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的总结
(2022-06-11 11:25:27)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地理知识积累 |
1.地形与气候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
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
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
(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
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不同。植被就不一样。林中生活的动物和林下发育的土壤也就存在很大差别。
5.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类型—>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林业、牧业、副业
2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
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
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困难
陡坡:不能修梯田,易植树种草
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
陡坡——>修梯田的工程量增加。梯田面积小。耕作的难度加大。投人大于产出。
4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农作物的品种不同。
(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灌溉。显然。河流的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世界农业发达区。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上。显然与灌溉条件有关:
(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照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如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就存在着明显差异:
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
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