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肥城市高三适应性训练(三)地理试题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高三地理试题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下图示意青藏铁路沱沱河附近区域的地形图,图中的沙障主要由铺在地上的石方格、柵栏等障蔽物建成,图乙表示图甲所示区域的气候要素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A.
C.
5.
A.
C.
【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判读。
ABD、石方格、栅栏等障蔽物能阻隔风与松散沙层的接触,起到减弱风沙侵蚀、防止风沙掩埋铁路的作用,但对暴雨山洪、融雪洪水没有多大阻碍,ABD错误;
C、根据图乙可知,青藏铁路沱沱河段春季降水少,升温快,地面干燥,多大风,易出现严重的风沙灾害,图中的沙障能起到减弱风沙侵蚀、防止风沙掩埋铁路的作用,C正确。
故选C。
【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河流水文特征,意在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分析和阐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A、图中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是冰雪融水,受气温对融雪的影响,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日变化大,A错误;
B、由于夏季融雪量大,河流水位高,河中沙洲夏季出露在外的数量少,B错误;
C、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是冰雪融水,因此该地河流水位年际变化小、日变化大,C正确;
D、河流从P
故选C。
【点睛】河流的季节变化是指一年中河流水量和水位随着季节发生多少和高低的变动;年际变化是指河流径流量和水位在不同的年份有多少和高低的不同。
判断河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需要结合河流的补给水源。一是考虑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等自然地理特征。比如热带雨林地区全年多雨,降水年际变化小,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小;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并且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因此位于季风区的河流季节变化大,夏季是汛期,冬季是枯水期,且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二是考虑所在地区的气温变化。比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河流补给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径流量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气温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因此西北内地地区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地理工作者通过钻探对M岩层(沉积岩)进行研究。下图示意钻探区地形及获得的钻探数据,图中数据包括M岩层底面的海拔高度和埋深度(单位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a、c两条等高线的海拔分别是(
A. 260m,280m
7.
【答案】6.
B
【解析】【6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处岩层底部海拔为150米,埋藏深度为119米,所以地面高度为269
【7题详解】读图可知,处岩层底部海拔为198米,较两侧的150米为高,所以岩层中间向上弯曲,为背斜,背斜构造岩层自中间向两翼由老变新,从钻探点II到钻探点V,为自中间向两翼,结合指向标可知,沿等高线b向西北,也是自中间向两侧的线路,岩层年龄也是由老变新,正确;从钻探点I到钻探点II为自两翼向中间,沿等高线b向西南,也是自两侧向中间的线路,岩层年龄也是由新变老,故选C。
【点睛】形态上看,背斜一般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近20年来,四川省城乡人口大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城乡居民的收入较多来自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返还。该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特殊发展模式: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进城人群主要是农村留守的老人与儿童),县城就越繁荣。下表是2000~2015年四川省各层级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层级 |
2000年 城镇化率(%) |
2015年 城镇化率(%) |
2000~2015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 |
全省 |
27.1 |
48.1 |
3.9 |
成都市 |
53.7 |
71.6 |
3.8 |
地级市辖区 |
40.6 |
57.9 |
2.7 |
县域(研究区内76个) |
16.7 |
37.5 |
4.6 |
8.
9.
A.
10.
A.
【答案】8.
C
【解析】试题考查城市化
【8题详解】由材料
【9题详解】由材料
【10题详解】由材料
“秋延迟”栽培是指在夏季育苗、秋初定植、秋末冬初在保护设施内继续生长发育,延迟到11—12月上市供应的栽培方式,既可延长蔬菜瓜果的供应期,又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新疆吐鲁番市托克进县,每年7月到9月平均气温为40,当地积极开展“秋延迟”栽培,塑料大棚等“秋延迟”栽培保护措施投入占到全部投入的40%。2017年秋,托克逊县“秋延迟”种植率达到了75%。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A.
C.
12.
A.
C.
【答案】11.
