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三下学期周练地理

(2022-06-08 14:52:06)
标签:

地理

地理试题

考试

试卷

试题

分类: 高三地理试题

1.影响我国夏秋季东南沿海灾害性天气成因的是   A.气旋   B.反气旋  C.锋面气旋  D.冷锋
2.形成我国长江流域伏旱天气成因的是   A.副极地低压 B.反气旋  C.气旋   D.赤道低压
3.关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渔业资源分布,以亚热带海区最为广阔   B.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大渔场
   C.海水温度越高,越易形成大渔场   D.目前世界海洋渔业产量最大的是美国和日
4.关于海洋油、气资源的分布与开采,说法正确的是
   A. 目前发现的海上油田主要分布在大陆坡和海盆上
   B.地质家和地球物理家通常利用电磁波的方法寻找海底油气资源
   C.海底油、气勘探开采投资大、难度大、风险大,目前还没有国家正式开采利用
   D.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也是海底油气资源开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5.世界上的渔业国都分布在   A.热带地区          B.亚热带地区             C.温带地区D.亚寒带地区
6.下列海峡中,两侧的陆地属于不同大洲的是
   A.马六甲海峡        B.土耳其海峡             C.英吉利海峡D.麦哲伦海峡
7.对于陆地自然资源的规律和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各类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是无限的,生产潜力也是无限的
   B.各种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都有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C.可再生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非可再生资源之间则无任何关系
   D.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8.下列各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B
   A.西南山区的森林资源 B.南非的金矿C.青藏高原的阳光 D.长江三角洲的耕地
9.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   A.震源深浅        B.释放能量多少C.破坏程度大小   D.震中距远近
10.下列四幅图中(图2-6-3)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是

[转载]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周练地理(二十八)【解析】                                             图2-6-3

   A.          B.   C.               D.
   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5°E)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据此回答11—12题
11.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的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12.这次地震引发海啸,海啸造成该地区人员重大伤亡的原因是   人口老龄化    沿海人口密度大 多河流入海口   缺乏海啸预警系统   A.     B.     C.    D.
   图4-12-2是加拿大,美国,法国,日本,中国等国家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示意图(图2-6-4),读图回答13-14题[转载]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周练地理(二十八)【解析】                
                                           图2-6-4
13.图中数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加拿大,法国,美国,日本,中国,   B.法国,中国,日本,加拿大,美国
   C.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中国   D.美国,中国,法国,日本,加拿大
14.上述五国的粮食总产量按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A.         B.    C.         D.
   石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素有“经济血液”“经济命脉”之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进口不断增加,2004年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预计2010年进口将达到14 500万吨。据此完成15—16题
15.我国从威特进口的石油,用油轮运往广西北海市的线路是
   A.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琼州海峡
   B.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北部湾
   C.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
   D.巴拿马运河→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南海
16.针对我国石油进口日益增多的现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势在必行。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应建在
   A.西北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C.青藏地区       D.内蒙古自治区
   地震是突发性强、破坏大的自然灾害,研究地震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破坏程度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前提,这也为地震多发地区的防震减灾教育提供必要的依据,据此回答17-18题.
17.下列区域地震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土耳其多地震与其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有关;   日本、我国台湾多地震与其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有关;   印度尼西亚南侧多地震与其处于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有关;   美国西海岸多地震与其处在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有关。

   A.   B.    C.    D.
18.下列影响地震结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组合正确的是  震级越大,破坏越大;震源越深,破坏越大;震中距越大,破坏越大;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   B.    C.    D.
   读下列两地区图(图2-6-5),回答19—20题[转载]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周练地理(二十八)【解析】                                              图2-6-5
19.两水域附近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资源是
   A.淡水资源           B.渔业资源   C.石油、天然气       D.煤炭、铁矿
20、该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若不慎会导致当地
   A.水体富营养化       B.水体放射性污染   C.外来物种入侵       D.附近水域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21.下列具有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和火山         B.暴雨和泥石流   C.洪涝和台风         D.滑坡和沙尘暴
22.选择坝址是建筑水的关键之一,除地形等其他因素外,下列四种地质构造中(图2-6-6)最适宜于建坝的是
[转载]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周练地理(二十八)【解析】                                                图2-6-6
   下图为“中国部分灾害分布图” (图2-6-7),读图回答23—24题[转载]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周练地理(二十八)【解析】                                                 图2-6-7
23.关于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灾害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   B.灾害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C.灾害3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灾害4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4.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1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3的主要自然因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5的主要原因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4加剧的主要原因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图2-6-8),回答25—27题[转载]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周练地理(二十八)【解析】                                               图2-6-8
25.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
26.六大区域中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为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27.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开垦梯田   C.增加城市建设         D.减少降水
   气象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十分注重把气象资源与经济和军事活动的决策结合起来。据此回答28-30题
28.1944年8月1日,日本在其东部海滨的一个秘密军事基地,利用1万米高空的稳定气流向美国放飞了气球炸弹。气球炸弹越过的大洋应该是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9.上题中1万米高空的气流的流向应是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30.从我国天津开往加拿大温哥华的船只,传统的航线是走低纬度的地区,而不选择北太平洋暖流附近航行的主要原因是   A.走北太平洋暖流附近航线长   B.走北太平洋暖流附近雾多、浪大,航行不安全
   C..走北太平洋暖流附近逆着洋流   D.走北太平洋暖流附近逆着盛行风
31.读我国轮廓图(图2-6-9),回答下列问题。
                                               图2-6-9
   (1)国务院曾下发通知,禁止在甲地挖发菜、甘草、黄麻草。国务院作出这一决策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地区为低山丘陵,属多雨气候,加之人类           ,这一地区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区为盆地,能源结构以 _________为主,这里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
   (4)图中1—8各城市生活与生产面临的最大资源问题是__________;图中A—E各城市的环境污染以 ___________最为严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