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铁社
李铁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653
  • 关注人气:1,4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四川卷)

(2022-05-06 11:04:59)
标签:

地理

地理试题

考试

试卷

试题

分类: 高考真题荟萃

第卷
图1是亚热带欧亚大陆东部某地等高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四川卷)完全解析版(一)

1.图示区域内拥有且最突出的旅游资源是A.瀑布飞流       B.湖光山色     C.云海日出     D.奇峰峡谷

【解析】图中的河流、在200米等高线处注入湖泊,湖泊周围是山脉。【答案】B

2.下列四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合理的是

A.甲——育用材林                 B.乙——培育橡胶C.丙——种植棉花        D.丁——发展茶园

【解析】橡胶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严格,它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喜高温、高湿、静风、沃土。目前,主要的橡胶产地是海南岛和云南的西双版纳。丙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不能种植棉花,应当种植林木。甲处地势相对平坦,可以发展种植业。【答案】D

3.对图示区域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位于三角洲     B.河流与河流流向相反

C.盛夏晴朗的夜晚地常吹偏北风  D.深秋的清晨乙地比甲地更容易出现雾

【解析】地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河流与河流流向相同。深秋的清晨甲地临近湖泊,更容易出现雾。

【答案】C

图2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4-6题。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四川卷)完全解析版(一)

                                         图2

4. 该月平均气温,图中地高附近地区的原因是

A. 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D.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

【解析】首先确定该区域的位置,图中的经度为120°W、100°W、80°W,因此该图是沿36°N的北美大陆的温度变化。处是山脉,海拔高,气温低;地处在山脉的背风坡,地势低,受海洋影响小。【答案】D

5. 有关图示地区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气温日较差地比地小B.气温年较差地比地大

C.该月等温线图上,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D.该月等温线图上,的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

【解析】越靠近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越小,因此气温日较差地比地小,气温年较差地比地小。地因海拔高,气温低,等高线向低纬度(南)突出。相反,地等温线向北凸出。【答案】A

6. 对图示纬线经过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与地之间人口稠密  B. 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C地与地之间森林广布  D.地以东夏季高温少雨

【解析】美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西部的沿海地区,地与地之间人口稀少;地为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的山区;地以东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答案】B

根据表1资料,回答7-9题。表1   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

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四川卷)完全解析版(一)

7. 表1中、、、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              B. 苏、川、陇、黑C.黑、川、陇、苏              D. 陇、黑、川、苏

【解析】四省区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大的是江苏;耕地面积最大的是黑龙江;水资源总量最丰富是四川;因此选A。【答案】A

8.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比小,因此.山区面积比大B.水资源总量比多,因此,年降水量比大

C.木材总蓄积量比少,因此,森林覆盖率比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比大

【解析】城镇人口加乡村人口是总人口,因此城镇人口比重小,乡村人口比重就大。其他的不存在这个关系。

【答案】D

9.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A.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B.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C.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D.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解析】省西部是横断山区,而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省为黑龙江,纬度高,热量不足,不能种植棉花。省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二熟。省是河西走廊,依靠地下水和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发展了灌溉农业。

【答案】D

图3是经纬网图,已知M地位于赤道,N地比P地先见到日落,此刻,图中70度以内为极昼,再过8小时,N地太阳高度达当日最大。读图回答10-11题。

 10.此刻,太阳直射A.世界著名渔场  B.世界著名油田   C.暖流流经地区   D热带沙漠地区

【解析】N地比P地先见到日落,说明N地在P地的东侧,因此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所示半球为南半球。70度以内为极昼,说明太阳直射在20°S。再过8小时,N地太阳高度达当日最大,说明此时N地的地方时为4时,N地的经度为30°E,此刻太阳直射点在150°E处。即此刻太阳直射点是:(20°S,150°E),所以,该地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岸,有暖流经过。【答案】C

11.图辐范围内A.此刻,各地在同一日        B.此刻,大部分地区是黑夜

C.此日后,各地白昼逐渐增长  D.此季节,N地原野一片片枯黄

【解析】此刻N点为地方时4点,可推出本初子午线为2点,不是正午12点(子夜经线不在180°),所有各地分属两个日期。此日,太阳直射在20°S,但不能判断太阳直射点向哪一个方向运动,因此不能确定白昼的变化。N地位于30°E、30°S,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正值夏季,草木葱绿。【答案】B

 第卷

36.(36分)阅读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和材料二,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四川卷)完全解析版(一)

 (1)在图幅中部,用“==>”符号(“==>”画成3厘米左右长),表示该区域年降水量递减变化的总趋势。(2分)

(2)小冬作文中写道:“……烈日当空,我们爬上了山顶,大家惊呆了。眺望山下,湖水碧波荡漾;俯视陡崖,使人心颤汗冒。下午,更神奇了。下山途中,突然,天空滚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哗哗而下。不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在天空又露出了笑脸……”   小冬所登山是图中我国著名的旅游名山,它的名称是                  ;作文中描述的降水,按成因划分属                 雨,这种类型的降水在图示区域的时间分布规律是                                          。(6分)

(3)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                ;地质历史时期该山脉有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由此推测该地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有             。(4分)

(4)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12分)

材料二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在秦巴山区的十堰兴建了“二汽”。厂区分布在东西长32千米,南北宽8.5千米的二十多条山沟里。1981年,以“二汽”为核心的东风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东汽”)成立。为了进一步发展,2003年9月,“东汽”总部迁至图9中乙地,标志“东汽”已全面搬迁。

