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高二暑假开学考试地理2

(2022-04-24 13:48:14)
标签:

地理

地理试题

考试

试卷

试题

分类: 高二地理试题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高二暑假开学考试地理【解析】

1.B2.C3.D【解析】1.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故选B。

2.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面径流减少。故选C。

3.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故选D。考点:河流、水循环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由文字材料和图片构成,以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考查植被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是教材中“水循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的迁移应用,识记植被的生态作用,理清植被破坏或恢复对下渗、蒸发、地表径流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正确解答该组试题的关键。植被破坏,将导致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同时坡面上地表径流速度加快,区域水体总量减少,蒸发和蒸腾减少,区域降水量减少;反之,则出现相反的结果。但需注意该题只是局部植被恢复,对降水影响不大。理解上述关系,第7、8小题可迎刃而解。第9题题干中的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是重要条件,降水到达地表后,不需再考虑下渗、蒸发的部分。因此影响河流径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总量:降水越多,河流径流量越大;反之越小。图中岩层(不透水层和透水层)的倾斜是导致甲乙两河径流量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4.C  5.B  6.D【解析】4.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都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

5.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根据上题结论,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A项错了;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搬运的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的;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

6.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

考点:堆积地貌形成条件和过程。【名师点睛】该题组是选择题部分难度最大的一组题,围绕“贝壳堤”这个主题,考查了河流堆积作用、海浪侵蚀及堆积作用,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分析推理的能力。第1小题,学生容易被图中几条贝壳堤干扰,考虑几条贝壳堤形成的动态过程,认为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而错选B,这就要求学生审题一定要准确,抓住关键词 “任一条贝壳堤”和“形成过程中”。第2小题,该题从动态的角度探究海岸线是如何远离贝壳堤的,主要是由于海水的堆积作用造成的。第3小题,该题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的变动及携带泥沙情况,主要考查了河流泥沙的沉积作用对海岸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D   8.B   9.A【解析】7.由材料可知,甲时河床最低,侵蚀为主,应该为当地汛期;乙时河床抬高,为枯水期,淤积为主,河床抬高;由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结束进入到枯水期的过程。结合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浙江河流的汛期在夏季,汛期结束开始进入枯水期,外力作用由侵蚀转为淤积,所以答案选D。

8.该题考查水库建成后的影响。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河流的流速减慢,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淤积加重,河床抬高,由于淤积加重,冲刷减弱,河床不易展宽。故该题选B项。

9.由上题分析可知,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加重,枯水期潮流沿河口倒入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大型水闸修建在河口,可以拦截枯水期的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防止泥沙的沉积,故该题选A项;河口位置的水闸,对河流汛期的洪水下泄会起到减缓作用,B错;水闸拦截潮流,会减弱潮流沖淤作用,C错;在河口拦截河流的入海泥沙,只会增加河口泥沙的淤积,不可能是该工程的主要作用,D错。

考点:该组题主要考查河流外力与海洋外力的相互作用,具体考查河流的外力作用对河床的影响、水库建设的影响、河口水闸的作用。【名师点睛】该组题以河口的河床断面图为背景材料,具体考查河流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修建水库的影响,以及工程建设的作用。试题难度、区分度都较大。1题,意在考学生读图理解材料获取信息和应用迁移知识的能力。从图中可知甲时河床最低,乙时河床抬高,结合材料的叙述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来判断出:甲时为汛期或汛期末期,冲刷为主;乙时河床抬高,逐渐进入枯水期,淤积为主;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转为枯水期,结合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根据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可以判断最佳答案为D项。第2题关键在于理解水库建设会拦截蓄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紧跟这一信息进行判断即可。水库建设影响是我们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学以致用,灵活迁移是的解题关键。第3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的作用,河口工程建设在水库竣工之后,上题可知水库建设后,下游及河口泥沙淤积更加严重,结合泥沙淤积的原因,根据工程所在的河口位置判断主要作用是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10.AC  11.AD【解析】10.从图中看2003 年供水35.8,用水35.8,正好平衡,说明没有水资源循环利用;2013 年供水33.3,用水36.4,用水大于供水,说明有部分水循环利用。2013 年与2003 年相比供水总量减小;2013 年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生活用水明显增加,农业用水和用水工业减少,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11.南水北调将南方的水源源不断地调到北方,北方城市有了这些大量的水,对本区的影响主要是增加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有了淡水,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水资源短缺得到缓解,但是没有解决,从远方调水,使用成本增加。考点:水资源的利用和解决办法。【名师点睛】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的稀缺,因为地球上水的总量一定,饮用淡水的总量则更少,随着利用和不合理浪费越来越剧烈,水资源缺乏问题日益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存在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很多国家和地区[转载]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暑假开学考试地理【解析】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这种现象称为水资源短缺。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目前看来最有前景的解决办法是开发利用某些不可用水。比如海水淡化,地下水的开发和采集,以及两极冰川的利用等。其实,地球上水资源的量是很足够的,我们所说的水资源短缺仅仅是指淡水的,或者说可随意利用的水资源稀缺。所以,变不可用水为可用水是一大方法。

