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旅后藏与藏北高原阿里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中外旅游聚集 |
西藏的地域,除了行政区的划分之外,习惯上人们还喜欢用“前藏”,“后藏”来划分。拉萨,山南为前藏,日喀则为“后藏”,藏北高原就是阿里地区,前藏和后藏之间的孔道,就是雅江中游的尼木峡谷。后藏地区地形复杂,由北至南可分为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雅鲁藏布江河谷、拉轨冈日山脉、朋曲流域、喜玛拉雅山脉五部分。历史上,清朝的册封也是按照前后藏的格局,前藏是达赖喇嘛,后藏是班禅额尔德尼。

这是第三次来西藏,第一次只到了拉萨,第二次从成都开车到林芝。两次加起来,前藏基本走了一趟。这次从拉萨出发穿过日喀则地区最后到阿里札达,在地图上看线路就是沿着喜马拉雅山脉逆向而行。全长2400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山脉西边的起点是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而这次旅行的终点札达,翻过雪山对面就是克什米尔,离南迦帕尔巴特峰已经不远了,喜马拉雅山脉的终点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在林芝地区,上一次来西藏最后的终点就是南迦巴瓦。

到拉萨那天,天空乌云密布,从贡嘎机场到市区的高速一会就到了,在酒店放好了行李,乌云也渐渐散去。于是就去大昭寺附近逛,一路上看到的城市面貌已经很难和十几年前的印象吻合了。只有走到了大昭寺附近的老街,这里让我有了一些熟悉感。大昭寺的藏传佛教的圣地,它的中心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一圈外墙称为“八廓”,由此辐射出的街巷形成了拉萨最热闹的八廓街。最后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这里依然聚集着从四面八方过来朝拜的人,磕长头的,游客,市民和各色的商贩混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热闹的气氛是没有变化的。

羊湖
第二天清早出发,沿着拉萨河到曲水,拉萨河在这里汇入了雅鲁藏布江。之后便是一路蜿蜒的盘山公路往上,从海拔3800右左的拉萨地区一路直到海拔4990米的冈巴拉山口。这里已没有高山植被,只有地灰和岩石和荒芜,只是偶尔能够看到路边的悬崖旁的一些商贩,他们牵着牦牛和藏獒在这里摆摊卖纪念品和招揽游客照相。远远的看去就好像一些站立在云端上的人。在翻过了冈巴拉山口之后,就看到了眼前的羊湖。

羊湖的全称叫羊宗雍措,藏语的意思是“碧玉般的湖”,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从岗巴拉山口俯视,它的形状不同于平常见到的那种圆形,而是非常不规则的曲线所组成。以前它与雅江相互连通,而随着湖水高度的降低,现在已经退缩为内流湖了。因为圣湖的原因,一些虔诚的佛教徒每年都会绕羊湖一圈,骑马的话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那天天气不太好,没有看到湛蓝的湖水与天空辉映的画面,因为要赶路,我们接着往西前进。

札什伦布寺
日喀则城西的札什伦布寺不仅为四世之后历代班禅喇嘛驻锡的地方,也是格鲁派的“六大寺”之一,其他几座是拉萨附近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加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普伦寺。札什伦布寺坐北朝南的布局沿着尼玛日山的走势修建,疏密均匀的让57间经堂和3600多间房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整体。

沿着贯穿于房屋之间的小巷往上走,白墙或者黄墙配合上金色的屋顶,色彩的搭配让人始终保持着明快的感觉。由于技术的原因,古代藏式建筑的修建工艺有一定的随意性,墙壁大多不平整,有时候门窗也都有些变形。不过这种“随意性”也形成了一种风格,特别是偶尔有几个身穿长袍的喇嘛或者藏民经过,好像漫画里的场面。

一路上碰到了很多喇嘛,大多是一些是居住在这里的僧侣,有一些应该是从其他的寺庙过来交流的。偶尔还有从内地来的和尚,穿着汉地的僧侣服装,小喇嘛见到了多会叫“功夫”或者“少林”,电影上学到的在这时派上了用场。而此时的寺庙中心广场,很多喇嘛从四周集合过来,在诵经的时间,他们会赤脚走进诵经室,打坐后开始朗读经文。负责后勤的喇嘛会提着一桶桶的酥油茶进去,给诵经的喇嘛倒上,在诵完一段经文后可以喝上一口稍作休息。

去普兰的路
离开了日喀则,沿着318继续往西,到拉孜县转入219,路上的车越来越少,就剩下没有尽头的公路和风景。这里的海拔基本都在4200米以上,在拉萨和日喀则还能够看到的一点树木植被这里已经完全见不到了。荒山乱石野草,偶尔还能看见一两个村庄,大多都是牧民,以牛羊为生。

没有了人的踪迹,野生的动物也就接踵而至。一路上看到了黑颈鹤、羚羊、狐狸、野兔还有野驴,它们在这高海拔的地方过着游荡的生活,藏羚羊一般都是七八成群,游走在浩瀚的荒漠上。而西藏野驴极耐干旱,可以数日不饮水,即使你再小心的走近,也很难逃过它的视野,首先野驴会静静地抬头观望,用黑而圆的眼睛对着你凝视片刻,之后扬蹄疾跑。跑出一段距离后,又停下站立观望,然后再跑。

就这样在动物和荒漠的“陪伴”下到了圣湖玛旁雍错那补满乱石的岸边,自古以来佛教信徒都把它看作是圣地“世界中心”。这里海拔4500米左右,周围有几座巨大的雪山,从湖面吹来的风大的让人有点睁不开眼睛,可能因为圣湖不愿意人们离它太近,强大的风力让我们不能够在“世界中心”待上太久的时间。而转头的另一边,一座大湖又出现在了眼前,它叫拉昂错,人们叫它“鬼湖”,它是一个咸水湖。由于含盐量太高,湖周围没有植物、没有牛羊,这里的风似乎比圣湖更猛烈,大风卷起的巨浪一波波的拍打着了无生机的湖岸,发出阵阵声响,周围起伏的地形遮挡了光线,虽然是没有生气的严峻,但远远的看去拉昂错深蓝色的湖水,在幽暗的光线照射下蔓延到远方,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惑,就好像《水妖》开头那段音乐从湖的深处传来。

最后抵达普兰,这里是中国,印度和尼泊尔三国的交界地带。县城位于纳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间的孔雀河谷地,这之前都在海拔5000左右的地方待着,到了海拔3000多的普兰,人也就轻松多了。来自孟加拉的湿润空气,在这里形成舒适的高原小气候,之前难得一见的绿色植被在这里多了起来。由于海拔低,四周的雪山成环抱状的把这座小城包围了起来。

札达
长时间待在高原会产生审美疲劳。从普兰到札达,一路上的样子已经忘记了。直到我们的车翻过了一座高山垭口,吉德尼玛衮当年带领逃亡的众人,可能也是被这远古时代受流水切割的湖底沉积地层,因造山运动而露出地面并逐渐风化剥蚀从而形成的特殊地貌所吸引,而在这里建立了古格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