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铁社
李铁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085
  • 关注人气:1,4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2

(2022-04-27 13:06:48)
标签:

地理

地理试题

考试

试卷

试题

分类: 高二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 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卷相应位置)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1.一带一路西段交汇处,最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条件不包括

A.温带海洋气候          B.经济发展水平高C.商品率高,土地租金低  D.人口密集,城市众多

2.关于“一带一路”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中国开拓国际市场   B.有利于促进中国区域经济水平的平衡协调发展

C.有利于加大海外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提高中国大陆沿海港口体系的国际地位

【答案】1. 2.B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但对我国国内区域经济水平的平衡协调发展作用不大,故选项B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

【名师点睛】“一带一路”是当今热点问题之一,“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关注其路线所经地区自然、社会环境差异,联系基础知识应对不同考点。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 并加以利用。下图是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3.4幅图中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A.图a      B.图b     C.图c      D.图d

4.“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有增加大气降水  增加地表径流  调节地表径流  增加地表下渗A.         B.       C.        D.

【答案】3.A4.D【解析】试题分析:3.城市道路绿化带中的树木、草坪可以大量吸收大气降水,从而增加地下水含量,充分体现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等作用;图b、c、d中绿地地势高于道路,易流失到硬化路面,作用不明显,而a图中道路地势高、绿地地势低,易蓄水、下渗,故选项A正确

4.由材料可知“海绵城市”突出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作用,增加地表下渗,不会增加大气降水,而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作用加强,那么地表径流会有所减少,不会增加,故选项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水循环、海绵城市。

【诊断提升】海绵城市(如图所示)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回答下列问题。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1.海绵城市中的(    )A.树木、草坪可大量吸收大气降水和地下水B.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

C.河流、湖泊可调节多雨期和少雨期的降水量D.城市小区、拦水坝可以增加下渗水量

2.城市小区建设采取屋顶绿化、下凹式绿地、透水铺地等措施,主要作用是(    )

A.增强雨水的滞留和下渗B.削弱雨水对建筑物的冲刷

C.增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D.保证小区生活和绿化用水    (参考答案:1.B   2.A)

图a示意A地地理位置,图b是12月22日在A地海边拍摄的风光照片。完成下列问题。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5.图示时刻太阳所处方位是 A.东北      B.东南    C.西南      西北 

6.图示时刻北京时间大约是 

A.12月21日18时10分        B.12月22日7时20分 C.12月23日5时50分        D.12月22日16时40分

【答案】5. 6.D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经纬网定位、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日出、日落方位,地方时的计算。

【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直接由图看出海陆位置,根据经纬度的判读方法确定纬度位置、半球等信息,结合材料中日期,联系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的关系(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大部分地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极昼极夜区除外),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大部分地区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进行判断。地方时计算首先找出已知与所求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其次找两地的经度差,第三把经度差转化为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h,根据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

耕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左图示意1985~2010年福建省耕地重心移动轨迹,右图示意1985~2010年福建省人口重心移动轨迹,福建省几何中心地理坐标为26°N,118°E。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7.关于福建省耕地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自然增长决定人口重心移动方向 B.耕地重心和人口重心移动方向相同 

C.耕地相对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地区    D.西北部地区可开垦耕地面积大

8.近年来福建省耕地、人口重心变化的原因是A.耕地、人口匹配失衡     B.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C.耕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均   D.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答案】7. 8.B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地理统计图的判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法总结】二维坐标统计图利用纵横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可以简明的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读图时注意定性认识、定量分析:首先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表示的地理事物,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线状图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者空间分配规律,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根据线的变化趋势或柱的长短,总结出规律;当出现左右两个纵坐标时,更要仔细观察、辨析。

下图为我国西藏局部区域防护林工程分布示意图。几十年前,图示区域被认为是西藏风沙最大的地方,如今,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工程,沿江沿河的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显示,和30年前相比,图示区域大风天气年均减少32天。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9.图中所示区域的土地利用构成中,比重最高的利用类型是A.耕地    B.林地    C.高寒荒漠地    D.草地[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10.通过统计记录发现,近年来图示区域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常常形成沙尘暴发生源地,据材料推断该地区的沙源地最可能位于      A.高山荒漠带    B.河谷地带    C.高山草原带    D.交通沿线区

