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地理(2)

(2022-05-17 15:35:01)
标签:

地理

地理试题

考试

试卷

试题

分类: 高三地理试题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于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8月从长安出发,长途跋涉5万余里,到达天竺国北部佛教最高学府那兰陀寺受学。后来,又游学天竺各地。645年2月(唐贞观十九年正月)回到长安。据此读“玄奘取经路线图”,请回答21~22问题。
[转载]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地理【解析】
21.玄奘法师在天竺受学地区,现在为该国的
A.文化、交通中心               B.水稻为主的灌溉农业区C.新兴的电子工业区             D.棉纺工业中心
22.关于玄奘法师回国依次经过的河流描述错误的是
A.河流的年径流量最大,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B.河流下游流经沙漠地区,有两个汛期
C.河流为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故径流量变化较小   D.河流含沙量最大,有凌汛

【答案】 21.B  22.C【解析】21.玄奘所去的天竺国,现在为印度恒河三角洲,为水稻为主的灌溉农业区。选B

22.玄奘回国途经的河流 是恒河,是印度河,是塔里木河,是黄河。塔里木河流为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故径流量变化较小。其中“小” 为“大”有误。选C。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著名绿色工程示意图,读后回答23~24题。

[转载]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地理【解析】23.兴建该工程最主要为了    A.绿化美化环境         B.保持水土    C.减缓温室效应         D.防风固沙

【答案】 D【解析】 据图可知该工程位于沙漠的边缘,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

24.该绿化工程最为广泛的树种是   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答案】  A【解析】 据图分析该工程分布在地中海南岸,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下图表示108°E的地形剖面图与气候要素图示意图,读图完成25~26题。

[转载]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地理【解析】25.图中~条曲线表示地形剖面、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其中表示年平均降水量的曲线是    A.      B.       C.       D.
26.图中乙地形区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 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B. 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界线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D.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答案】25.B 26.D【解析】 第25题,图中甲、乙、丙、丁依次为渭河平原、秦岭、汉江谷地、四川盆地。由南向北降水呈减少趋势,山地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偏多。选

第26题,秦岭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将河流年径流总量平均分布在全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厚度(单位:mm),称为年径流深度。它直观地反映各地区年径流量的大小。读表,回答27~28题。

河名

流域面积

/km2

长度/km

河口年平均

流量(m3/s)

年径流总量

/× 108m3

长江

1 808 500

6 397

33 980

9 623.71

珠江

453 690

2 214

11 070

3 360.00

黄河

752 443

5 464

1 820

574.50

淮河

187 000

1 000

1 110

621.00

27.四条河流中,年径流深度最大的是            A.长江     B.珠江   C.黄河    D.淮河
28.导致四条河流年径流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河床海拔        B.年降水量   C.河流长度        D.流域内地貌特征
【答案】 27.B  28.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河流和资料分析运用能力。27.从材料可知,年径流深度是年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通过计算可知,年径流深度最大的是珠江。28.四条河流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所以降水补给是导致河流年径流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完成29~30问题。[转载]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地理【解析】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30.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       B.          C.        D.
【答案】29.D  30.B【解析】试题分析:29.1982—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人口由多到少,密度减小,乙城市市中心人口由少到多,密度增大;1982—2000年,甲乙两城市外缘人口数量都增加,密度增大;2000年,甲城市人口规模接近4万人,乙城市人口规模达到3万多人,甲城市人口比乙城市人口规模大;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和外缘人中密度都比乙城市大,因此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
30.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一般来说,中心商务区建筑物最高,因此由图分析,甲中心商务区位于M地区外侧,乙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P处;甲城市N处人口密度变大,城市建筑物增高,出现卫星城;乙城市市中心人口一直呈增加趋势,人口没有向城市外缘迁移,因此没有出现卫星城。考点: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

二.综合题(共 2 题,共 40 分)
31.(18分)图1为我国部分省区简图,图2为2010年山西、陕西省的土地利用结构。完成下列各题。

[转载]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地理【解析】(1)素有“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是该区域重要的耕作业区,试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该平原的形成过程。(4分)

(2)从耕地利用状况分析两省可能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4分)

(3)春旱是威胁渭河平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试分析春旱频发的自然原因。(4分)

(4)指出山西省北部省界的走向特点,并分析说明该界线两侧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6分)

32.(22分)根据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3)题。
材料一:下图为北亚略图。

[转载]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地理【解析】材料二  下表为北亚三大河流年平均流量表。
第32题表

   

河口年平均流量

m3/s

各季径流占全年径流量(%

122月)

36月)

78月)

911月)

鄂毕河

12700

8

36

37

19

叶尼塞河

19800

6

51

22

21

勒拿河

17000

3

37

34

26

(1)表中河流径流量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                、                ,其主要原因是                      、                           。(8分)

(2)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两河中下游地区有大片沼泽,其生态环境价值主要体现在                 、                    、                       等方面。(6分)

(3)说出北亚地区矿产资源的主要特征,并简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8分)
 

第一学期十校联合体高三期初联考地理答案[转载]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地理【解析】二.综合题(共 2 题,共 40 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31题、(18分)(1) 地块断裂下陷形成地堑(2分),河流带来泥沙沉积后形成(2分)(2) 该区域耕地比重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2分);该区域主要为旱地,水资源少,灌溉引发水资源短缺。(2分)(3) 春季气温回升快,风力大,蒸发大(2分);雨季末到,降水少(2分)

(4) 东北-西南走向(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2分)。东南部为黄土高原降水大于400毫米,适宜耕作业(旱地)发展(2分);西北部为内蒙古高原降水小于400毫米,适宜畜牧业发展(2分)。

32题、(22分)(1)春夏季径流量较大;(2分)      秋冬季径流量较小。(2分)春季冰雪融水,夏季降水集中(2分)    秋季降水少;冬季降雪,不形成地表径流。(2分)(2)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调节河流径流量(每点2分,任选三点得6分)(3)主要特征:矿产种类丰富,分布范围较广等。(2分)有利条件:煤铁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铁路运输便利等。(6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