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龙江省哈尔滨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

(2022-05-31 15:10:34)
标签:

地理

地理试题

考试

试卷

试题

分类: 高二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计60分)

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1趣。

[转载]黑龙江省哈尔滨四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1.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考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分析:本题考查了形成地貌的外力因素:主要有侵蚀、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珠峰大本营是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雁荡山是湿润地区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解答:解:珠峰大本领上的碎屑堆积物是由于这里终年受冰川的侵蚀后堆积形成的地貌,因此是冰川的堆积;雁荡山这里位于我国的湿润地区,降水多,流水作用明显,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因此雁荡山峡谷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B.点评:从生活中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入手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亲和力从中考查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能力.

2.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答案】D【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而我国的亚热带地区降水反而会有所减少,所以该地区的河湖水水位会降低,但我国西部地区的冰雪因气候回升冰雪大量融化,冰雪总量会减少。
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3~4题。

[转载]黑龙江省哈尔滨四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3.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    B.    C.   D.
考点: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图中箭头表示外力作用(固结成岩),应为岩浆,箭头表示沉积岩受高温熔融作用(重熔再生),箭头表示熔岩上升冷却,箭头表示熔岩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箭头表示变质作用,箭头表示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等).学生可能对玉石的形成了解甚少,但大理岩是典型变质岩.解答:解:题干提示“昆仑玉与大理石的形成过程同属”变质岩,通过箭头变质作用完成.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4.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I——    B.——  C.——  D.I——¬
考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分析:此题考查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和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特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根据图中的岩石中含有化石,所以判断应该是沉积岩.图中的图中代表沉积环境,是外力作用形成了沉积岩.图中的是在熔融环境下的作用,是变质环境下的作用,是风化,侵蚀,搬运作用.解答:解:A、根据图中的岩石中含有化石,所以判断应该是沉积岩.图中的图中代表沉积环境,是外力作用形成了沉积岩,故正确;B、图中代表熔融环境,是在熔融环境下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C、图中代表变质环境,是变质环境下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D、图中的图中代表沉积环境,是风化,侵蚀,搬运作用,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和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熟记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本质,解题难度不大.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转载]黑龙江省哈尔滨四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5.图示的板块边界是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6.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A. 东非大裂谷    B. 日本列岛    C. 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7.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    B.     C.     D.【答案】5.A6.C7.C【解析】本题考查板块运动。

5.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的运动方向,可判断该处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

6.结合上题分析得出该板块类型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东非大裂谷是张裂形成,日本列岛和落基山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

7.海陆间水循环主要发生在水圈和大气圈,洋流发生在水圈,两者与板块构造无关;地震属地质灾害,有规律地分布于断裂构造带,矿产资源的分布遵循地质规律。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有效辐射。读图4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转载]黑龙江省哈尔滨四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图4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单位:MJ/m2)
8.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9.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考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图中等值线在甲地和丙地之间呈现出南北递变的规律,在丙地和乙地之间呈现出东西递变的规律.而在甲地和乙地之间数值出现起伏.解答:解:从图中可以读出,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在甲地和乙地之间数值出现起伏,从甲到丙数值逐渐减少,从丙到乙数值逐渐增加.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等值线变化规律的判读.
10.下面四图中,与澳大利亚发生的热带风暴对应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

[转载]黑龙江省哈尔滨四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答案】 A【解析】明确:热带气旋的气流、气压状况,风向判断抓住一条辅助线---水平气压梯度力线。

11.从全球看,大范围毛毛雨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区是
A.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B.中纬度、低海拔地区C.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D.高纬度、低海拔地区
【答案】B【解析】毛毛雨是指分布稠密均匀的微细液态降水。水滴直径小于0.5毫米,可随风飘流。毛毛雨大多降自大气层结稳定的层云,也有从雾中降落的。下降时在空中飘浮,难以用眼睛分辨其下降情况。而在低纬和高纬地区,气压变率较大,大气运动活跃,很难形成毛毛雨;而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下降较低,易形成较大的降水。综上判断,毛毛雨出现频率最大的地区大多分布在中纬度、低海拔地区。

