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半月考地理1

(2022-05-16 12:01:28)
标签:

地理

地理试题

考试

试卷

试题

分类: 高二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共24

下图为地形与区域经济要素关联图。区域经济活动投入产出效率越高,表明其生产活动效率越高,越利于经济发展。交通运输负担是指一个地区单位经济社会活动所承担交通投入的大小。据此完成问题。[转载]湖北省沙市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半月考地理【解析】 1推断地形与区域经济要素间的关系

A.地形条件为Z时,经济人口密度较大 B.地形条件为Z时,交通运输负担较大

C.地形条件为P时,投入产出效率较低 D.地形条件为P时,经济人口密度较小

2根据地形对人口与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第一、第二阶梯 B.我国人口分布完全是受地形因素影响

C.山区地形崎岖交通线路建设工程量小 D.平原地区交通线路比较密集形成网状【答案】1B2D【解析】

1读图可知,当地形条件为Z时,经济人口密度较小,投入产出效率较低,交通运输负担较大,A错误,B正确;当地形条件为P时,投入产出效率较高,经济人口密度较大,交通运输负担较小,CD错误。故B正确。

2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第三阶梯,主要为平原地区,所以人口分布受地形影响大;交通线建设受地形影响大,山地地形崎岖建设工程量大,平原地势平坦,工程量小,易于建设,线路密集。故D正确。

中国龙”——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问题。

[转载]湖北省沙市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半月考地理【解析】 3黄河各河段的“病症、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搭配正确的是

A.“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

B.“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C.“腹泻”——地表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D.“脚肿”——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表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

4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A.地处我国地势的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

C.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缓 D.地处北方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答案】3C4A【解析】

3黄河上游的“大量脱发,与过度放牧等对植被的破坏有关;动脉阻塞是由黄河凌汛造成的;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土质疏松、多暴雨,故植被破坏后极易产生水土流失——“腹泻,对症的药方为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黄河下游的脚肿,是由中上游的泥沙在此处沉积导致的。

4黄河上游位于我国地势的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且水量较丰富,故该段水能资源丰富,适合进行梯级开发。

  图表示分布在Q线附近的带状景观长廊,几乎整合了中国所有类型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回答下列问题。

[转载]湖北省沙市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半月考地理【解析】 5Q线上地理差异较小的是A.地域文化 B.海拔高低 C.纬度高低 D.温差大小

6关于图中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由火山喷发后留下的火山口储水而成B.地处山区,城市形态为放射状

C.垂直带谱与地中海沿岸的阿尔卑斯山相似D.地周边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生长【答案】5C6D【解析】

5Q线西侧位于青藏高原,东侧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高低、温差大小、地域文化相差较大,ABD错误;Q线大体在同一纬度,纬度高低相差不大,C正确。

6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A错误;处城市形态为团块状,B错误;处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阿尔卑斯山没有此自然带,C错误;地周边丘陵山区的红壤为酸性,适合茶树生长,D正确。

  7读“两区域相关示意图,回答问题。

[转载]湖北省沙市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半月考地理【解析】 

从自然条件看,两区域进行的产业是A.甲畜牧业,乙水产养殖业 B.甲渔业,乙商品谷物农业

C.甲畜牧业,乙水稻种植业 D.甲水稻种植业,乙高寒畜牧业【答案】D

【解析】甲地在我国南方,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长,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乙地在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生长期短,降水少,应发展高寒畜牧业。故D正确。

8黄河谷地、湟水谷地以及横断山区多数河谷地势低,夏季气候温和,近年来逐渐形成我国为数不多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其产品主要供应A.东部冬季市场 B.东部夏季市场 C.本地夏季市场 D.本地冬季市场

【答案】B【解析】黄河谷地、湟水谷地以及横断山区多数河谷位于地势第一、第二阶梯,海拔高,但相对地势低,夏季气候温和,作物生长期比东部平原地区晚,当东部地区进入伏季,疏菜供应紧张,这些地区可以发展反季节疏菜,供应东部的夏季市场,B正确。冬季气温低,该地不会有疏菜生产,AD错。本地夏季市场供应不是反季节疏菜生产,C错。故B正确。