另外,号召人们解决用水和重复利用也是一个办法。此外还有就是防止水污染,水污染也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不均,进一步加剧了水紧张状态;按流域划分,我国水资源共可分为10 个主要流域,分别是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流域。

 

12.BC  13.BD【解析】12.从图中的纬度越向南纬度越大,可以得出是南半球,再结合图中的地形与河流可知图是南美洲东部,结合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可以判定洋流是从北向南流,此洋流为暖流,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对沿岸增温增湿。

13.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向左,位于河流的左岸,河流冲刷作用强烈。位于河流的右岸,冲刷作用小。考点:洋流,地转偏向力。【名师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14.B  15.B【解析】14.森林火灾使森林面积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降水下渗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增多,所以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第6 年植被增加,流量峰值变小,河流含沙量变小。

15.一年中的降水量与另一年的降水量相差不大,图中径流差异主要是森林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弱所致。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名师点睛】植被多少与地表径流量关系:地表径流,主要来自雨水、地下水、冰川或冰雪融水、过往径流。植被的覆盖率、植被的类型等对地表径流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雨水的涵养功能大,增加下渗时间和下渗量,可调节地表径流的大小。但也有些植被,根系特别发达,蒸腾作用很强,对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都有不利影响。

【答案】

16.B17.D【解析】试题分析:16.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此次地震震源的深度15千米。位于地壳,地壳的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成为岩石圈,因此也位于岩石圈,B对。

17.台湾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D正确;AC表示的是板块的生长便捷,B表示连个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

【考点定位】地球圈层结构、板块构造学说

【知识拓展】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转载]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暑假开学考试地理【解析】下: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

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转载]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暑假开学考试地理【解析】

[转载]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暑假开学考试地理【解析】

[转载]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暑假开学考试地理【解析】

  

18.A19.D20.B【解析】试题分析:18.漓江山水为喀斯特地貌,于流水侵地貌。A正确。

19.漓江的水属于河流水,地表水,故D正确。

20.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选B项。

【考点定位】外力作用与地貌,水循环。【名师点睛】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难的。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21.D22.A【解析】试题分析:21.读图可知,图中地貌形成过程为沟谷发育,沟谷发育主要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岩性较硬的留下来,而岩性较差的被流水侵蚀掉,在当地形成了沟谷地貌,故选D。

22.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故选A。

【考点定位】外力作用与地貌  岩石分类及特征【名师点睛】岩石的形成

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在高温高压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受外力作用的影响,首先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然后收外力的侵蚀,使破碎岩石离开原来的地方,被搬运到其它地区,最后沉积下来,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已经形成的岩石受到变质作用影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23.A24.D【解析】试题分析:23.图示东边河流地势低,西边地势高;河流袭夺会导致地势高的河道水流入地势低处,地势高处河流下游流量减少;b河段的水不再流向a河段,或是流向a河段的流量减少,导致a河段流量减少。选A正确24.图示河流的袭夺现象,山岭,地势高,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强,将另一河道中的水夺走的现象;导致图示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选D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河流地貌。【名师点晴】根据指向标和剖面图可判断,ab河地势比cd河高,河流袭夺的结果是只能是b河段的水不再流向a河段,或是流向a河段的流量减少,导致a河段流量减少;而b河段位于袭夺河道处的上游河段,水量不受影响;c 河段接[转载]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暑假开学考试地理【解析】受部分b河段的水量,流量增大;d河段也位于袭夺处上游河段,流量不受影响。图中显示是河流分水[转载]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暑假开学考试地理【解析】岭,地势高,流水侵蚀以下切作用为主,沉积中只能发生在地势低洼的地方。

【答案】

25.A26.B【解析】试题分析:25.森林适宜生活咱在水分条件好的地区,因此影响林树下线的因素主要为水分。读右图东南坡林树下线高度高于其他坡,主要是由于东南坡属于阳坡,光照充足,蒸发量大,使得该坡的水分条件较差,答案选A项。

26.读图可知,与1999年相比,引起2009年林树下线降低,说明该地的水分条件变好,开垦荒地、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都会导致植被减少,蒸发量加剧,水分条件变差,下线升高,A、C、D错。退耕还林会使当地的局地气候发生变化,水汽的含量增多,降水增加,林树下线降低,B对。故选B

