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仙游县华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地理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高三地理试题 |
一、选择题:(本卷共36小题,每小题4分,共14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该时段,我国天然气供需重心的移动趋势是(
A.生产重心持续向西北移动
2.我国天然气2003年之后供需重心演变带来的影响是(
A.加快我国“西气东输”的建设步伐
C.缓解我国东南部交通运输紧张局面
【答案】1.D2.A【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两者重心的经纬度变化来分析,生产重心总体上往西往北移,但有波动;消费重心往东南移;总体上供需重心相距渐远,图中两曲线的差距越来越大。故选D。
2.2003年之后供需重心演变表现为东西相距渐远,是因为能源生产重心西移,说明我国“西气东输”的建设步伐加快;能源生产也是经济活动,只会促进东西协调发展。;该工程为管道运输,对我国东南部交通运输紧张局面不会起到缓解作用;该工程会促进西部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西北部荒漠化蔓延趋势。故选A[来源:学科网]
考点:本题组考查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下图示意某地区沙暴日数,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地沙暴日数对比正确的是(
A.甲>乙
4.丁地区沙暴日数有别于周围地区的原因是(
A.地势较高,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C.受山地阻碍,大风日数少
【答案】3.B4.C[来源:学科网]【解析】试题分析:3.根据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及分布分析,四地沙暴日数分别为:甲10~2
4.根据等值线的分布分析,丁地沙暴日数为10天以下,比周围地区少,是因为其西北有贺兰山,而沙暴多由干燥的西北风引起,丁地受山地阻碍,大风日数少。故选C。
考点:本题组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自然灾害及成因。学科网
下图示意北京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逐时分布,读图完成5~6题。
5.北京市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表明(
A.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
C.1
5时~22时,市区升温显著
6.影响北京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的原因有(
C.秋季多大风,城市热岛强度较小D.冬季低温,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强度最强
【答案】5.D6.D【解析】试题分析:5.热岛强度应该是反映城郊之间的温度差异,图中热岛强度数值越大,表明城郊之间的温度差异越大,城市热岛环流最强,图中数值不能反映市区温度的变化,只能反映城郊之间的温带差异的变化。仔细读图可以发现,22时~次日7时,热岛强度数值较大,说明城市热岛环流最强。故选D。
6.根据上题分析,观察图中曲线变化,北京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强,秋季其次,春夏较弱。北京春季降水较少;夏季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不大;秋季城市热岛强度较大且风不是太大;冬季低温,市区供暖条件好,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强度最强。故选D。考点:本题组考查大气运动、热岛效应。学科网
《2013
7.
8.
【答案】7.D8.C【解析】试题分析:7、根据图示:1995—2010年之间,发展支持系统(经济)发展最快,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接近120,而此过程中环境支持系统(污染、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低于100,所以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导致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8、根据图示: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注重环境支持系统(污染、生态)条件的改善,应注重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减少洪涝灾害,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本题组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最大可能蒸发量是指地表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产生的最大蒸发量。下图示意某地1961-1990年间相关统计资料,读图完成9~10题。
![[转载]福建省仙游县华侨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地理【解析】 [转载]福建省仙游县华侨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地理【解析】](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9.
10.
【答案】9.B[来源:学|科|网]10.A【解析】试题分析:9.该地最冷月份的气温在0°C以下,且降水主要集中7、8月份,并且雨热同期,所以可以判断该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比四个城市,只有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选B。10.从水平衡角度分析,图示月最大可能蒸发量与月降水量差异越大,缺水越严重,所以春季缺水最严重。故选A。也可以根据上题,该地为北京,属于华北地区,华北春季最缺水,所以选A。
考点:本题组考查气候类型的综合应用。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完成11~12题。
11.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的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
A.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
C.南回归线以北、靠近南回归线的地方
12.在C-E时段,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河套平原因气温低而农闲
【答案】11.C12.A
12.结合上题,在C-E时段,南半球处于夏季,北半球处于冬季。此时,河套平原因气温低而农闲;长江流域进入枯水时期;巴西高原草木葱茏;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干燥。
考点:本题组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气候类型的综合应用。学科网
二、综合题(共156分)
37.(37分)阅读分析材料和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图a为亚洲某区域,该区域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L河流域生物资源丰富,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种群和群落。图b示意该区域内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情况。
图a
图b
(1)比较甲地和乙地降水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2)分析L河流域生物物种多样化的主要原因。(9分)
(3)说出L河流域在乙地以上和乙地以下河段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向。(8分)
(4)归纳图中城市的分布特点,并说明该区域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12分)
【答案】(1)(8分)差异:甲地降水量小于乙地;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小于乙地。(4分)
原因:甲地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降水季节变化较小;乙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地带,多地形雨,降水量大。(4分)(2)(9分)地处低纬度地区,高温多雨(水热充足);南北所跨纬度大(或跨热带至亚热带);地形复杂,地势高差大,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明显。(3)(8分)乙地以上河段:开发利用水能、热带生物资源等;乙地以下河段:发展灌溉、航运,修筑防洪工程。(4)(12分)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4分)河流沿岸地区地形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交通便利。(8分)
【解析】试题分析:(1)降水量的变化主要是从量的变化与季节变化两方面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降水量小于乙地,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小于乙地。从影响降水的因素(纬度、地形、海陆、洋流、大气环流、人类活动等)分析甲地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降水季节变化较小。乙地海拔较高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地带(乙地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量大,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大。(2)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生物物种多样性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隔离程度(区域人类活动)造成的。图示地区为东南亚地区所跨纬度较大,同时海拔高差大,垂直地带性显著,生物物种繁多。(3)河流不同河段开发利用不同,上游河流落差大,以水能资源开发为主,上游流域地势高差大,以林业和多种经营发展为主;下游水流平稳,以航运开发利用为主,需防洪,沿河地区皆可以取水。(4)影响城市形成因素主要有自然(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和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宗教、军事、科技、旅游等)。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沿河(河流有交通、供水、古代有防御作用)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交通便利。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综合应用、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河流流域的开发、城市的区位因素等。
38、(15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简述印度尼西亚棕榈园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9分)
【答案】(1)(9分)热带雨林面积减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影响水循环,气候变干;温室气体增加;焚烧森林开荒,容易引发森林大火、增加雾霾天气。(每点3分,任选三点)(
【解析】试题分析:(1)棕榈园建设必然要扩大种植区域,破坏热带雨林,带来的环境问题可以借鉴巴西热带雨林破坏带来的后果的知识来回答。从对雨林本身的影响、生物、土壤、气候、水循环等方面分析。由于印度尼西亚地处热带雨林地带,棕榈园建设必然破坏植被,引发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影响水循环,气候变干;温室气体增加;焚烧森林开荒,容易引发森林大火、增加雾霾天气等一系列问题。(2)保护热带雨林,既是环境问题,又是经济发展问题。既要政府决策又要有公众参与。从立法到执法,再到具体措施。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具体措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