B
【解析】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1题详解】由材料“塑料大棚等“秋延迟”栽培保护措施投入占到全部投入40%”,投入资金多,不适宜在全国大规模推广,A错误;“秋延迟”栽培是指在夏季育苗、秋初定植,夏秋育苗、定植生产技术要求较高,B正确;由材料
【12题详解】加大资金投入,培育的新品种是该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措施,但不是农户进一步发展的措施,A不合理。故选A。
“工业上楼”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沿海城市改造升级老旧工业园区,发展都市型工业所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主要方式是建设高层工业楼宇,并销售或租给工业企业,高层工业楼宇正在替代曾经流行一时的“花园式工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A.
14.
15.
A.
【答案】13.
C
【解析】【13题详解】从“花园工厂”到“工业上楼”,并不能反映出当地信息工业发展迅速,A错误。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之中,B错误。“工业上楼”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面积,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花园工厂”占地面积比较大,不利于节约用地,从“花园工厂”到“工业上楼”反映出当地土地供应日趋紧张,C正确。从“花园工厂”到“工业上楼”,并不能反映出当地城市环境明显改善,D错误。故选C项。
【14题详解】瓶装饮料、五金制品、塑胶材料等工业部门的原料以及制成品的比较笨重,搬运量比较大,这些工业部门不适合入驻高层工业楼宇,ABC错误。医疗仪器消耗的原料比较少,且其产品比较轻便,搬运比较方便,结合选项可知最适合入驻高层工业楼宇的制造业部门是医疗仪器,D正确。故选D项。
【15题详解】高层工业楼宇也属于工业区,需要考虑水电网和交通设施;工业楼宇中人员较为集中,需要考虑超市餐馆设施,ABD错误。工业楼宇以工业生产为主,对文化娱乐设施考虑较少,C正确。故选C项。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当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潮之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荆州,历史名城。紧邻长江干流。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荆州一直为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在此之后其长江中游中心城市的地位让位给湖广行省的治所——武昌。荆州对外水运中心位置不断变化,楚建郢都时,在今江陵城下,后移至荆州,唐、宋之际,码头转移到沙头市(今沙市)(下图)。明朝后期,黄汴撰写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北京至贵州、云南二省的道路:“自荆州府渡大江,六十里,方至对岸公安县;由汉口渡江,仅七里,即至对岸武昌府。”
(1)分析荆州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成为长江中游中心城市的主要原因。
(2)简析荆州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后中心地位衰落的原因。
(3)描述荆州水运中心位置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地处平原地形,土壤肥沃,农业发达;紧邻长江干流,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临长江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2)荆州江面过宽,渡江交通条件差;元代后荆州行政中心地位的改变;荆州河段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易泛滥成灾。
(3)变化特征:水运中心从江陵逐步转移到荆州、沙市,不断向(东)南方向(或下游)迁移。原因:长江干流不断向南偏离,影响码头的位置随之向南移动,导致水运中心随之向南移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及交通。第(1)题考查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第(2)题考查交通运输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第(3)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详解】(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有河流、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有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等。荆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地处江汉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基础好;紧邻长江干流,水运便利;临长江天然屏障,易守难攻,防御作用大。