1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A.南北纬30°附近  B.南北纬4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80°附近
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本题表面上是考查无风带的分布,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风的概念的理解,风是指大气的水平运动,因此大气的垂直上升或下沉地区就应该是无风带了.
解答:解: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那些受单一气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上升或下沉气流,形成无风带.A、南北纬30°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属于无风带,故A正确;B、南北纬40°附近地处西风带,故B不合题意;C、南北纬60附近受西风带或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故C不合题意;D、南北纬80附近地处极地东风带,故D不合题意.故选:A.点评:无风带在考纲中没有涉及到,可以仅作为了解的知识.

图6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13--15题。

[转载]黑龙江省哈尔滨四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13.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考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分析:此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与其方向和周期相一致,即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在赤道附近是赤道低压带,根据图中的气压情况,在赤道的北侧气压最低,所以判断应该是气压带北移了,则太阳直射点也是北移的,那么是北半球的夏季.解答:解:A、1月气压带南移,故不符合题意;B、根据图中的气压情况,在赤道的北侧气压最低,所以判断应该是气压带北移了,则太阳直射点也是北移的,那么是北半球的夏季,故不符合题意;C、根据图中的气压情况,在赤道的北侧气压最低,所以判断应该是气压带北移了,则太阳直射点也是北移的,那么是北半球的夏季,故正确;D、根据图中的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判断是北半球的夏季,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与其方向和周期相一致,即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掌握规律解题即可,难度不大.

14.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考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分析:此题考查气候类型,在赤道附近是赤道低压带,根据图中的气压情况,在赤道的北侧气压最低,所以判断应该是气压带北移了,则太阳直射点也是北移的,那么是北半球的夏季.图中甲的坐标大约是(10°S,0°),此地位于非洲的西部海域,处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所以甲地盛行东南风.
解答:解:A、图中甲的坐标大约是(10°S,0°),此地位于非洲的西部海域,处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所以甲地盛行东南风,故正确;B、东北风是南亚的冬季风,故不符合题意;C、西南风是南亚的夏季风,故不符合题意;D、西北风是东亚的冬季风,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气候类型,同时解题时要先进行区域定位,难度一般.

15.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考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分析:此题考查气候类型,主要考地中海气候.在赤道附近是赤道低压带,根据图中的气压情况,在赤道的北侧气压最低,所以判断应该是气压带北移了,则太阳直射点也是北移的,那么是北半球的夏季.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判断乙的坐标大约是(38°N,0°),根据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得出应该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所以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解答:解:A、高温多雨是季风的特征,故不符合题意;B、低温少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的特征,故不符合题意;C、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的冬季特征,故不符合题意;D、在赤道的南侧气压最低,所以判断应该是气压带南移了,则太阳直射点也是南移的,则是南半球的夏季.乙的坐标大约是(38°N,0°),根据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得出应该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所以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故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气候类型,主要考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同时解题时要先进行区域定位,加大难度.是个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

[转载]黑龙江省哈尔滨四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16.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高温多雨

17.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不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A.荞麦花开白雪香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
【答案】16.B  17.D【解析】16.本题考查副热带高压移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长江三角洲吹偏南风;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华北地区干燥少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17.图示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时间为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为夏季或初秋。清风细雨湿梅花为冬季。荞麦花开白雪香和黄梅时节家家雨为初夏,雨滴梧桐秋夜长可能为秋季。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回答18—20题

[转载]黑龙江省哈尔滨四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析】18.图l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19.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  D.冬季风环流
20.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答案】18.D  19.C  20.A【解析】:第18题,此图为常见的降水类型之一,湿润空气在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成云致雨。第19题,关键要区分水循环和季风环流,海陆间循环中,水汽的输送应在高空由海洋到陆地,应该是逆时针方向的,所以该图为季风环流;近地面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应为夏季。第20题,根据等温线越往北,数值越高,可判读该图是南半球,还可看出:同纬度地区,海洋的温度比陆地高,应为冬季(注意南半球的冬季是北半球的夏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