科技人员开发一种随身携带的伴行包,以便家人及时找到迷路的老人,下图反映了寻找老人的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转载]湖北省沙市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半月考地理【解析】 9图中伴行包和服务商分别采用的技术是A.GPSRS B.RSGPS C.GPSGIS D.RSGIS

10下列叙述中运用到GIS技术的是

A.农作物产量的估算B.发生地质灾害时迅速、及时了解受灾地区的灾害状况

C.交通路线、人口密度与商业网点布局的相关分析D.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精确测量【答案】9C10C【解析】

9根据伴行包的位置可以确定老人的位置,采用的是GPS技术;服务商得到老人位置的信息后,利用GIS技术帮助家人设计寻找老人的方向和最佳路径。

10使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某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生长状况的信息,可以估算农作物的产量;发生地质灾害时要迅速及时了解受灾地区的灾害状况,需要使用遥感技术;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精确测量需要运用GPS技术。

读“20052009年我国主要省区荒漠化动态变化图和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完成问题。

[转载]湖北省沙市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半月考地理【解析】 11青海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冻融作用 D.内力作用

12内蒙古荒漠化面积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B.开矿、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破坏地表环境

C.营造防护林以及其他生物工程的实施 D.全球变暖,该地区降水增加

13近年甘肃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有加速向南入侵的趋势,根据上右图分析,该地区沙丘的主要类型是横向沙丘      纵向沙丘  抛物线形沙丘A. B. C. D.【答案】11C12C13B【解析】

11形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冻融作用等。青海地区由于海拔高,形成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冻融作用。故C正确。

12内蒙古荒漠化面积减小,其主要原因是人为防治措施的实施。故C正确。

13沙漠向南入侵,说明其沙丘主要为移动沙丘,即横向沙丘和抛物线形沙丘。纵向沙丘不易移动。故B正确。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其南侧有一个槽状盐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博斯腾湖和盐池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转载]湖北省沙市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半月考地理【解析】 14盐池与博斯腾湖的水源补给关系是A.盐池补给博斯腾湖 B.博斯腾湖补给盐池

C.盐池与博斯腾湖互补 D.以上都不对

15盐池形成盐层的自然原因是大陆性气候,降水少 光照强,蒸发旺盛 地势低洼,易集盐天山冰雪融水量很少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A. B. C. D.【答案】14B15A【解析】

14读博斯腾湖和盐池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博斯腾湖水位始终高于盐池,因此是博斯腾湖补给盐池。故B正确。

15该盐池分布于我国内陆干旱地区,全年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且盐池地势低洼,盐类物质不断积累,因此形成盐层。故A正确。

读点苍山、洱海、白族传统民居、照壁和大理风向玫瑰图,回答下列问题。

[转载]湖北省沙市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半月考地理【解析】 16白族民居中正房大多坐西向东,厢房在南北,正房对面是照壁。下列关于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主导风向为东南季风,坐西朝东可接受水汽B.点苍山与洱海之间,晚上吹较冷的山风,坐西朝东可避风

C.白色照壁在白天可反射太阳光使正房保持凉爽D.该地地势东高西低,房屋可依山傍水

17近年来,一批国内居民“逃离北上广归隐山水间,成为大理新移民,造成人口迁移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A.大理旅游业发达,人均收入高 B.大理为白族聚居区,人口政策宽松

C.大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质量优 D.大理环境承载量大【答案】16B17C【解析】

16读大理风向玫瑰图可知,该地的盛行风为西南季风,A错。点苍山夜晚降温速度快,形成高压,洱海降温速度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晚上吹较冷的山风,坐西朝东可避风,B正确。白色照壁在白天可将太阳光反射进正房,使正房的光照充足,不会保持凉爽,C错。根据指向标判断,该地地势西高东低,D错。故B正确。

17大理旅游业虽然发达,但人均收入比北上广低,A错。大理为白族聚居区,人口政策宽松与吸引人口迁入没有关系,B错。大理地处低纬度冬无严寒,海拔较高,夏无酷暑,空气质量优,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C正确。大理环境承载量大小不是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且大理地区经济发展比北上广地区落后,环境承载力小,D错。故C正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