(2)读材料:“荆州对外水运中心位置不断变化,楚建郢都时,在今江陵城下,后移至荆州,唐、宋之际,码头转移到沙头市(今沙市)”,可知荆州城区中心从江陵逐步转移到荆州、沙市,不断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此题分析要根据当时荆江的不利于人口城市发展的条件方面进行分析;当时荆州江面过宽,故渡江交通条件差;后随着元代后荆州行政中心地位的改变;荆州河段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易泛滥成灾;故其中心地位不断衰落。
(3)荆州对外水运中心位置不断变化,楚建郢都时,在今江陵城下,后移至荆州,唐、宋之际,码头转移到沙头市(今沙市),长江干流不断向南偏离,影响码头的位置随之向南移动,导致水运中心随之向南移动,水运中心从江陵逐步转移到荆州、沙市。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蘑菇是青藏高原上有名的山珍,又称“皇菇”,营养丰富且药用价值突出,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生长周期较短,人工种植难度大,青海省祁连县(下图)是黄蘑菇的著名产区。祁连黄蘑菇长期以来以家庭生产为主,2004年祁连山野菜野生食用菌类产业化经纪人协会成立,成为当地唯一开发、生产、经营天然野生经济植物、山野菜和野生食用菌类的社团组织,在农牧民自愿的基础上,组织生产经营祁连土特产品。2008年“祁连黄蘑菇”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1)说明成立祁连山野菜野生食用菌类产业化经纪人协会的原因。
(2)有人建议,祁连县应当顺应当前产业化趋势加大黄蘑菇的开发力度。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1)祁连山地区土特产以家庭生产为主,生产水平低;成立协会可以统一行业标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加强优势资源开发(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品牌效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强管理,协调生产者之间利益关系。
(2)赞同。高海拔草原广阔,适宜生长黄蘑菇;祁连黄蘑菇价值高,用途广,市场广阔,竞争力强;加强产业化开发,提高经济收益;延长产业链,带动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不赞同。祁连黄蘑菇与高海拔草原共生,不合理的开发容易破坏植被;导致黄蘑菇资源枯竭,产品质量下降;该地区生态脆弱,生态破坏后难以恢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开发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祁连黄蘑菇长期以来以家庭生产为主,生产比较分散,为了提高祁连土特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成立野菜野生食用菌类产业化经纪人协会,具体分析是祁连山地区土特产以家庭生产为主,生产水平低;成立协会可以统一行业标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加强优势资源开发(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品牌效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强管理,协调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2)赞同的理由主要从加大黄蘑菇的开发力度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说明,黄蘑菇是青藏高原上有名的山珍,祁连县高海拔草原广阔,适宜生长黄蘑菇;又称“皇菇”,营养丰富且药用价值突出,祁连黄蘑菇价值高,用途广,市场广阔;是当地特产,市场竞争力强;加强产业化开发,提高经济收益;延长产业链,带动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不赞同的理由从过度开发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角度进行说明,祁连黄蘑菇与高海拔草原共生,不合理的开发容易破坏植被,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导致黄蘑菇资源枯竭,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产品的销售;祁连县是世界上原始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加大开发易破坏生态环境,该地区生态脆弱,生态破坏后难以恢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人口45万的浙江省安吉县(如图所示)是个盛产竹子的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1%,其中60%是竹林。
材料二2005年,×××在安吉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近年来,安吉县不断推动加工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从竹资源到竹地板、竹家具,从竹纤维到各种纺织品,从竹产品到各种竹加工机械的研发生产等一系列转变,现在还发展了竹林生态旅游。
材料三当前规划的竹产业高新技术集聚区,又引进了生产竹炭的企业和利用生物质发电的新能源企业,蒸煮竹材产生的竹沥,原本是废弃污染物,现在可以用来生产竹炭,而各个企业产生的废料,可以给新能源企业发电。