【答案】9. 10.B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环境问题。

【诊断提升】根据图中信息推断所处河流,结合基础完成下列问题,提升知识运用能[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力。下图图为我国西藏局部区域防护林工程分布示意图。图示区域曾是西藏风沙最大的地方如今沿江沿河的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读图回答1~2题。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1.下列关于西藏风沙发生时间和自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6—9月西风强烈    B. 11月—次年3月干冷多风C.  6—9月焚风效应  D. 11[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月—次年3月暴风雪强烈

2.图示地区的农业生产是A.  绿洲农业  B.  立体农业  C. 灌溉农业  D. 河谷农业(参考答案:1.B  2.D

下图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冬小麦区,该区域冬小麦的生长期约为7个半月(从年前的10月中旬到年后的5月下旬),图中表示冬小麦各生长阶段平均水分亏缺率(%)(水分亏缺率是小麦生长期降水量和需水量的差值与需水量之比的负值)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11.有关图示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气温较高的时期水分亏缺越严重    B.南部地区水分亏缺较轻

C.海拔越高的地区水分亏损越严重    D.降水越多的月份水分亏损越严重

 12.小麦灌浆一成熟期的水分亏缺率超过了冬前生长期,主要原因是

A.灌浆成熟期,区域气温较低   B.冬前生长期,区域风力较大

C.冬前生长期,小麦需水量多   D[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灌浆成熟期,区域降水较少【答案】11. 12.D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农作物生长期水分需求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读图分析比较能力,以及较强的推理判断能力。关键是正确理解水分亏缺率;水分亏缺率是指在不考虑引水灌溉的条件下,作物生长期內的降水量和需水量的差值与需水量之比的负值;当降水量小于需水量时,水分亏缺率为正值,而且水分亏缺率数值越大,说明水分亏缺越严重;根据图例结合不同地区的水分亏缺率差异可知,影响水分亏缺率主要因素是纬度高低、、气温高低、降水的多少等;纬度较高的地区、气温较高的时期水分亏缺都较严重,我国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而冬前生长期处于秋季,降水较多水分亏缺率较小。

下图是“我国四大盆地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13.图中序号所代表的盆[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地与其所在省简称的排序一致的是

A.甘、川、藏、青 B.新、川、藏、青C.新、川、新、青 D.新、川、新、藏

14.关于四大盆地位置判断正确的是A.盆地河流多,水量大     B.盆地的位置位于最东面

C.盆地、都位于暖温带 D.都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上【答案】13. 14.A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经纬网定位、地形剖面图、我国四大盆地的自然特征。

【知识拓展】本题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概况,抓住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地形剖面图的基本信息进行合理推断,。我国主要地形区的比较:[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十二五”规划的实拖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下面两图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15.上图中I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16.I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II地的影响,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量增加 B. 土地荒漠化加剧C.水土流失严重     D.洪涝灾害多发

17.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措施错误的是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C.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 D.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答案】15. 16. 17.D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荒漠化的防治。

【名师点睛】本类型的题目侧重考察学生[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的读图分析能力,以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和祁连山雪线的变化为材料,要求学生从图中观察出土地类型变化特点,推断祁连山冰雪融水迅速减少对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使该地区的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断流、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总结该河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读我国某地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18.最可能出现图示景观的省份是A.新疆   B.江苏   C.台湾   D.青海

19.图中高速公路采用高架桥的形式,其主要目的是A.减小坡度 B.减少投入   C.少占耕地    D.减轻冻土层影响

【答案】18. 19.A

[转载]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解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拓展】交通遗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区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1)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2)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一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3)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影响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影响水运、航空(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1)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2)经济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3)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4)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5)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6)政治:例如京九线—一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一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7)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