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地理试题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高三地理试题 |
第I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1.飞机由地飞往地的最短航线是
A.一直沿正东方向
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2.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的地方时相等B.任何一日,两地的太阳高度差均为20°
C.地位于地的东北方D.、两点间的距离等于、两点间的距离
读“某陆地局部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L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据此回答3-5题。
4.若X数值为
5.若X数值为500米,图中Y和A的数值可能是A.600
读“太阳高度随经度和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
6.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北京正值午夜前后B.多伦多(45°N,74°W)夕阳西下
C.布宜诺斯艾利斯(33°S,60°W)日出东方D.南极长城站(60°S,59°W)夜幕降临
7.a、b、c、d四点比较[A.a点自转线速度比c点小
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15天。读下图,回答8-9题。
8.济南市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两个节气是A.谷雨与立夏
9.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事活动安排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最适宜的地区分布在
A.珠江三角洲地区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完成10题。
10.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早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拉萨
右图为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地区。“桂林山水甲天下”。该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读图完成11-12题。
11.在景观图中,代表不单独占有空间的圈层的是
A.漓江
1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右图是我国某地一天内的气温日变化、地表的长波辐射能量和入射到地面的的太阳能量日变化图,该日前后,开封的白昼在逐渐变短。读图完成13-14题
A.气温的日变化与地表的长波辐射能量变化存在负相关B.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直接能源
C.一天内太阳高度最大时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D.一天内太阳高度最大时地表的长波辐射能量最大
14.
A.我国华北地区突降暴雪
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据此完成15-17题。
5.7月,图中D地盛行A.东南季风
16.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B.冬季风寒冷、干燥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旱害D.冬季风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17.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A.A地高温多雨
18.关于云贵高原的说法正确的是A.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表水平富B.贵阳冬无三日晴C.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和缓D.昆明与贵阳冬半年均以冷湿天气为主
19.图中出现冻雨现象的区域
A.处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B.近地面气温在0以上
C.正值夏秋季节[来源:学科网]D.上空有逆温层存在
2012年是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重点治理年.性别比通常是指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下图示意1998-2000车我国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性别比。读图,回答20-21小题。[来源:学科网]
20.1998~2000年迁移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的年龄段大约是A.O~13岁
21.河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人口外迁将使该省
A.城市化水平降低B.粮食商品率降低C.生态环境恶化D.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22.根据材料分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相同的径流量下,城市化程度愈高,下水道的普及率愈低相同的城市化程度之下,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径流量愈小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现负相关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之下,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小A.
23.依据该模式推论.某城市2008年时城市化程度为50%。下水道普及率为42%;2014年时城市化程度为90%,下水道普及率为80%:则
宅基地是专门用于农民居在的农村用地。在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的现象,新建住房不断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下图为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其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全村、村中心及村周边,读图完成24—25各题。
24.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到M点时,村中心住人宅基地面积减少趋势开始逆转
B.到N点时,村中心和村周边住人宅基地的变化趋势相同
C.到P点时,全村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D.到T点时,全村宅基地的废弃和闲置最为严重
25.P-T时间段内,导致全村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化的持续推进
C.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2015年9月28—30日,较强冷空气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淮河以北大部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4-8,局地降温超过1O,并伴有西北风4—6级风。
材料二:“媚尼风景区“略图。
(1)2015年9月29日游客乘船游览尼湖风光,从A到B快还是从B到A快(均直线航
(2)游客想要享受“漂流探险”的乐趣,你能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同他们介绍一下在支流a和媚河上游b“漂流”可能有的特点吗?(2分)
(3)c处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_,该处的海拔高度为________。(2分)
(4)在图中拟建一水库,预计水库最深处达120米.请标出水坝位置(用“//”标在图中),水坝建成后,三座古寺中有可能被水淹的是________。(2分)
27.下为某城市略图,其中城市北面多为盐碱地,西面为丘陵,东面和南面以高产田为主。读图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0分)
(1)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较合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里的盛行风向不可能是_____风。河流流向是________(向东北或向东南)流动。(2分)
(2)该城市有三个工业区,分别是钢铁、机械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图上信息推断_________(A或B或C)可能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因是:___________.(3分)
(3)该城市道路有一处明显不合理,这个不合理之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4)该城市计划进一步扩大城区面积,现有向东和向北两个方案。你认为__________方案要合理,理由是什么?(3分)
28.郑渝(郑州至重庆)铁路是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初步规划有线、线两种方案。图甲为郑渝高速铁路规划示意图,图乙表示A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状况。读图回答问题。(16分)
(1)描述线经过的A山地南坡与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试结台地形、热力环流原理加以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乙图中,图例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带分别为:A____________
(2)甲图中由C至D植被变化体现了_______分异规律。影响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4分)
(3)与当前相比,来来(2050年)植被类型在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4)导致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据此推断,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可能受到哪些影响?(4分)
山东省实验中学第二次诊断性考试地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
1-5 DABC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从B到A快。该日吹西北风,从B到A是顺风航行 (2分)(2)支流a流经地区等高线密集,说明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漂流时速度快,更加惊险刺激。上游b流经地区等高线较稀,说明河流的落差较小,水流平缓一些,漂流时速度慢一些。(2分)(3)山顶
27、(1)差异:与北坡相比,南坡垂直自然带的数目更多、带谱更复杂;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的海拔更高;山麓自然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则为落叶阔叶林带(4分)。原因:与北坡相比,南坡为向阳坡,较同海拔的阴坡热量更丰富;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大。(4分)
(2)甲地;(2分)甲地位于谷地中,夜间山坡降温速度比快,气压升高;冷空气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易形成降雨。(2分)
(3)线与线比,线所经地区地形较平坦,施工难度较小,投资较少;线所经的城市较多,人口较密集,经济效益较高。(答案合理,酌情给分)(2分)线与线比,线施工线路短 线所经的城市较少,人口较稀疏,征地费用较低。(答案合理,酌情给分)(2分)
28、(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4分)(2)纬度地带性 热量(4分)[来源:学,科,网Z,X,X,K]
(3)位置: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2分)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我国区域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积将明显缩小;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等。(答对两个给2分)
(4)全球气候变暖。(2分)沿海低洼地区被淹,;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答案合理,酌情给分)(2分)
29、(1)偏北风;向东北(2分)(2)C(1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求现代化高速交通、优美环境(2分)
(3)高速公路穿越城区(1分);高速公路以直达为目的,应避免穿过城区,减少城区的交通压力,提高运输效率(1分)(4)东(1分);比较项目可以从与重工业区的关系、铁路对城市的分隔、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生活用地的组织、原有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可(2分)(如答向北,所列举项目也显示有利于向北也可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