(1)日本竹制品曾畅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自上世纪60~70年代全国“竹子因大开花而死亡事件”开始,竹产业逐渐走向衰落。分析目前日本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竹制品的主要原因。
(2)安吉是“中国竹凉席之都”,毛竹从被砍下来到加工成凉席产品要经过100多道工序。近年来,安吉的竹凉席产业受到很大冲击,指出产生的主要原因。
(3)说明安吉县不断延长产业链给当地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1)日本也是竹文化悠久的国家,对竹产品需求量大;日本竹林大面积开花枯死,竹材不足,国内竹产品产量不足;日本国内人工成本上涨,竹产品价格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竹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竹制品物美价廉。
(2)安吉人工成本上涨;竹凉席替代产品增多;空调的家庭普及;竹凉席使用的季节性强;工序繁杂,需要的劳动力多,获得的利润低。
(3)可以提高毛竹利用率,增加产品的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减少废弃物排放,优化生态和旅游环境。
【解析】【分析】考查工业区位,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详解】(1)日本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竹产生,思路主要从产品的供需上进行分析。日本竹产业历史悠久,说明对产品需求量大;自上世纪60~70年代全国“竹子因大开花而死亡事件”开始,竹子大开花事件说明国内竹子资源不足;从目前日本的产业结构看,竹产业衰落,竹产品供不应求;中国有些原料、劳动力等优势,竹产品大量出口到日本。
(2)根据材料,安吉是“中国竹凉席之都”,毛竹从被砍下来到加工成凉席产品要经过100多道工序,竹凉席加工手续繁琐,需要的劳动力多,经济发展,人工成本过高;竹凉席市场需求季节性强,且由于替代产品、空调的使用等使市场萎缩。
(3)从材料看,安吉的竹产品产业链延长,对资源的利用提高,废弃物减少,促使资源价格上升,促进产业升级,提高附加值,企业增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带来生态和经济效益。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6月,敦格铁路全线完工,其中重难点工程沙山沟特大桥是我国唯一一座穿越活动性沙漠的桥梁。沙山沟原为阿尔金山前洪积平原,后受构造运动和季节性洪水冲刷而成的沟谷。沙山沟两侧是高50m以上的沙山,其基底为剥蚀丘陵台地,上覆沙层厚度仅有0.5~10m。沙山沟内部地表分布着大量砾石和低矮的沙丘,沙山沟特大高架桥铁路穿行于沟谷之中,但风沙对其影响较小。下图示意敦格铁路经过的局部区域图,该区域春夏季盛行偏北风,秋冬季盛行偏南风,且偏角较小。
(1)指出沙山沟内表层砾石的来源。
(2)分析沙山沟内的风沙对高架桥铁路影响较小的原因。
(3)为保护敦格铁路行车安全,请判断图中甲处和乙处哪个更需要建立风沙防护体系,并从甲乙方面分别说明理由。
【答案】(1)两侧沙山岩石经风化形成的岩屑掉落;阿尔金山季节性洪水搬运的砾石在此堆积。
(2)沙层厚度较小,沙源少;盛行风向与铁路走向大致相同,利于疏导风沙;受沟谷“狭管效应”,风力强劲,沙子不易沉积在铁轨上;沟内沙丘低矮,釆取高架桥形式,减少风沙掩埋危险。
(3)甲处。原因:甲处为沙漠区,地势平坦,沙源充足,易受风沙危害;乙属于戈壁砾石滩,沙源供给缺乏,风沙活动对铁路影响小。
【解析】【分析】本题以敦格铁路建设的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地理过程的推演、内外力作用与地貌、自然地理环境对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题干设问的审题,加强对题干设问中关键词的获取。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沙山沟原为阿尔金山前洪积平原,后受构造运动和季节性洪水冲刷而成的沟谷。沙山沟两侧是高50m以上的沙山,其基底为剥蚀丘陵台地,上覆沙层厚度仅有0.5~10m”可知,沙山和沙山沟最开始均属于阿尔金山山前洪积平原,后来地壳抬升,沙山所在地区岩层裸露,经风化、侵蚀形成丘陵台地,即为沙山的基底。但沙山基底之上有上覆沙层,主要是风力搬运沉积形成,颗粒小的沉积物被风力作用搬运,覆盖在丘陵台地之上而形成沙山。
(2)该题可从沙源、沙粒沉积条件、“高架桥梁”等方面回答。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沙山沟内多砾石和低矮沙丘,所以沙层厚度较小,沙源较少;其次,根据材料“该区域春夏季盛行偏北风,秋冬季盛行偏南风,且偏角较小”以及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盛行风向与铁路走向大致相同,一是有利于疏导风沙,二是盛行风向在受沟谷处会出现“狭管效应”,风力强劲,沙粒不易沉积;最后,注意题干关键词“高架铁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沙沟内沙丘低矮,采取高架桥形式,减少风沙掩埋危险。
(3)该题需要注意图中甲乙两处附近地理事物的差异,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处为沙漠区,地势平坦,沙源充足,春夏季节受偏北风的影响,易受风沙危害;而乙处属于戈壁砾石滩,沙源少,风沙活动对铁路影响小。综上分析可知,甲处更需要建立风沙防护体系。