【考点定位】读图析图能力影响林树下线的因素

【名师点睛】河谷降水较少的原因

河谷降水少主要有两个原因:1.河谷往往是背风坡,或者地形封闭,难以有水汽来源,因此降水少;

2.河谷地带地势低, 水汽没有抬升作用,所以降水少。

【答案】27.D28.B【解析】试题分析:27.据题干知,为北半球某山地,则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高于北坡,是因为南坡纬度低,是阳坡,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故选D。

28.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和降水有关,与风力大小无关,C错误;无法判断该地的位置,所以无法判断雪线的季节变化,A错误;据图可知,,该山地北坡雪线分布海拔低,说明可能是迎风坡,B正确;据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可判断处于温带地区,D错误。故选B。

【考点定位】考查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熟悉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及准确解读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相关知识: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植被、土壤与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1.山地垂直自然带[转载]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暑假开学考试地理【解析】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2.同一自然带,随着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愈高愈复杂(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4.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2)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低,阴坡高;迎风坡(降水量多)低,背风坡(降水量少)高.

5.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为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29.C30.C【解析】试题分析:29.读图,根据山麓地带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温带。根据山地北麓自然带分布海拔比南麓高分析,北坡是阳坡,可能位于南半球。所以位于南半球温带地区,C对。

30.根据该山基带为温带落叶叶林,对应型可能是温带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候,但山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无温带风气候,所以为温度海洋性候。温带海洋性候受西的影,所以选择C选项。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的是地中海气候,是亚热带植被,D错。

【考点定位】山地垂直自然带,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

【名师点睛】本题了自然地理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

(一)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定义:自然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山麓向山更替。

影响因素:水热条海拔的差化,水热条件的垂直候、自然的垂直化。

分布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山麓到山

主要分布地区:海拔高的山地。

(二)山地垂直地带分布坡的系,雪线高度坡降水的系: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的一般律:

相对高度愈大,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基)一致,从山麓到山的自然更替与纬度地性相似。

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坡高。

雪冰川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最高,度高线低;迎坡低于背坡;坡低于坡。

31.

(1)热量差异  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一样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A   水热组合

(3)水分差异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往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4)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解析】试题分析:(1)自然景观从→→→南北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一样,以热量差异为基础。(2)山地垂直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与A相似;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海拔高度水热组合不同。(3)位于大陆东岸,是温带季[转载]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暑假开学考试地理【解析】风气候,降水较丰富,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内居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不少,形成荒漠,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水分不同。(4)[转载]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暑假开学考试地理【解析】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对应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方法总结】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分异基础是热量,低纬和高纬地区分布明显。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分异基础是水分,中纬度地区最典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是海拔的变化,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分异基础是水热状况。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32.

(1)巴拿马运河   直布罗陀海峡(2)东北信   西南(3)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降温减湿

(4)环境(5)纬度    热量(6)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地带,地壳活跃多地震。

【解析】试题分析:(1)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欧非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

(2)是北半球的热带沙漠气候,北半球的信风带是东北信风;伦敦常年受盛[转载]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暑假开学考试地理【解析】行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的风向是西南风。

(3)A处的渔场是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B是秘鲁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4)全球气候变暖是环境问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5)图中自然带南北更替,东西延伸,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形成的决定因素是热量。

(6)利马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处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多地震。

【考点定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地域分异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震多发原因

【名师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对渔场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和有上升流的海区,营养物质丰富形成渔场。对航行的影响:顺洋流可加快航速;寒暖交汇处、冬季暖流上空、夏季寒流上空多大雾,不利于海运安全;洋流携带来自高纬度的冰山也影响海运安全。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33.(1)C、H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2)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3)纬度地带分异 热量

(4)干湿度地带分异(或经度地带性) 水分 中纬。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C、H,都表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结合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可知,位于大陆东岸的是温带季风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H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同纬度的E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来自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温带草原带。(3)根据图中纬度位置,结合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D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为亚寒带针叶林带、A为苔原带,所以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纬度地带性分异;它的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4)由图可知C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E为温带草原带、F为温带荒漠带,C—E—F由沿海向内陆水分越来越少,所以C—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分异;它的形成是以水分为基础,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4.

黄土高原(2分)   半湿润区(2分)  半干旱区(2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分)   温带草原带(2分)从沿海向内陆的(2分)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区域位于黄河大拐弯地区,处在地形[转载]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暑假开学考试地理【解析】、气候、自然带的过渡地带。此区域属于黄土高原地形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该区域穿过,所以该区处在半湿润区到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考点:中国自然地理分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