区地形起伏较大(1分);地势西高东低(1分);西部为陡峻的山地,(1分)东部为平坦的平原(1
分)。
(2)(8分) P城各月气温均比Q城低;(2分)气温年较差P城比Q城小。(2分)
[来源:学|科|网Z|X|X|K]
地形(2分)
(3)(8分)
临近潘帕斯草原,牧场面积大,原料丰富(2分);有铁路和海港,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或交通便利(2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足且廉价(2分);产品有销往西欧和北美,市场广阔(2分);发展放牧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2分)。(每点2分,因果关系各1分。答对四点给8分)
考点:考查区域定位及区域学科网地形特征的描述及工业的区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答案】(1)(8分)支流汇入少、降水少,河水补给少;(2分)气候炎热,河水蒸发旺盛;(2分)人口密度大,生产生活用水量大;(2分)流经沙漠地区,河水下渗多。(每点2分,共8分。因果关系各1分)
(2)(4分)光热条件充足;(1分)多疏松的沙质土壤;(1分)地形较平坦;(1分)灌溉水源较充足;(1分)【解析】试题分析:
(1)、河流径流量的减少应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分析。自然原因包括补给量、降水量、蒸发量、下渗等,人为原因包括工行农业用水量增大等。从图中可见塞内加尔河流经巴克尔后,支流减少,几乎没有支流汇入,另外流经沙漠区,下渗多,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蒸发旺盛。
(2)、考查农业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本题要求自然条件,应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角度考虑。
考点:考查农业区位条件及河流流量变化的原因分析。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题文】(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3)题。【答案】(1)(6分)聚落主要分布在南部(1分),以及沿海(1分)、沿河(1分)地区。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候温和(1分);
学科网沿海海运较为便利(1分);沿河地区地形较平坦,供水充足(1分)。(2)(4分)农业生产落后,农业人口比重低;(2分)
自然条件恶劣,宜居地相对集中;(2分)(因果关系各1分)(3)(8分)有利:木材资源丰富;(2分)交通便利;(2分)市场广阔;(2分)不利:港区封冻期长。(2分)建议用此答案:有利:森林广布,木材资源丰富(2分);有铁路与内陆相连,交通便利(2分);离东亚市场近,市场广阔(2分);不利:纬度高,气候寒冷,港区封冻期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