(5)运用区位理论分析“东汽”从十堰搬迁到乙地的主要原因。(12分)

【解析】首先确定该区域的位置,然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箭头向左。该区域的旅游名山是鄱阳湖附近的庐山。降水有类型有对流雨、锋面雨、台风雨、地形雨等,这次的属于对流雨。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流水侵蚀。

【答案】(共36分)答案要点:(1)(2分)箭头指向左,在图内大致呈水平状(2分)。(2)(6分)庐山(2分) 对流(2分)  多发生在夏秋午后(2分)(3)(4分)流水(2分) 岩浆岩(或花岗岩、或变质岩、或金属矿产) (2分)(4)(12分)  成因不同:  长江“地上河: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沉积(2分)。  黄河“地上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沉积(2分)。

  治理措施差异:  长江“地上河”:裁弯取直工程(2分);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2分)。  黄河“地上河”:黄土高原打坝建库(或打坝淤地),抽引水灌溉(或引黄淤灌) (2分)黄河中游地区种草植树(2分)。(5)(12分)   十堰位于秦巴山区,交通相对不便,远离市场(2分);位于山谷地区,工业集聚、协作条件欠缺(2分)。因而,工业区位条件差。   武汉(乙地)位于长江与京广铁路交会处,水陆交通发达,联系市场方便(2分);武汉(乙地)地处江汉平原,工业用地、用水充足,农产富饶,劳动力资源丰富(2分);武汉(乙地)位于长江沿岸工业地带,近钢铁产地,工业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2分);武汉(乙地)葛洲坝、三峡电站,能源供应充足(2分)。因而,武汉(乙地)工业区位条件优越。

 39.(60分)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4分)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4分)

材料二“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歌唱二郎山》)

(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6分)

材料三表2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  

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四川卷)完全解析版(一)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

(3)根据表2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3分)利用表2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3分)

解析:本题共60分,历史部分为前3个小题,合计20分。(1)结合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后面的两问,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2)依据材料来概括康藏公路的积极作用即可。(3)本题是表格数据型材料解析题,注意表格中的项目和数据变化,从中找出规律。结合所知识来回答原因。

参考答案:(1)(8分)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4分)。

历史价值: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表述亦可相应给分)。有利条件:历史悠久:保存完好(2分)。(2)(6分)作用: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2分);沟通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2分);开发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2分)。

(3)(6分)帆船吨位数量逐步减少,汽船吨位数量逐步增加,航运业取得巨大发展(3分)。工商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航运业的发展(3分)

材料四材料五

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四川卷)完全解析版(一)交通可以缩小时空距离。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使不同地域间相互交流,联系。实现互补。今日世界交通运输联系不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而且扩大到国与国之间洲与洲之间。交通建设要受控于地理环境,亦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

   昆曼公路北起中国昆明,经西双版纳进入老挝,南止于秦国曼谷,长达1850千米,有“21世纪新丝绸之路”之称。沿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显著地地域差异铸就了这条斑斓的彩带。

(4运用所学交通运输网知识、地域差异地理知识,说明昆曼公路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分)

(5)简述昆曼公路穿越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8分)

(6)分析该区域不利自然条件对昆曼公路建设的影响,并列举两例修建该公路可能给沿线地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8分)

 

【解析】昆曼公路对四川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对外联系、资源开发、旅游和贸易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昆曼公路穿越了我国的云贵高原和中南半岛,云贵高原卡斯特地貌发育,中南半岛上山河相间。公路的建设有可能会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所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多发。

【答案】(4)(4分)昆曼公路与成昆铁路连接,构成了四川出海(与东南亚联系)的又一条通道(2分);四川与东南亚(或泰国)分别位于亚热带、热带、物产(或自然、人文景观) 差异显著,互补性强,该公路为两地贸易的发展(或旅游合作)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2分)。

(5)(8分)地势北高南低,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2分);北部冬暧夏凉、南部终年高温,沿线地区降水丰沛,气候垂直变化大(2分);河流纵列分布(或山河相间),流向自北向南,水能资源丰富(2分);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广布,生物具多样性(2分)。

(6)(8分)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或喀斯特地貌发育),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2分);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2分)。

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加剧;原始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列举正确一例给2分,正确两例给4分)。

材料六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密切联系。据测算,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要消耗钢材500~1500吨、水泥4000~12000吨,平均消耗沥青1900吨。新增100亿元投资科带动400亿元的投资规模。在建设周期内每亿元高速公路建设可创造就业岗位3900个。2009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6000亿元,消耗钢材3000万吨、水泥1.2亿吨,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达1.5个百分点

材料七交通运输时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贯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2008年四川省境内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087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767亿元。2009年四川省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80亿元。

(7)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经济意义。(10分)

(8)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正确性。(10分)

【解析】本题以四川本省如何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背景,体现了自主命题的导向性。主要考察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就业问题、联系观等多方面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因情景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应紧紧围绕交通这一主题去分析交通枢纽的经济意义,而不能无的放矢。

第二问则要求运用联系的观点,结合材料内容去分析打造交通枢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义。

答案:(7)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市场(4分);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工业中支柱产业的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3分);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3分)。

(8)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2分)。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发挥交通建设的带动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联系(2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2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2分)。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将会创造新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四川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2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